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校“双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2017-06-10刘洁郭艳坤

科教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教育

刘洁 郭艳坤

摘 要 文章针对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出现的学生培养与社会就业有所脱节的现状,通过进行“双创”教育体制的构建以及 “双创”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对河南省高校 “双创”教育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双创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2.002

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通过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2]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高校教育的人口大省,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及其庞大。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以及原有经济模式的改革和调整,新常态经济模式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一些优质岗位,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高校毕业生创业代替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就业形势的紧张,大学毕业生必须转换思路变被动等待就业机会为主动创造就业机会以顺应这种趋势,而如何使我们大学生有能力去顺应这种趋势,有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3]

随着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传统的重理论,重形式,重局部等现象仍然给“双创”教育真正从校园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落实,造成了巨大的阻力。使得学生“双创”素质的培养缺乏,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脱节。[4,5]

因此针对河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双创”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研究的流程如图1。

1 “双创”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双创”教育体制核心指导思想的构建。为了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提升国家竞争力,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国家部门多次召开“双创”工作指导及动员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大学毕业生,成为重要的建设高地。

因此,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基础上,高校领导层需要紧跟国家发展的趋势和导向,积极研究、制定基于“双创”教育的办学思路、办学路线和基本内涵,制定维护和支持大学“双创”教育建设的相关条例,创办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平台。政策的制定是关键,体制的构建是保障;为“双创”教育的推动提供方向和依据。

首先,政策的制定要以活跃教师的思维为先导,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思维墨守成规,没有“双创”的意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政策的制定不仅要关注学生,同时要关注教师的思维导向和训练。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除了教学,要有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新创业的自我训练和提高,同时在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中,引入学生参与,带动带领大学生开展双创的实践培训。

其次,政策的制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年轻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目前学分制实行以来,评价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学分。学分够了,学生毕业了。培养“双创”大学生,需要把“双创”能力体现在学分上。以工科专业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设计,也占了大量的学分和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收效甚微。可以将课程设计纳入该门理论课一起考查,只有实践和理论课同时通过,这门课程才算是修读合格。可以将用于课程设计的学分,用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探索,创新成果以及与创业相关的项目来获得这些学分。政策的制定,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学分入手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第二,开发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强化“双创”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

“双创”教育的成功展开,需要有一套高效,优秀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双创通识课的开设,该课程面向所有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从基础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课程的设置,要以实例和课堂实践教学为主。在设计课堂实践环节中,重视设计题目的创新性。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设计题目不能过于复杂。以简单易操作的任务为载体,以创新或者创业为向导打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播种“双创”意识的种子,激发出“双创”动力。

二是面向具有“双创”潜质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其基本的知识、技巧和技能。从“双创”意识的种子,到双创学生专业系统的培养。这个需要在有初步“双创”素质的潜质生中开设专业的培训课程,让潜质生的实践有理论指导,使得潜质生的素质水平上一个新档次。

三是面向定向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设计项目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创业。这一点是理论的升华,也是“双创”素质培养的实践检验。将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在项目活动进行运用。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创新和创业成果的体现,通过项目活动的设计,要能够解决新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以取得较好的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为评价指标。

第三,构建一个由校内、校外、互联网创业综合一起的实训网络。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校內实操训练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课题带入实验室,让学生用专业知识研究解决企业的课题,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检验,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格局。

(2)校内创业平台的搭建。由学校提供进行创业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扶持政策例如创业基金,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来此创业,同时对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对应的基金支持。

(3)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的设立。联合国内、省内的成熟型企业,建成一批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比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之前,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检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双创”素质的能力。

(4)互联网创业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便于利用该平台接受“双创”教育同时利用该平台进行“双创”的锻炼。因此要建好、用好互联网创业平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托电商平台强化“双创”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种新方式。

2 “双创”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现

第一、学科竞赛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

学科竞赛是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期实践锻炼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河南省境内学科竞赛组织的较少,在学生中参与不够广泛,应当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提高学科竞赛的指导水平,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校应该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学科竞赛的初赛选拔平台,通过评选优秀的学科竞赛团队和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市,省,国家,国际的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建立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

同时要不断优化学科竞赛的题目,以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第二、推进书香校园行活动,围绕“双创”主题,开展大学生素质培训教育。

通过阅读和演讲活动,学习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思路。通过大学生辩论赛,明辩思路,明晰理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先进的创业意识。

第三、举办“双创”论坛,营造创业氛围。

定期举办“双创”论坛,邀请一些企业专家、行业学者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同时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讲授自身成功的经验,创业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通过在校园里设立有影响力的“双创”论坛,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通过实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进而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创业氛围,让每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都有“双创”意识。

本文在分析当前河南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双创”教育体制的构建以及“双创”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现,对河南省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改进地方高校管理模式的思路,为其制定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改革措施提供参考。以“双创”教育体制改革和专业教育为起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相互渗透为特征,以双创校园文化活动为体现,多角度,多元化,确定了“双创”人才职业能力层化培养实施体系、载体及执行体制。

参考文献

[1] 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

[2] 龙雄辉.基于双创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

[3] 曾雪松等.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 隋博文等.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时空,2011.9.

[5] 谢建平等.“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1.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教育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