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试改变 践行新理念
2017-06-10王萍
王萍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通过互动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本文从改变课堂教学思路,调整课堂教学顺序,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探索来提高学习兴趣,由此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课程;主动学习;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26-2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新教师,笔者对此理论烂熟于心。不过,如何根据新理念来安排教学任务还是有点不知所措:正式上课时总因为学生反应速度慢,教学内容较多,很容易陷入自我演讲的模式中。一节课下来大部分时间学生还是被动学习,依赖于教师的总结归纳,学习效率很一般,直至上了“物体的浮与沉”才有所改变。
为了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课前一般会布置看书预习。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做法效果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是随意翻翻书,并没有达到预习效果。在准备“物体的浮与沉”这节课时,笔者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回去做几个小实验,要求是将整个鸡蛋放入液体中让它向下运动、向上运动以及既不向下运动也不向上运动。由于提前做过实验,在介绍这三个基本知识点时都由学生来演示操作,学生成功地演示了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在少量盐水中悬浮,在较多盐水中上浮最终漂浮的三种状态。这完全在笔者的预设范围内,大部分学生也是按照此方法进行实验的。此时,一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他的玻璃瓶中的鸡蛋是静止在盐水与油的混合液体中,鸡蛋一部分在盐水中,一部分在油里。他解释说,开始的想法也是通过加盐使得鸡蛋能够停在液体内部,可是控制不好盐放得太多就很容易使得鸡蛋浮在盐水上,本想放弃时看到台面上的食用油就想试试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发现鸡蛋可以静止在两个液体之间。在常规教学中,这种混合液体的情况会出现在练习题中,深入考察学生对浮沉与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无意之举制造了一道很有价值的考题,对这一生成性资源笔者当然不能放过,以此为题型进行了拓展探究。
这节课的一个小改变竟然有意外的惊喜,是让笔者意想不到的。深刻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新课程”理念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方式,而物理实验自带有趣、神奇的属性,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的核心,自从课改以来,实验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教科书中的实验素材丰富多彩,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常规教学中以演示实验为主,课堂上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本以为这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作为旁观者的他们,是很容易走神的,大多时候图个热闹好玩,并不能学到知识,而且由于空间局限后排学生也看不清楚操作细节。
人对未知充满好奇,对实验操作跃跃欲试,这是自然规律赋予人的天性,青少年正是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纪,但是,课堂实验教学有诸多规范步骤要学习,反而容易削弱学生本有的兴趣,变成被动枯燥地接收知识。由于实验容易分散注意力,很可能演示实验的效果比纯粹图片文字讲解效果还要差,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
通过“浮沉”这节课的教学,让笔者明白只需要做一点改变就能改变这样尴尬的局面。在教学之前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没有目的性地放手让学生去“玩”实验,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等熟悉了实验是什么后,自然会去想“为什么这样”。这一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如果是在课堂上边教授边演示,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容易造成思维定势,所以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娱乐”实验,像对待玩具一样轻松自然地“玩”器材。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他们探究的好奇心,其次才是知识的获得,有了主动发掘知识的兴趣,就将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将书面作业改为工具操作,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工具来制造有趣的玩具。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通过各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在常规教学上,实验大多是以演示为主,有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具来向学生展示物理原理,进行实验探究。出于对器材的保护,大部分器材是不允许学生随意接触的,或者是在千叮咛万嘱咐下让学生操作。在如此规范严苛的“看管”下,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兴趣犹如隔靴搔痒,原本生出的主动探究发现的学习欲望又被限制在规范下。学习的兴趣不应该是培养出来的,人的本能就是具有好奇心。在现行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下,規范教学很容易扼杀兴趣,让其流于形式成为现行教育的辅助工具。让他们不受约束,像对待玩具一般,更多地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少一点指导,多一点体验,自主学习。最后,告诉其专业名词概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内容。有了这样的想法,在教授第七章第一节,通过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合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教师分别将红墨水、酒精按照等体积依次倒入长玻璃管中,此时可以看到两者分明的界限,倒满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并上下颠倒摇晃几次使得两种液体混合,最终看到混合后液体体积明显减少,学生顺利得出了结论——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课后有几个学生对器材很感兴趣,知道他们光看不过瘾,就允许他们当玩具玩,自由发挥了。小李同学刚把两种液体倒进去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我们看到两种液体自发互相混合,无法观察到混合前的状态。这让学生很困惑,回忆课堂内容,才发现原来实验顺序造成了影响,必须先倒红墨水再倒酒精,因为密度大的物质会因为重力向下运动,所以发生了自发混合。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参与,也不需要引导,当然更不需要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自然会去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点,又锻炼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为物理老师,应该利用好实验这一优势,用有趣的实验“诱惑”学生来学习,让学生既能够快乐地学到知识,还能有探究的成就感。有位物理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课堂上讲的游标卡尺,初中讲过,高中讲过,学生们总是记不住,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题出错最多。当到了讲游标卡尺时,干脆不讲,学生每人分到一把游标卡尺,回家用纸板照样做一把。做过之后,再也忘不了,学生又很有成就感,真的是皆大欢喜。实验更能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是非常好的资源。
给学生自由,让他们从无到有去探索和发现,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理念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趋势,但是要践行新课程理念却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需要我们潜心尝试、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浩.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