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宁区兰州太平歌保护现状及传承中的问题

2017-06-11赵端品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生存现状

赵端品

摘 要:兰州太平歌是兰州地区过春节时以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同兰州太平鼓舞相互构成独一无二的民间鼓乐形式,堪称兰州一绝。安宁区是兰州太平歌现存的主要传承地域,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安宁区兰州太平歌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同时对兰州太平歌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思考。

关键词:兰州太平歌;历史渊源;生存现状;面临困难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34-02

一、兰州太平歌简介

兰州太平歌是兰州地区春节时以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也称“太平调”、“太平煞鼓曲”,民间习称“太平歌”。主要流传于兰州周边县区,根据近年普查掌握的线索,青海西宁、白银、定西等地也有传唱。1982年严永章搜集整理的《西宁太平歌》,在前言中就列举“正月十五雪打灯,雪花飘到兰州城。兰州城里下大雪,麦子长成松树林” 的唱词①,为我们探究兰州太平歌与西宁太平歌的渊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兰州太平歌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兰州太平歌源于何时,并无明确记载。闪兰靖《人亡歌息 人去艺绝——兰州太平歌现状分析与思考》②一文,通过考证和梳理,对兰州太平歌的历史渊源总结出相关学者两类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兰州太平歌由明朝初年的兰州太平鼓舞派生而出的民俗形式;另一种观点是对兰州太平歌广义的解释,指历史上流传下来在各种喜庆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歌唱丰收喜悦及太平盛世这类通俗歌曲统称为“太平歌”。刘英麟在《兰州太平鼓的缺失》一文中也指出“‘文革前笔者见到的兰州太平鼓‘鼓经,记载的表演由走鼓、棋盘击、古战阵法和太平歌四大板块组成。……太平歌是兰州太平鼓的最后表演形式,是古代屯军太平情结的具象见证。”③

也有学者认为兰州太平歌与明清时兰州流行的“西调”有很深的渊源,马步升在《安宁区兰州太平歌调查报告》中说“一种民俗之所以形成,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绝非短时期之功。太平歌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兰州流行的‘西调。”④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叙兰州太平歌的文字,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兰州回族诗人马世焘(1809-1875)所作的《兰山竹枝词》组诗中的第一首“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⑤,描写兰州闹元宵时满城高唱太平歌的情景。

兰州太平歌词初为当地一些落第文人所编,唱词合辙押韵,通俗易懂,曲调高亢而激越,古朴而优雅。马世焘诗中所描述兰州太平歌的情形,已走出了传统的文人情怀,数百年的流传演变唱词经过民众参与改编,内容涉及生活劳作、神话故事等,兰州太平歌已然成为流行于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据史料记载和在世老艺人回忆,民国时期每逢元宵佳节前后的夜晚,规模宏达的太平歌演唱随处可见。

建国后,市区的隍庙、西关、庙滩子和安宁堡等地是太平歌民间艺人自发演出的主要场所。兰州太平歌延续了先前的辉煌,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内容上,歌颂新时代、畅想新生活成为主题。同时太平歌作为民间文艺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鼓励与支持。“文革”过后,兰州太平歌又盛极一时,在安宁区得到较好的传承。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安宁农村地区春节闹社火表演中时还能见到兰州太平歌演唱活动,此后兰州太平歌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生活。

就在兰州太平歌后继乏人、青黄不接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时,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程,兰州太平歌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基于兰州太平歌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和面临濒危的处境,2008年兰州太平歌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底由安宁区文化馆举办的首届“兰州太平歌演唱培训班”,对兰州太平歌传承与保护工作有历史性意义。同年还参加了“兰州桃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2012年“安宁区兰州太平歌传习所”被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公布为“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2014年安宁区文化馆联合《兰州晨报“文化甘肃”》栏目,通过对兰州太平歌进一步调研,发表《兰州太平歌:从明清锣鼓声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曲艺》⑥专栏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2015年、2016年安宁区“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中,蘭州太平歌向民众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朴素的演唱方式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这是近年来兰州太平歌在大众视野中比较完整的亮相。盛极一时却又沉寂多年的兰州太平歌,再次让人们感受到它的高昂和豪迈。

