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淮剧表演的艺术风格

2017-06-11高星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淮剧曲调风格

高星星

摘 要:戏曲剧种之间最典型的区别特征在于音乐,而“曲”又是戏曲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由此来观察淮剧,曲词通俗浅显、蕴藉深厚;声腔激越明快、平缓舒展;吐字清丽圆净、唱曲温润宛转,这是淮剐稳定的音乐风貌。

关键词:淮剧;曲调;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80-02

淮剧原以江淮傩腔、民间俚曲、徽京音调三方面元素架构而成。在它初出现的时候,因方言、区域的差异曾是“东路”尽唱“下河调”,“西路”独咏“淮蹦子”,而当这两种腔调渐趋合流以后,又一度出现南派(上海)风行“自由调”,北派江苏)崇尚“老拉调”的“分庭抗礼”局面,呈现出具有不同审美指向的两种艺术样式。然而这些唱调,无论各具怎样的特色,彼此间都在互相影响、共融发展,有着共同的高亢、激昂、粗犷、豪放的演唱风格。

一、淮剧唱腔的特色

淮剧共有曲牌近百种。从其声腔主调的艺术形态来看,其主体音乐结构,系曲牌联缀体与板式变化相对接的混合体式。在这种体式下所形成的多个主调声腔,虽具有同一个剧种音乐粗犷爽朗的本原属性,但腔体不同,風格多样,各具美态。细观其主要代表性声腔有:淮调 清末民初,通过“香火调”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民间山歌号子的嬗变,形成了一种新腔,因源于两淮地带田野之声而得名“淮调”,并由“俚巷歌谣”演变为质朴之曲,是表现戏剧情感的重要腔调。淮调又称“淮蹦子”“老淮调”“淮北调”,因生长于两淮地带的中心区域,故在语音、情态、色调及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刚烈、粗犷的个性化特点。

其次,此调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遗风,粗俗中闪烁着纯朴的光泽,其唱腔旋律多以清板干唱和高腔为核心,板速稍快,且自然流畅,质朴而温存。在那偏于对商、羽调式运用的典型音调里,夹有厚重的民间音乐文化风情,且又有浓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性的气质。

拉调 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上海。与古老声腔“淮调”相比较,“拉调”流连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调性雅淡清逸,旋律清越悠长,富于韵味,轻盈舒美,其宽泛的抒情性音乐风格,有着适合于表现人物多重性格的内涵。从表现情趣上看,因“拉调”的旋动线条多呈曲线性自由延展状态,馈而它偏适于表现多变性及叙述性较强的戏剧情节。以施行“弦索”与“鼓板”的融合,变俗曲雅奏,而使淮剧声腔趋于细腻、婉转。

自由调 20世纪30年代末创始于上海。该声控的形成,既保持了明显的淮剧传统声腔的基因特征,又通过旋律、调式、节奏、速度等多种手段的变奏,形成一个自由而丰富多变的唱腔,取名为“自由调"。“自由调”深含更多柔婉和流畅的音调,旋律线条宽广悠扬,声态柔美且富有动感。其色彩多有欢快、清新、华丽的暖色调。显然,“自由调”非但具有曲体结构自由灵活、板式变化融合性极高的特点,更因它具有清雅细腻、华美娴丽内音乐气质而充满清新明净的美质。它与后来相继剪立的“六字句”“滚板”“连环”等板腔相组合,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由调”声腔体系,并与“淮调”“拉调”相融合发展,繁衍出带有南、北双重特色的新的声旋,共筑起淮剧音乐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声腔系统,为淮剧艺术的后续发展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二、唱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同是心情的艺术,具有表现心情的功能。如果音乐缺乏深刻的内容或是灵感深处的表现,那其音乐必定是索然无味的,只能给人以单一悦耳的声响,而无内心的感动。在这方面,陈派唱腔在声腔的整合上之所以有与众不一样的光泽,就在于他少有沿着惯性思维的方法在操作,不一味袭用以行当择用,以成曲填词的常规性的呈述方式,也并非仅凭知解力的分析去作出一种纯技巧性的抒发,而是顺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巧饰音句,动人于无形,从而让理想中的旋律始终沉浸在人物情感的状态之中,任其在美妙的神情声调上流连恣肆。试以陈派一些代表性唱段为例,如《牙痕记》中安寿保所唱的“十年不见爹娘面”[小悲调],和《楼台会》中梁山伯所唱的“英台说出断肠话”[小悲调],从演唱上看,没有套用淮剧程式性的“哭板”,去无节制的啼哭,或作痛苦的叫喊,而是在旋律急速下行及低沉的长音背景上,和着“颤音”、“波音”缓缓而出,把沉淀起哀痛之情表现得很有适度。从腔型上看,其句唱腔,均已不完全是在[自由调]基础上所构成的“慢板”起腔,而同属于对扬剧[梳妆台]曲牌特征乐汇的吸取与融合。

