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层次——感性、理性、知性
2017-06-11刘潇女
刘潇女
摘 要: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认知的三层次,人类的完整认识是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综合,缺一不可。知性认识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阶段,并且知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新知,同时知识认识又构成理性认识的基础,脱离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就会空洞苍白,甚至沦为庸俗的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学问。
关键词:感性;理性;知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283-01
人是有很多局限的,人类观察了解到的事实永远都是对象的一部分,面对世间万物,永远都要谦虚,永远都要保持敬畏之心,即使是最熟悉的对象,实际了解的要比我们以为了解的要少的多。我们在积极探求的同时,更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局限,不强以为知。
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掌握了一点事实就掌握了绝对的真理,跟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都是错的,其实尽管是相反的觀点也有可能都是对研究对象的正确反映.也许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对对象的认识也不同,都有道理,都说出了部分的事实。
既然真理不是存在于唯一的聪明人所独有,那么人们要获得对一个研究对象的全面的了解,最好的办法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了解对象不同层面与不同侧面。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是营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要鼓励他人说话,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力.只要这样才能掌握研究对象更多信息,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少犯错误。
乐于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探索知性认识。西方学者把探求事情本质当作追求,从中寻求乐趣,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宗教,西方学者大都通过探求事物背后的规律,以此来证明上帝造物的伟大。而中华民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动力常常来源于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改善现实生活,很少纯粹的科学探求。
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
人类的完整认识是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综合,缺一不可。
知性认识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阶段,并且知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新知,同时知识认识又构成理性认识的基础,脱离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就会空洞苍白,甚至沦为庸俗的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学问。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缺了知性思维,不经过所谓“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洗礼,是绝对不行的。
用康德的话讲,单纯由“感性-理性”是得不到新知识的,认识水平是在原地打圈,不会提高,一千年如此,两千年也如此。
有了知性的认识,无论是从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因为能抓到本质,都有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都从一知半解的懵懂惶恐,成长为了自信的面对。因为真的是懂了,特别是自己结合一些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浅浅理解,就已经受益无穷了,要是深究这门学问,那还得了。所以,别总自满,我每每有些什么感悟,都会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开始思考,人生的境界又能仿佛大彻大悟般打开一些,能看开一些,成熟一些,自信一些,淡定一些,老练一些,但过一段时间再看,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彻小悟,人生又得重新思考,寻求更多的自我感悟。其实,往善的改变,还是得靠自己,靠自己的内力,这就涉及到知性的认识那一部分了,以前不知道这叫知性,学了以后,觉得这种内力分析应该就叫知性吧。在我看来,当你遇到困难或高兴的事情,情绪上有了变化,觉得沮丧无助或高兴喜悦,这都叫感性的认识,如果你再为这件事情写首诗作幅画,然后再陶醉再吟诵沉浸在这种情绪里,那你就是跳脱不出感性的认识。如果你能很快的从或沮丧或兴奋的事情里跳脱出来,继续你的生活,该干嘛干嘛,那叫理性。但如果你开始从你发生的事情里分析,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是我哪个步骤没有做好,还是一些我无法掌控的客观原因导致,找出导致问题的根源,然后开始想,以后应该怎么解决,怎么处理这种问题。一个人不怕犯错误,所有成功都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一点点积累,才走向成功的。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成功之垫脚石。所以,每当你犯错误,不要把这块石头扔了,要拿在手里好好看看,怎么利用可以给你垫在脚下走向成功。而你高兴的时候,也该分析分析,自己是因为什么高兴,哪里做对了,得到了上天的这种眷顾,以后可以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