(二)兰州太平歌演唱形式

兰州太平歌作为与兰州太平鼓舞相伴而行的一种民间小唱形式,有单唱、双唱、对唱等形式。在兰州太平鼓舞阵法表演即将结束时,一段名叫“急急跟”的打法突起,这时鼓手们旋裹在旗四周围成圆圈,三通锣鼓戛止后,鼓手们边敲鼓边击节,便有歌者缓步走进中央亮开嗓子。歌手不拘形式,引吭高歌。当歌手演唱完头一句后,就有一阵鼓、钹,用拖腔唱完第二句时,就连敲三声鼓、钹,然后逐句唱下去,唱一句,擂一通鼓。唱到最后则须两字、三字拖腔到两句节拍,这时伴奏者知道歌手的唱词要结束了,接下来是一阵鼓、锣、钹煞尾。接着,鼓与锣、钹声又起,便会有人接着再唱。唱词内容多为表达民众生活,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和传唱。但凡唱太平歌的人无不饱经沧桑,见多是识广,具有较高强的应变能力。“如果太平鼓的表演是力量的宣泄,那么,唱太平歌就是心灵的诉说”⑦。

另外,在春节闹社火“上香”或“接社火”等环节中兰州太平歌广为传唱,民间称之为“上香曲”或“吉祥歌”。主要在“上香”时唱太平歌祭祀神灵,有村民或店铺等迎接社火时要唱吉祥如意类的祝词,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消灾免祸。这一类太平歌由一人独自站唱,且唱腔严肃。主要有《鼓楼唱曲》、《大财神唱曲》、《八腊庙唱曲》、《金花娘娘庙唱曲》、《家祠唱曲》等。

(三)安宁区兰州太平歌代表性传承人及流传曲目

1.代表性传承人

安宁区兰州太平歌代表性传承人有路盛年、朱自清、朱德祖、朱自盛、朱海泉等,以下作简要介绍:

路盛年(1925—2012年),安宁堡人,上过小学。20岁左右随当地太平歌艺人护奎、柴世元、朱纪学唱太平歌。主要演唱曲目有《黄巢灭大唐》、《黄统领打兰州》、《吕洞宾访仙》、《孟良盗木》。

朱德祖,生于1927年,安宁堡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少时就常听当地太平歌艺人的演唱,曾跟随达师、邓元娃、柴世元等学唱。演唱曲目有《孟良盗木》、《三国》、《十想大哥》、《茉莉花》,春节期间除了在安宁堡当地演唱外,也常到兰州城中央广场、兰州城隍庙、庙滩子等地演唱,听者无不喝彩。演唱风格音色淳厚,韵味十足。

朱自清,生于1926年,沙井驿下河湾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幼时爱听小曲,曾随“应奎”表叔学唱,曾祖父见状遂为其抄写了两本唱词,并在末尾处注解说“作此唱本不为学唱,旨在幼学,避赌”。20左右开始师从兰州太平歌艺人陈少爷、柴世元、朱纪学等人学唱。主要演唱曲目有《水漫岳家庄》、《孟良盗木》、《兰州蔬菜》、《斩怀德》、《十个字》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朱自清在兰州地区已是演唱太平歌的好把势,相继创作和新编了大批曲目进行演唱,如《贺新春》、《骂鸡》等。每年春节社火时,受邀赴邻近各村唱太平歌,经常根据所到之地的环境特点即兴演唱,为主人祈福祝安。

朱自盛,生于1928年,沙井驿街道河弯村人,上过小学。上世纪40年代常听当地太平歌老艺人柴世元、朱纪等人演唱。擅唱《十想大哥》、《十个字》。

朱海泉,1949年生,沙井驿河湾村人,初中文化程度。2016年公布为兰州太平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演唱曲目有《兰州蔬菜》、《水漫岳家庄》、《吕洞宾访仙》、《关公十想》等10余首。2008年参加安宁区文化馆组织的“兰州太平歌演唱培训班”,并担任朱自清老艺人的演唱伴奏。2015年和2016年参加“安宁区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朴素的演唱方式赢得观众激烈的掌声。

