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数字游戏基于色彩影响内容辨识的研究
2017-06-11蓝娟
蓝娟
摘 要: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外在特征,有自己相对应的颜色与形状,颜色作为物体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物体进行识别。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颜色认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颜色能影响儿童的视觉辨识,帮助儿童认识大多数东西,从而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而儿童数字游戏通过提高儿童对事物基本特征的判断能力,更好的帮助儿童认识、学习事物基本特征,提高儿童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儿童类数字游戏中色彩的运用出发,通过探索数字彩色图像常用的色彩空间和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及色彩倾向等,来分析色彩对儿童对物质的内容辨识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数字游戏;色彩;内容辨识
中图分类号:TS66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277-01
一、儿童游戏设计目的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在儿童的世界里,游戏是他们的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以游戏为媒介就是一种既新颖又有效的方法,也因此对儿童游戏的研究渐渐发展开来。①与传统玩具对比,孩子兴趣的转换与信息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数字游戏具有十分强的融合性、动态性和虚拟性,数字游戏的吸引力得到了凸显,在游戏体验过程中儿童的智力、想象力得到了锻炼,游戏进行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儿童能够利用体验游戏的方式不断完善其认知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对其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二、学龄前儿童游戏设计要素
数字游戏是一场视觉体验过程,能给儿童带来首要的视觉感受,与动画和电影不同的是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界面中的构成元素中进行体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视觉元素始终是第一感官因素,主要包括:色彩元素、图形元素、形象元素、文字元素、符号元素、动画元素、操控元素等。这些视觉元素组成了每一款游戏的界面风格、操作体验、艺术感受等,是數字游戏最直观的整体视觉表达。色彩元素是数字游戏的首要视觉元素,它在游戏界面里承载着重要的视觉信息,色彩作为视觉的第一要素拥有比声音更好的情感传达作用,游戏中的色彩能营造出与内容相应的氛围和情感,能提高儿童的体验乐趣,是游戏界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游戏的视觉效果,决定着整个游戏的风格。
三、学龄前儿童数字游戏中色彩对内容辨识的影响
(一)色彩影响内容辨识的准确性
游戏中大部分色彩语言结构都属于客观写实性,因为创作者所有主观融入的色彩也都基于对生活中客观现实的延伸理解。例如苹果一般是红色的,在游戏设计中,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创作者不会硬生生把苹果的色彩换成蓝色或是紫色,因为某些固定色彩已成为儿童的一种本能认识。
由于儿童的思维较于简单和概括,所以色彩在儿童识别不同游戏内容是便尤为关键。在生活中,儿童对事物的认知,除了依靠名称、造型和举动来加以区分外,对色彩的认知往往成为最容易被记忆的方式。许多事物都拥有属于自己标志性的颜色搭配,于是儿童在游戏中看到某些熟悉的色彩搭配就会习惯性的联想到某个物品。
(二)色彩影响内容辨识的逻辑性
色彩语言是一种基于时间、空间的虚拟表现手段,它具有时间表现功能与空间表现功能,色彩语言能够影响儿童对内容辨识的逻辑性。儿童通常把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加以普遍化,如认为明黄色是阳光温暖的代表,蔚蓝是广袤天空的表现。游戏中的色彩通常会比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更为抽象和艺术化,儿童便能将现实色彩通过主观处理来加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经典关卡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常出现同一个场景利用色彩语言的时间表现功能体现昼夜交替现象,通过简单的色彩更改,儿童可以本能的认出游戏设计者对不同时间甚至季节的表达。
透视是人类对空间的想象,通过色彩变化可以使空间快速成像。通常情况下,稀薄的空气是没有颜色的,但厚重有广度的空气则呈现蓝色,所以用肉眼看远处的景物总是被蒙上一层蓝紫色,如天空,儿童会本能的认为蓝色的天空在最远处,因为一个物体看起来距离越远,它的色调就显得越冷,反之看起来越近,它的色调就越暖,若将天空换成红色,则儿童有时便无法识别这是天空,因为红色缩短了视觉空间,在他们的认识中无法认同这种短距离的天空。
四、结语
色彩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语言,是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优秀的色彩设计能够加强游戏内容的表达功能,能提高游戏的吸引力、趣味性,对孩子的智力发育、生理心理状况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游戏设计者要遵循自然规律,秉持正确的色彩观,根据不同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视觉表达,从而来选择正确的色彩组合,以突出主题信息,遵循这种原则设计出能正确引导儿童的认知度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游戏。
注释:
①曹彤彤,任晓玲.浅谈儿童游戏与教育[J].科教导刊,2015(30).
参考文献:
[1]郝晶,孙亚云.面向学龄前儿童的app界面视觉设计原则[J]设计,2015(02).
[2]涂玲.浅析色彩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