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策略
2017-06-10韦宏思
韦宏思
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树立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实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视角,从弘扬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目标认同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同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SBD13YB036)的研究成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重要养分是文化。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弘扬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就在于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大学生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弘扬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具体要求。在当代中国,弘扬先进文化,对于高等学校的要求,就是以党的思想为指导,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先进文化影响人,塑造人,这是我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价值要求。在文化多样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要创新形式,推进先进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不断提高文化的软实力。高校要通过互派留学生等形式,通过文化交流等渠道,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宣传优秀的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高先进文化的影响力。高校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正确方向,教育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学校,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做人,自觉担当国家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体现自身价值,成就人生理想。
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把握其精神实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感,对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和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通过传统道德文化熏陶,润泽心灵,丰富涵养,启迪智慧,促进和谐,构建大学生共同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更多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高校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艰辛实践,深刻领会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继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統,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道德中吸取养分,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养浩然正气,树时代新风。
传承好家庭文化,培养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良好的家风包含思想、品德、情感、礼仪等重要的内涵。家庭是个人成长最基础的环境,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示范作用,家风对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品德作风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如果受到不良家风家教的影响,缺少家庭的关爱,就容易产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很多问题学生都受到过不良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家风可以涵养个人优秀品德。我国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有众多先进家风的典型事例,都是我们培养良好家风的生动素材和有益养分。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和家风培育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三、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化对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带来信仰缺失、道德错位、思想混乱等负面影响。高校要不断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大力推进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工程,运用好校园网络新媒体,发展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新形式,利用技术优势,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校园网络,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网络教育的独特作用,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开办网上党校、红色网站、思政课堂、网络课程等,开发功能多样的网络教育,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增强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用健康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引导学生舆论,清除错误思想,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打击网络暴力,杜绝黑客行为,批判网络谣言。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净化学生思想,触及学生灵魂。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和错误言论的侵蚀,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网络文化环境。
四、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全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认同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实践的关键领域。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校内资源,突出特色,丰富内涵,营造氛围,把办学传统、学校精神、校训校歌、景观文化、宿舍文化、美化绿化等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风学风的培育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开展校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和熏陶。这是当前许多高校提升文化教育功能,凝练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如近年来河池学院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在艺术表演方面,以学生社团“刘三姐大学生艺术团”为平台,挖掘宜州地方的刘三姐歌谣、彩调剧等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成功排演大型彩调剧《刘三姐》,在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取得良好声誉。在文学创作方面,营造宽松的文学创作环境,整合全校从事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力量,以文艺写作人才培养研究、广西当代作家群研究、红水河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为研究方向,以“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以“南楼丹霞文学社”为主体的大学生文学创作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学文化研究。在浓厚的写作环境的熏陶下,培养了一批在区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被业界称为“河池学院文化现象”。在传统体育项目上,以“河池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与开发训练基地”为依托,挖掘桂西北少数民族舞龙舞狮、独竹漂、板鞋竞技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中“独竹漂”项目在全国全区性比赛多次取得第一名的佳绩。在地方合作方面,加强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衔接与合作,设立“河池长寿养生旅游学院”,在促进校地结合,共同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广泛深入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内涵丰富、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社會调查、文化讲坛、校园微电影等,可以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传承文化过程中开阔视野,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6]黄蓉生,胡建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