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镜子之赏析

2017-06-11王静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宗教人文主义

王静

摘 要:《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的“镜子”图像可以作为造型美、艺术美的镜子的典型代表,是最具视觉魅力的艺术作品之一,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造型美;宗教;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45-02

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的“镜子”图像可以作为造型美、艺术美的镜子的典型代表,是最具视觉魅力的艺术作品之一。精致的圆形镜子的诞生和文艺复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艺复兴以前我们很少能够看到“镜子”图像符号在绘画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文艺复兴这个开放、宏伟的历史序幕下镜子必然承其特定的时代风貌。

镜子在15世纪尼德兰中产阶级家庭中已经是稀有却很时髦的生活日用品和装饰品了,这里的镜子恰恰作为装饰之镜反映出15世纪初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家庭的生活场景。凸透镜制成初期,贵族阶级就已经流行在室内装饰中应用镜子了。由此可见,当时的镜子是一种稀有却很流行的物品,它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贵族阶级世俗生活的象征。《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出现了一面镜子,潘诺夫斯基认为,这是艺术家有意识的理性行为。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一对新婚夫妇选购一些时下流行的物品作为家庭摆设。但是这种人文主义的生活价值观与当时的神权观念是相对立的,它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镜子自身可以塑造空间,它呈现出或复制了同一个现实的世界。镜子所产生的镜像不仅让我们感觉到空间真实的存在,而且还产生了颇有纵深感和空间感的画面效果,使原本狭小的有限空间衍生出更多开阔的无限空间,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的,艺术家在绘画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在封闭性画面空间中产生了纵深感和空间感的同时还牵动着观者的心理情绪。

画面中镜子的存在强调了作品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和空间感,这是由于呈现在镜中的影像填补了原本观众无法看到的室内空间。相对于西方传统架上绘画的单一视觉消失点,艺术作品中的“镜子”图像提供了视觉上更多合理的多重视角,把观者原本无法看到的空间通过一个镜子巧妙地将之释怀。将观赏者对画面空间的怀疑嫁祸到镜子所呈现的虚像空间里,使原本看似不合理的空间变得合理了。

绘画作品中对镜子的描绘与时人崇高人性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的凸面镜把空间转化成一个球面世界,呈现出多个视角,但因为弧形的表面,呈现出的影像是变形的。这里的凸面镜恰恰暴露了当时镜子的发展水平以及贵族阶级对它的喜好程度。圆形周围一圈齿轮状的边缘上装饰了八幅受难图和两幅复活后的故事都是关于耶酥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尼德兰绘画艺术注重细节描绘和精雕细琢的画风,很强的宗教色彩装饰于室内墙上,也反映出15世纪尼德兰人们对基督教崇拜的虔诚之心。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镜子已经成为绘画领域内的一个体系相对完善的传统母题。这一传统母题利用其独特的特性和象征意义植根于庞大的艺术土壤之中,已经渗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积淀于艺术体系的深层结构之中,逐渐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还有可能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人们对镜子的宗教性崇拜,反过来又制约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二者互为建构。后人在此基础上愈演愈烈,逐渐加强了此方面的心理积存,更强化了镜子的宗教性。《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中的镜子是神圣之镜,是通往极乐世界、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其神秘性与宗教密不可分。其象征性是欧洲宗教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创作的首要原则。这里的镜子代表着光明与圣洁,成为人心灵的镜鉴。镜子本身可以反映画面场景内所发生现实事件的真实性,成为画面中真实情景的见证者和揭示者。与此同时,扬·凡·艾克的出现给荷兰的绘画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毕达哥拉斯学派(南意大利学派)认为圆形是所有图形中最美的形状。安格尔也说过,在一切图形中圆形最美。圆形镜子既是太阳的袖珍模仿物又能映射太阳,象征美好和光明,与太阳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的圆形镜子是具有魔力的,这与西方崇尚神学的宗教制度有关。它被认为是通往极乐世界或地狱之门的通道。圆镜与日月同形,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最高精神境界。镜子与人类对精神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追求在圆形中产生了同构。埃里奇·纽曼也同样认为圆是神性的象征,它是永恒不变的。而早期的镜子在造型上也是以圆形为主。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让观者产生往里看的欲望,正如《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隐含了一个视觉小秘密。一面小镜子勾起了人们往里看的欲望,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扬·凡·艾克的“镜子”图像使作品产生了画中画的效果,而这种艺术又影响了后来荷兰的许多画家。

扬·凡·艾克试图通过一面凸镜子来扩大了画面的空间、拓宽了观者的视觉思维和想象力,事实证明他做到了。画面中的凸镜子明亮的眼眸注视并见证了这一庄严而美好的时刻。此用意与中世纪以来“镜子”图像所特有的宗教象征含义相契合,把通往极乐世界、美好幸福生活的“彼岸”世界诠释得恰如其分。凸透镜中隐含了在场的扬·凡·艾克和屋内情景,体现出其作品的世俗性和真实性。

《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画面中墙上的圆镜是一个极其特别的细节。它呈现出室内全部的场景:阿尔诺菲尼夫妇、窗子、灯具及门口的两个人。圆镜外围齿形镜框的十个圣经故事给画面带来了某种神秘的宗教气氛。有人认为圆镜本身代表了神圣的上帝之眼,因为八幅受难图和两幅复活后的故事都是關于耶酥的。其中的宗教神秘气氛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凸面镜作为一双具有神圣意义的眼睛,以见证人的方式见证了一场具有人文主义气息的婚礼现场。

潘诺夫斯基认为《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把当时的写实主义与中世纪的象征主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象征主义包含于写实主义之中。其中的象征含义与自然主义并不是相对的,象征完全隐喻在现实之中。它的象征含义是人们在看到作品时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反映,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一切表面上平凡的事物一定含有某种比较深刻的意义。潘诺夫斯基认为扬·凡·艾克的作品中的凸镜子是圣母玛利亚纯粹性的象征。扬·凡·艾克正是将中世纪传统的宗教象征用写实的方式记录在当下。扬·凡·艾克用艺术的方式见证了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这面凸镜子如同彼岸世界映射美好幸福生活且见证了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此岸世界里最真实的人文观照。

此时南方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正在运用生物解剖知识从透视形状本身的骨架入手来表现画面具有的科学准确性。与南方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不同的是,扬·凡·艾克使用细致丰富的细节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圆镜很小却很精致逼真,追求真实感的画面追求的效果是像镜子般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由于凸面镜的原因使物象稍有些变形,但这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笔者认为扬·凡·艾克如此热衷于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必将尊重客观世界,我相信他笔下的画面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贡布里希认为,扬·凡·艾克在画面细节上的处理使得画面像是镜子般的真实反映客观世界。

在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扬·凡·艾克是一位几何学家,有“科学和艺术的典范”之称。伊丽莎白·达嫩丝认为扬·凡·艾克在画面的正中央画了这面精致的凸透镜,是因为扬·凡·艾克在完成作品之后,用一面凸面镜来看他的作品。在当时,画家和镜子制造者同属一个行会,所以此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还是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伴随着镜子的日益普及,它的宗教光环和神秘感也在逐渐削弱。镜子逐渐远离宗教象征含义,回归一种具有日常功用的普通世俗用品。

参考文献:

[1]刘涵.彼岸的人文关怀——析《阿尔诺非尼夫妇像》中镜子之隐喻[J].文化科苑,2007.

[2]周安涛.自然之镜——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J].安徽文学,2007.

猜你喜欢

宗教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