APP下载

千年不灭的心灵圣光

2017-06-11谭仲池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太极图周敦颐

谭仲池

四月的一天上午,轻风拂面,暖阳高照。我从道县县城乘车,去清塘镇楼田村周敦颐的故里。车子在泛着碧绿的田垅间穿行,清亮纤细的濂溪朗朗流过身边。一眼望去,楼田的版图像一片巨大的绿色荷叶,平展而清润,映照着金色的阳光,给山村镀上了一层闪亮的明辉。栋栋白墙黑瓦的农家砖楼,点缀在凸起的山丘绿树丛中。这是一个绿色盈盈而充满蓬勃生机的世界,没有一丝的尘埃与喧嚣。

我是来寻觅千年不朽的圣贤灵魂。

我是来沐浴千年不灭的照亮心灵的圣光。

周敦颐的故居,就坐落在道山东麓隆起的葱绿山脊前。这是一栋按照古代江南建筑风格修复的民居。房屋端正庄重,青砖黑瓦,木条窗棂,双开正门。门庭翘起对称的犄角,很显典雅古朴。让人感到它是从遥远的风雨岁月走来,墙面上堆着沧桑的皱纹。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所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流传千古,至今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正如宋代大词人黄庭坚所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被后世称其为继孔、孟之后又一圣人。

我在周敦颐的旧居内久久徘徊。虽只有沉寂而清冷异常的方寸空间,我多么想在这里倾听这位“独奋于百世之下,乃始探造化之至赜,建图著书,阐发幽秘”“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以德媲水,以明其廉”的不朽灵魂的开示呵!此时,有凝重的足音传来,我的心和眼突然明亮起来,顿时,仿佛满屋生辉。只见头戴三山帽,身着便服,外罩长衫,面色红润,身材清瘦,高不过四尺,风度翩翩,斯文儒雅的周茂叔便出现在眼前。他果然如日月般明净。亦如南宋哲学家胡宏在《通书》的序中所说:“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白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不待我问之,周茂叔即健步领我行至门前的莲池边。望着莲池,尚不见小荷上立蜻蜓,却见清水淹泥,浑然如梦。惟从风中传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声音。待我仔细辨认声音的方向,身边的周茂叔却不见踪影。

我知道周茂叔正向岁月走廊的深处走去,他有太多的尘世思索需要清理,悟化。我从村口“周敦颐博物馆”展出的文史资料和典籍记载中得知,周茂叔能成为比肩孔孟的圣人与其舅郑向对他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周敦颐父亲早故,15岁便随母亲投奔在东京汴梁为官的郑向。郑向见外甥聪慧勤奋,善独思,器重有加,便把朝庭给其恩荫做官的名额不给儿子而给了周敦颐。这样在郑向的悉心教诲下,周敦颐便从江西分宁县(今修水)主簿做起,而直到参军、知县、通判。其间他理政为民、清正廉洁,堪为后世为官清廉之典范。潘兴嗣在写周敦颐的《墓志铭》时,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南昌时,得暴疾,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服,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更为让人警醒的是,周敦颐在他所写《拙赋》中愈加真切地道出了其为官的人格信条:“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这篇短文,虽只60多个字,却表达了周敦颐崇拙而去巧,颂拙而耻巧,期望形成风清气正局面的愿望。他对“巧者”与“拙者”展开了入木三分、一针见血的深刻辨析,揭示出为官者只有真诚、正直、谦逊、务实,不虚伪巧言、投机钻营,社会才能“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政通人和。

在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周敦颐不仅以他自己的默默躬行抵达“至廉”“清尚”的高境,而且还以他的著书立说弘道化人。湖南濂溪学研究专家张京华教授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00多字,第一句就说‘无极而太极。就因这句话,使得周敦颐成为了宋朝儒家理学的一代开山鼻祖。”张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太极就是大极,大极就是大有,最大的有就是无所不有,无所不有就是无所未有,无所未有就是无有,所以大有就大无,绝对的有就是绝对的无,只有绝对的无才能产生、演化出无限的有,这是宇宙发展的一个原理。在周敦颐之前,《易经》的结构里是没有‘无一说,而《太极图说》的结构里有了‘无,所以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弥补了《易经》的一个空白。《易经》是一个‘阴阳的学问,而《太极图说》将之转变成了一个‘有无的学问,阴阳是相对概念,有无是绝对概念,所以这个哲学的突破使得儒学思想在孔、孟千年以后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儒家的哲学体系、思想体系更加完备。正因为此,儒家思想才能够继续发挥它的精神活力,影响整个人类的进程!”

