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雨,第七个落马副省长
2017-06-10龚新叶
龚新叶
20年来成安徽“高危岗位”
“如果,哪天组织部门找你谈话,要提拔你当安徽省副省长,这个活千万不能接。这个岗位的危险程度已经超过蜘蛛人和煤矿工!”这是最近在安徽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乍一听并不好笑,也察觉不出有什么玄乎,但如果你知道在安徽官场发生的一件事,大概就能体会到个中幽默与讽刺的意味。
今年4月26日,中纪委从安徽带走副省长周春雨,前一天,他还出席了在合肥召开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年会。按说在如今反腐大势下,一个副省长落马已数见不鲜,但周春雨的倒台依然引发了关注。安徽官场知情人士向《环球人物》记者解释:“无外乎四点。一、秒杀,一般来说,‘老虎落马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被公布消息,而周春雨从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到被中纪委宣布审查仅过了一天;二、时间短,周春雨上任副省长仅7个月;三、年轻,上任时他才48岁,是安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省长,在该位置上落马的,比他年轻的仅有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当时47岁;四、魔咒,安徽省副省长这个职位是个魔咒。近里看,中央十八大以后,安徽已有4人在这个位置上栽了跟头,分别是倪发科、杨振超、陈树隆和周春雨。远了看,近20年来,则共有7个副省长落马,另3人分别是王昭耀、王怀忠和何闽旭。”
5月2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周春雨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现正在按程序办理。周春雨升职不到7个月便东窗事发,所为何事,令人揣摩不透。追根须溯源,《环球人物》记者第一时间赶往安徽省进行独家调查。
副省长一职有“马桶效应”
《环球人物》记者在合肥走访期间发现,不少当地人提起周春雨,首先想到的就是“秘书帮”。“升得快,还不是因为秘书出身!”合肥市委退休干部赵全力(化名)告诉记者,“周春雨以前是合肥市委某主要领导的秘书,后来该领导升任安徽省委领导,周春雨也是他秘书。官场上,‘秘书帮是个特殊存在,职位升得快,因为有人铺路架桥啊,给领导当秘书,等于是上了升迁的快车道、高铁,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步。”
周春雨的官方履历显示,1989年,他从安徽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合肥市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工作。一位熟悉合肥官场的人对记者说:“省会市委办,一般人能进吗?何况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且只用6年就当上了副处级干部,很不简单。”对此,赵全力向记者透露:“周春雨的领导刚调到合肥市委时,需要一个秘书,其实开始选的并不是周春雨,是另一个人,但有一个很关键的细节一般人不知道,周春雨的岳父是安徽某局的局长,至于周春雨到底是不是关系户,这个就不好说了。用6年干到副处级或是正处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岗位。办公厅是干什么的?搞人事任用的,在那里当秘书,很容易积累人脉资源。”
赵全力在任上时,正是周春雨在市委当秘书的阶段,两人隔三差五会合办公。在赵全力的印象里,周春雨性格谦和内敛,长得也斯斯文文,“吃饭喝酒,别人可能会醉,他不会。在做秘书的那些年,他的仕途很平顺,没出过事,待人接物的礼节都很到位。其实秘书就是领导的化身,别人对秘书的态度,取决于秘书背后的领导,领导大,秘书的面子就大。作为大领导的秘书,周春雨是不用那么毕恭毕敬地待人就能办妥事的,但他没有打著领导的旗号作威作福,这点很不容易。”
对于周春雨在副省长的位子上落马,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他利用副省长的权力做了违纪违法的事情,但赵全力不这样认为,他说,“有个说法叫‘马桶效应,意思是屁股坐在马桶上面的时候,看不到马桶里面的东西,臭味也被压住了,但是屁股一旦离开,马桶就露出来了,臭气熏天。副省长这个位子本身没有问题,是那些落马的官员,以前就不干净,现在只是把他们调离原来主政的地方,好让办案人员去那里查他们以前的问题,减少阻碍。老百姓都说,这个‘升官其实是个‘陷阱。周春雨任职副省长才7个月,说实话,在这个位子上还来不及出什么大问题。”