2.主要流传曲目

兰州太平歌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上香拜佛、节令习俗、历史典故,还有表吉祥如意的祝词和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喜歌等。1982年编印的《兰州地区民歌》一书,依据各县区原声录音和整理出的第一手谱面材料校选,收录了部分兰州太平歌内容,对我们研究兰州太平歌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1999年出版的《安宁区志》除列举了兰州太平歌传统历史故事一类的经典唱段,还有诙谐幽默的《拙老婆》、《灰老鼠》等令人捧腹的段子,也有歌者即兴现编的逗乐歌词,流传较广的《福如东海大发财源》等。

2006年安宁区文化馆贾晋老师通过深入乡间走访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安宁区流传的兰州太平歌曲目近20首,有:《荡悠悠闹花灯》、《老夫人整日闲》、《八方太平》、《金花娘娘庙唱曲》、《迎新春》、《菜老虎搬兵》、《光棍人拉娃娃》、《十二把扇子》、《老奈难》、《正月十五庙门开》、《方四娘》、《报母恩》、《孟姜女》、《洞宾卖药》(片断)等,保留了原声录音和文字材料,是目前较为全面和可信的文献资料。

二、兰州太平歌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经费和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兰州太平歌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在村落或者家庭中进行着传承活动。近年来随着非遗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实施,相关专家和学者只是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作了一些工作,并未介入到学习和传唱活动中,而维系兰州太平歌生命的也还是年迈的民间老艺人。相关经费的支持只限于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传承人群体中学徒也因看不到"钱景”无心坚持学习。因此,为传承保护兰州太平歌急需建立系统的人才、经费和制度保障。

(二)兰州太平歌传承文化空間逐渐消失

社火是兰州太平歌重要的载体。随着生活观念和文化内容的转变,九十年代后期春节民俗活动中,兰州太平歌已被无端的精简。而传统社火的没落,兰州太平鼓舞与兰州太平歌的剥离,意味着兰州太平歌文化空间和主要载体消失,也预示着昔日兰州人家喻户晓的太平歌面临濒危灭绝的状况。民间更有“太平鼓没武曲子鼓则难鸣”、“武曲子无太平鼓则无声势”的说法。

为使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能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安宁区文化馆多次尝试为兰州太平歌提供舞台,收效甚微。

笔者曾亲历过兰州太平歌演唱时台下除活动组织人员之外观众寥寥无几的尴尬情景,显然兰州太平歌已失去了广泛的受众群体。期待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和热爱兰州太平歌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保护兰州太平歌的队伍中,共谋兰州太平歌传承和保护的对策。

(三)兰州太平歌演唱形式单一化、以“兰州方言”为基础的演唱方式限制了兰州太平歌的传承与发展。

兰州太平歌作为兰州地区以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承载着兰州地区重要的原生态文化。如今,兰州太平歌主要流传于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普通话普及程度高,新生代几无用方言交流,自然疏远了兰州太平歌的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

针对兰州太平歌受众群体的缩减、传承空间的消亡、民间艺人相继离世、群众认知基础渐失等状况,安宁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调查、录音、录像等手段,保留、记录原生态的兰州太平歌相关资料。

三、结语

兰州太平歌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兰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几百年的传承中与地域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其传承和传播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和背后的民俗生活,也是这一独特文化形态在历史与现实中融合的最真实呈现。

面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与变迁,兰州太平歌目前面临濒危甚至消失的境地,我们有责任传承、保护好这一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守护住扎根于当地群众心田的这份共同记忆。希冀通过传承与创新使兰州太平歌可持续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严永章.西宁太平歌[Z].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印,1982:01.

②闪兰靖.人亡歌息 人去艺绝——兰州太平歌现状分析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1(02):130-134.

③刘英麟:《兰州太平鼓的缺失》,《甘肃日报》,2005年7月29日。

④马步升.安宁区兰州太平歌调查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3552101000a8n.html.

⑤马世焘.枳香山房诗草[Z].道光年间手稿本.

⑥李辉.兰州太平歌:从明清锣鼓声中流传下来的民间曲艺[J].兰州晨报“文化甘肃”,2014-01-10.

⑦张北辰,刘永山.兰州太平鼓[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12.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生存现状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