我从细读周敦颐的《通书》中,就蒙蒙眬眬感觉到《通书》实际上是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心论点的发挥和深释。他强调“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是“纯粹至善”的,是“岿然不动”的。故被称为“周子传道之书”。吕思勉在《理学大纲》《清廉之学》中写道:“《通书》者,周子之人生观;《太极图说》则其宇宙观也。人生观由宇宙观而定,废《太极图说》,《通书》亦无根底矣。”故周敦颐在《通书》之《陋》中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在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关键是“诚心”即纯其心。

纵观周敦颐的一生,自己就是一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化身。其人品、官德、哲思、才情,济世、恤民,始終遵循“无则诚实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的自觉慎为。《通书》还说:“文,所以载道也。轩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一千年过去了,之所以周敦颐的思想光芒仍然照耀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周敦颐格外看重“诚”的思想内核,给我们启示了“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这一人类具有的真诚善良的本性。将“诚”这个深刻的哲学精髓播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对于周敦颐理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从清乾隆帝在《钦定精义》的按语中便可知晓:

治统原于道统,学不正则道不明,有宋周程张朱诸子,于天人性命、大本大原之所在,与夫用功节目之详,得孔孟之心传,而于理欲公私义理之界,辩之至明,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禆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所谓入圣之阶梯,求道之涂辙也。学者精察于力行之,则蕴之为德行,学皆实学,行之为事业,治皆实功。

乾隆将“治统原于道统”,提到:“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把理学与封建统治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可见其理学对历史发展、正世道人心、促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近中天,楼田村上空的天色愈显湛蓝透亮。朵朵白云悠闲飘飞,渐次游向远处的青黛山脉。我行走深思于这片妩媚的山川,心在琢磨,这块灵秀之地一定还会有神奇之处。未想到,导游员竟点破了我的心思,便说“我带你去周敦颐悟道的月岩吧!”

月岩位于楼田村都庞岭东麓,距离故居约7公里。都庞岭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月岩是一座巨大的石灰岩山峰。我们兴致盎然前往。途中我想起去年创作歌剧《爱莲说》时,从史料上了解到,周敦颐49岁回家乡永州任通判时,常有亲朋好友去找他办事求官。一次他的侄儿竟带了周敦颐兄长生前留下的书信去要官。不料被周敦颐断然拒绝,还写了一首题为《任所寄乡关故旧》的诗,交其带回家族中传阅: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从此,周氏家族再也没有人去找他办事和要官了。

我在心中默念此诗,不禁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官清赢得梦魂安”“为道舂陵只一般”。这就是一千年前的父母官之心呀!只有胸怀“纯粹的心”的人才有这种胸襟和情怀。更让人感叹的是弃官隐居的周敦颐,57岁于庐山脚下的濂溪书院,临死前还作诗吟道:

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食。

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吾乐莲易足,廉名朝暮箴。

诚哉!茂叔临终仍不忘一个陪伴他毕生的“廉”字!

月岩已耸立在眼前。这是在平展如格的田畴中,凸起的一条起伏如波浪的苍翠岩石山脉。这条山脉的腰间,被大自然神鬼斧神工地劈凿出对应的东西两个偌大的拱型岩石洞口。进入洞中,只见周围削岩千仞,壁石晶莹。最为奇特的是洞顶上空是一个天然的圆形朝天洞。如果你从东洞入内,随着脚步移动,头顶上的圆形天洞便由下弦月状,渐次变成满月,若往回走,复又如是。再拾级朝西洞口走去,便又能远眺洞外世界,如桃花源般的仙境景致。仰视天洞,这阴阳之间的一静一动,玄妙地给人们演示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萬物化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则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极根,分阳分阴,两仪立焉的图腾。清人邓显鹤在《周子全书》卷首载文说:“先生年十四……筑室读书期间,相传睹此而悟太极。”此刻,我既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深幽莫测,我更景仰周敦颐的得天地之圣灵的“破暗悟道”之大慧。而刻在岩洞壁上的“天开太极”“理学渊源”八个大字,则集中概括了月岩之天人感应与天作之合的浑涵人文气象。

我怎肯离去,我怎忍离去?

这里是周敦颐千年之前著经悟道之处,也是千年不灭的照亮尘世的圣光之源。月岩洞透视着滚滚红尘、大千世界,万物复始循环的生命有序律动;月岩洞会永远讲述“诚”与“无极”的无穷哲理和超越时空的经典莲说。

猜你喜欢

太极图周敦颐
早春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八卦图
身体(阳)和灵魂(阴)的赛跑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