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练习改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2017-06-10林寅
林寅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等方法,以103位中学教师为研究参与者,对“瑜伽练习”与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40次课的“瑜伽练习”的实验前后,实验组教师与控制组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F=7.33,p<0.05);在挫折应对不良(F=9.54,p<0.01)和躯体症状不良(F=12.86,p<0.01)等维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认为:瑜伽练习对改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瑜伽 教师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71
0 前言
任何一门课程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因素。[1]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不断深入的今天,不管是课程理念的内化、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学校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等,教师无不都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无论对教师的教学生活还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2]因此,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能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充滿压力的学校环境中,不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研究热点。
教师的心理健康无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领导的管理艺术、班级学生的表现状态、教师福利待遇的水平、同事关系、家庭婚姻生活的现状、业余体育的锻炼的状态等,本研究欲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教师业余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在学校环境中,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对教师的心理干预,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顺利实施。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根据方便取样的原则,本研究从研究者任教的学校103位教师作为研究被试,其中,男教师61人,女教师4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本研究前,先查阅了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著作,了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教师研究的热点,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理论支撑。
在研究阶段,以“教师心理健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进行搜索,下载了相关研究论文12篇,分析这12篇论文,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剔除无参考价值的10篇论文,重点分析并参考其中的2篇论文。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
根据学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试验设计采用真试验设计的前测后测设计。真试验设计是指通常所说的试验设计,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响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并有效操纵研究变量。[3]具体的设计模式为:
实验组:随机取样(R1)——前测O1——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随机取样(R2)——前测O2——后测。
(2)实验过程:
实验前期,在全校大会上,发放《教师心理健康量表》,[4]对全体教师进行施测,并当场回收量表,把测量结果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测。前测后,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教师瑜伽培训班”学员,并对培训班学员进行每周2次,为期一个学期共40次课的瑜伽练习。非瑜伽培训班的教师不进行瑜伽培训。
在学期末瑜伽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作为被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后测。
前测和后测除了教师是否参与瑜伽练习有区别之外,其他情况都处于随机状态,没有进行特别的其他干预。
(3)“瑜伽练习”及其教学要求:
本研究的“瑜伽练习”是指采用瑜伽动作为练习内容,对试验的参与者进行定期定量的试验干预的过程。
由于研究实验对无关变量控制的要求,本研究在对研究参与者进行瑜伽练习的干预时,要求研究参与者在实验期间,除了参加研究者组织的瑜伽练习之外,不参加其他的体育锻炼,以确保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其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教师心理健康量表》,对参与瑜伽练习的被试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施测。《教师心理健康量表》是郑红渠2005年研制的,该量表包括6个维度:职业倦怠、人格障碍、挫折应对不良、躯体症状不良、不良人生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教师心理健康量表》共有26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方法:从非常不符合为1分到非常符合为5分,依次递增。该量表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中小学教师。郑红渠的研究报告的该量表在结构效度方面的信息:x2/df = 1.37,CFI=.91,RMSEA=.0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5]
两次施测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由研究者本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瑜伽练习”实验前后被试教师心理健康的得分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实验参与教师在瑜伽练习前后,心理健康的变化状况,对实验前后收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卷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实验参与教师实施了瑜伽练习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教师在心理健康的职业倦怠、挫折应对不良和躯体症状不良等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是错在应对不良和躯体症状不良的维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这说明瑜伽练习改善了实验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实验组教师感觉自身“更能应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事件”、“身体上的一些不良症状比以前更少了”、“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抗拒上班了”。
2.2 “瑜伽练习”改善实验参与教师心理健康的效应量分析
为了分析“瑜伽练习”对改善研究参与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对研究实验前后参与教师心理健康测得数据进行效应量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效应量分析是一种衡量事物变化尺度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效应量分析结果,一般采用:较大规模、中等规模、较小规模等三个等级进行评价。[6]从表2可以看出,瑜伽练习的实验干预,对实验组教师与控制组教师心理健康改善的效果,在职业倦怠和挫折应对不良等维度上,影响效果一般(ES<0.5),在躯体症状不良维度上,效果较大(ES>0.5)。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瑜伽练习,能有效改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挫折应对不良以及躯体症状不良上,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3.2 建议
在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工程中,可以把瑜伽练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何国祥.问题与反思: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过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88.
[3] 佟立纯,李四化编著.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4] 郑红渠.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建构[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第二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3.
[6] (美)萨尔金德(Salking,N.J)著.爱上统计学[M].史玲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