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论中关于书法创作的动机研究综述

2017-06-11沈金龙林国奇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书论动机

沈金龙+林国奇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为古代书家对书法毕其一生而孜孜以求,对书法的创作的心态和创作的动机进行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古代书家有关书法创作的动机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书法创作实践等方面带来一些指导意义。

【关键词】书论;书法创作;动机

书法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而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作为书写汉字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其“字有象限,意境无穷”的表现形式使书法具有丰富的诱导和巨大的启迪力量,中国书法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书写,她的表现对象、抒发形式、追求境界,鉴赏视角、诠释思路乃至传承和创新的精神都深深的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艺术家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创作动机就不一样。弗洛伊德提出的“创伤”是促使许多艺术家产生创作冲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不仅促使艺术家自觉地投入创作,而且对艺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创伤”理论为我们认识创作动机的起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古代的很多书法家在书法的创作的心态与动机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力研究,创作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和动机?一直是书法家们一直在寻求回答的问题。在思考书法应该如何创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书法创作的感悟给出了很多观点,但总的来说书法创作心态与动机可以归纳为两类,從本质上讲,这些多元的创作动机可分为“为己”和“为人”两大类。为己而书是书家最主要的创作动机,有些书家提笔创作为的是排遣忙碌机务带来的烦恼,他们把书法创作视为一种毫无功利性的人生休闲活动或是纯艺术的游戏一类是“自然求真”的状态,即摒除杂念,力求人书合一的心理状态,其实这种观点的和老子“无为”的思想不谋而合。欲求则乱,乱而失志,这样的作品就不自然,矫揉造作,进而失真。虞世南也表达了和王羲之相似的观点:“书法创作的时候,视听结合、消除疑虑、全神贯注,心平气舒,则可以达到“契于妙”的效果”。明代的宋曹对此的表达更是简洁,书法创作之前应该“志专神应、心平手随”。对于书法创作的这种“摒除杂念、无我忘我的心态”的思想与刘勰的“虚静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寄情。因为书法创作的过程书者内心燃情挥洒、感情奔溢、一气呵成、一泻千里过程。韩愈这样评价张旭:张旭擅长草且专攻草书,他的一切境遇,一切情感都在他的草书中表达出来了。怀素的这种创作的炽情,那种创作的状态,完全可以在他的在《自序帖》表现出来:“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与怀素一样,苏轼也把他的忧愁不平志之气,注入到它的笔中而抒发出来”,很显然,在这种炽情状态的后面,我们看到了十足的浪漫主义式的色彩,因为古代的书法家也往往是诗人、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炽情这种文学式的烂漫,另外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有很多的书法家把书法当做一种“消遣”,通过这种消遣来打发时光,而达到心中的充实和满足。历史上确有在生活或仕途上遇到不如意遭受挫折的人,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书画上,寄情于书画,融情于书画,通过书画来抒发自己,表达自己,并从中得到慰藉。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一个人,国破家亡是他成为一个失败的皇帝,在这种巨大的压抑下,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诗书方面,从而开创了艺术的王国,成为了另类的“帝王”。书法创作心态由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个人心境来决定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我们的心“心”是灵的生命,能包罗万象,囊括万物。“心”所融物的不同,书法创作的心态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书法作品的韵味也会不同。古人注重书法创作和欣赏的交流,并以“心”作为交流的媒介,创作者用“心”,欣赏者读“心”。

“为人”而书也是一种重要的书法创作动机,它往往具有功利性的倾向,许多书家提笔濡墨并非是“为己”适意冶性,或一展豪情,而是应时所需,应人所请"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书家创作是为了政治的需求,例如,颜真卿书干禄字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代最早对动机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进行论述的是东汉的蔡邕。他认为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迫于事”的话,即便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不能写出好字”。向王献之求字的人很多,但是王献之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他拒绝因为应酬而创作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应酬的作品有外在的压力,并非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束缚使创作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苏东坡认为书法创作时无意忘我的状态为最佳的创作状态。”周星莲认为有时笔和纸的好坏会影响创作的动机,废笔废纸的话比较自由,挥洒自如;采用精纸的话,往往会踟蹰,不自然。”在这个角度上刘熙载有更强调了“笔随我性,笔随我势,当人笔合一,两两相融的话,才会达到“字妙”的效果”。从古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动机的强弱会影响书法的创作,动机太强和太弱都不利于书法作品的创作,只有在适度的动机水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是好作品,这个结论与学习动机的心理理论非常的类似。大量有关动机的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实证研究显示,动机水平太低或者太强,人的潜能都不能很好的发挥,问题的解决能力会比较低;只有中等水平的动机,最适合书法创作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李光德.中华书学大辞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1):12-16

[2]高尚仁.书法心理学[M].台北:台北东大出版社,1986:131-24.

[3]陈振濂.中国书画篆刻品鉴[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猜你喜欢

书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宋朝书论
黄庭坚书论(上)
明朝书论
清朝书论(上)
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