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经典阅读就没有心灵的远望

2017-06-10王强王艳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眼界论语文字

王强+王艳

我时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经典”?我想到一个标准,那就是时间。真正的“经典”应该思考永恒的问题,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进而使之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真正的经典还可以陪伴人生的始终,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时间点,常读常新,照见自我。

好比《论语》,编纂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两千余年,然而孔子对人性、社会、文化的思考,一点儿都不比那些用复杂的句式、高冷的词汇“装扮”起来的当代学术浅薄,它历久弥新;于我们个人而言,在不同的年龄去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认识。

经典,是超越时间的。经典所能给我们的,是一种突破时代的眼界和反思自我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又让我们认清当下的自我。这种眼界和智慧,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特别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实中人们多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去学习,而古代君子却是为提升自我而学习。由此,我理解了为什么君子能够“人不知而不愠”。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终生都要学习,可是我们真的知道学习的意义吗?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吗?我想,读《论语》这样的经典,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机械地了解点中国传统文化,顺便积累几句名言,而是借此反思我们的学习,反思我们的生活,真正认识到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意义何在,认识到我们的人生应该往哪里走。

因此,我认为经典要读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才有价值,否则经典就只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而经典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可以走进每一代人的心灵。比如《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那种艰苦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二人对生活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是依然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是应该不顾一切地高飞,还是埋头于故土耕耘?我们又何尝没遇到过此种抉择?

我一向认为,写好文章的第一要务不是学会遣词造句,而是延展胸襟,开阔眼界。在我看来,使人眼界狭隘的东西有两个,一是眼前的得失,一是流行的观点。我们常常被它们所左右却浑然不觉,进而做出些鄙陋的判断,写下些肤浅的文字。不经经典涵养的文字是枯燥的。因为没有经典阅读,就没有心灵的远望;没有远望的心灵,就没有脱俗的文字。

经典是一扇打开眼界的门,它能够带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体会人类最深沉的智慧,进而在精神层面把我们的生活延伸出去,延伸向时间和空间的远方。

题目解析

上面两个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都指向经典阅读。总话题“走进经典”限定了后面所選书籍应是文学文化经典。本题在写作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积淀,只要能从自己所读书籍中选取堪称经典的即可,理科生选取像《时间简史》这样的科技领域的经典名著也是可以的。

第一个题目要求写读后感,这是偏议论的文体要求。考生最好能抓住书中感触最深的一点,选取一个较为集中的角度来谈,或是思想内容,或是人物形象,或是时代掠影;或视角独特,或构思不俗,但都应体现你的发现、你的思考和你的感想。总之,贵在阐述属于你的独特感悟。角度宜明确,内容要集中,表现要活泼不拘泥。

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故事,须是记叙的文体。具体要求要表现“他(她)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这意味着文章要以你选取的人物为主体,集中笔墨凸显人物的某种风貌、精神品格,而不能面面俱到;还应有故事,故事情节须完整,且生动跌宕;既是你和他(她)的故事,就需要发挥想象,为你设定一个角色,和“他(她)”近距离接触,以便近距离地观察、参与“他(她)”的生活日常,并有新的发现。

这两个题目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单纯复述书中的内容,缺乏自己的发现与创造。标杆作文中的第一篇《读(我们仨)有感》贵在结合经典,阐述自己与书中人物的共鸣,提炼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要写出一个“我”。第二篇《追随夫子》的创造也在于“我”的角色设定,以及由此开启的故事历程。总之,看起来是写经典,是写书中的他(她),但归根结底是要写自己,表现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书写自己的个性文字。

猜你喜欢

眼界论语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大开眼界
梦中的文字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大看眼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