随后,在一连串“平板”对句中,揉进了较多旦行声腔的旋律因素,将原有生行的唱腔在提高四度的音位上运用,这种高起低落,以转作承的处理手法,不仅让安寿保重见生母时所怀有的激动与凄楚郁结心情,一下子便从音乐和感情的最强音上给进发出来,而且还使得这种扩展了的声腔旋律,异样的成了淮剧音乐中派生出的另类形态的生行唱腔,即[生腔小悲调]。又如《刘贵成私访》一剧中刘贵成所唱的“驴铃声声留古道”一段[自由调],为捕捉起准确的人物音乐形象,在唱段的第一个分段里,先是将上句[自由调导板]固有的旋法拆散,改为择取[自由调]典型的旋律因素,借用淮剧传统音乐中“起板”的导腔形式,把它化解到“行路快板”的板式之中,这种由低至高、由弱至强的音势,产生起一种扑面惊人的艺术效果。接着,用并句的手法,将多达二十一个短句组合而成为一个超常的下句[自由调平板],则是用淮剧音乐中节奏音型特强的排句唱出,并把对驴声、铃声等声态的摹拟,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这就使音乐线条的组合,同富于韵律的悠扬节奏相协调,形成一种活力,再现起刘贵成坚定而正直的人物形象。再如在陈派代表作《板桥应试》一例中,主人翁郑板桥有着许多独自咏叹和互为倾诉的对唱段落,而这些段落唱腔的设计,更很少见到淮剧原始传统音乐的框架,而是选用了民间歌风颇浓的[道情]作衬垫,用[八段锦]、[跳槽调]等已经衍变为戏曲化了的民间小调作穿插,主调与小调的互动,叙事与抒情的交融,非但无拉杂牵强之嫌,反觉抒情脉络更为清晰而又起伏多变。

显然,清新轻快的音调,与人物借对兰、竹、石的尽情抒发相互应,十分得体的衬托起郑板桥那浓厚的超脱尘世的情感色彩,并让欣赏者从中品味出他那潇洒矫健、孤傲正直的醇雅气质。

三、淮剧唱腔艺术的发展

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色。唱腔的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体系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板腔音乐体系。淮剧的唱腔曲牌有数十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淮调、拉调和自由调。淮调,又叫淮北调、淮蹦子或老淮调,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其发源于苏北西部,是在当地的秧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调,又叫老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比淮剧早期的许多叙述性唱腔增加了抒情成分,与淮调相比更加旋律化。拉调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淮剧曲调板腔化的发展,为后来自由调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自由调,从其名就可看出此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它的产生是淮剧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打破各种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努力寻求自我突破的表现。

其特点是:(1)板式节奏随人物情绪的变化而转换;(2)唱词格式灵活;(3)曲调流畅爽朗,音区活动范围较大。现如今,“自由调”体系曲牌已在淮剧唱腔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自由调的产生不仅使淮剧的唱腔进一步向着板腔化、戏剧化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淮剧剧目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对于声调的发展,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因为语言等因素,早在淮调和呵大海形成阶段,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音调纯和,富于旋律。西路唱腔短促强硬,近似口语化。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

四、结语

如今淮剧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剧长期扎根于农村,它贴近群众,音乐语汇的朴实丰富,句式结构的灵活多变,随着演员本色的演唱,确实是别有意趣,更是别人无法可以替代的绝唱。

参考文献:

[1]薄森海.淮剧音乐及其唱腔流派[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2]戴玉升,鲍鹤云,黄斌斌.淮剧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淮剧曲调风格
Wake up, Bunny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