昔日共过事的同事出了事,赵全力不无惋惜,但又不觉得意外。“以前的确很好,做人做事都很低调,后来在蚌埠当了市委书记才变得强势,认为不这样的话,很多工作就推进不了。中国的很多领导走的都是强势道路,一旦掌权后,就开始独断、霸道、自负,推行政策时,总说‘我是书记,我要对人民负责,但是不是这么做的,没人知道。政策推行下去后,效果好的话就没事,不好的话就成了污点。周春雨之前在马鞍山时并不是一把手,所以我感觉,他的问题很可能出在蚌埠。”
“蚌埠模式”的遗患
2010年,周春雨调任蚌埠市委副书记,两年后升任市委书记。在媒体报道中,他在蚌埠最引人关注的是创造了棚户改造的新模式——“蚌埠模式”。此模式中,时任市委书记周春雨亲自任指挥长,市长担任第一副指挥长,各区及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以这样的高规格推进棚改是‘史无前例的”。 在改造过程里,周春雨与分管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的时任副省长陈树隆多有配合,两人经常在同一场合亮相。有意思的是,陈树隆也于去年底因涉嫌受贿被中纪委带走。
如今看来,棚户改造的“成果”的确是显而易见的。进入蚌埠,随处可见高大林立、无人居住的商品房,抑或是用围墙围起来、里面荒草丛生的拆迁区。当地居民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算是蚌埠特色,市区也到处是‘鬼城”。不止一名熟悉蚌埠市政的人对记者说,周春雨调任蚌埠后,大概做了两件事,一个是修路,一个是房地产开发。“他修了几条路,尤其是把中环线修好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内的交通压力,这是好的方面。”知情人陈建河(化名)说,“另一方面,他搞了太多的房地产开发。蚌埠就那么大,哪儿来的地给他开发?只能棚户改造,把地腾出来。”
“几年前,在蚌埠万达广场发生一起车祸,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当晚我值班。”陈建河回忆说,“那天晚上11点多,有人酒驾,撞死了6个人。酒驾的司机,用我们这儿的话说,就是个‘拆二代。”陈建河口中的“拆二代”,就是因为拆迁补偿而“致富”的年轻人。“家里有几套老房子,得到的补偿款就很多。成了暴发户以后,便买豪车招摇过市。一群人在闹市里飙车,怎么可能不出事故?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周春雨让‘拆二代变多,出了问题却不想对策解决,这不是不擦屁股吗?”
与有多套房子的“拆二代”不同,拆迁户李巧丽的家庭条件仍很困难,原本住在建设里社区的家只有20平方米不到,因此房子被拆后的生活跟“拆二代”有天壤之别。“我们家以前的住处是2011年拆的,让我搬出去自己找房住,承诺补偿5万多元,每个月支付200多元的过渡费。但我每个月租房要600多元,过渡费根本不够用。当时还说新房建好后会以半价卖给我们一套房子。我付了8万多元,要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李巧丽愁眉不展地对记者说,“现在6年都过去了,我一分钱没拿到,房子也没发下来。周春雨作为第一指挥长,却从来不给我们个说法,跟没事人一样。”
曾经的建设里社区,现在建起了两座高耸的大厦,名为“银河中心”,这就是李巧丽被承诺的住处。几年前,这里是另一个开发商。“当时不叫‘银河中心,叫‘胜利公寓,听说因为资金不足,才换成现在的开发商。”李巧丽叹气道。《环球人物》记者到达“银河中心”时,庞大的建筑里空无一人,大厦只有一半涂过墙漆,另一半仍是裸露的水泥外墙。附近不少商铺主人都在抱怨,“要是不打算建就拆掉,别老挡着太阳照进来。”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为官时罔顾民情、严重违纪的副省长周春雨,年少时曾被称为“睦邻友好、礼貌懂事”。
老家大多村民不知他落马
在安徽的最东边,天长市辖内,有一个名为“仁和”的集镇,在这里,“周春雨”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如果你向居民提到他,他们都会说,“他是我们这里最大的官,放到市里面都是最大的!”往西一点,是一个叫“雷庄村”的小村子,这里就是周春雨的出生地。
在雷庄村,多半是用碎瓦片铺在泥土上形成的烂路,这样一来,其中一条水泥路的出现就格外显眼。这条水泥路正是由周春雨帮忙修建而成。路两边是农田,分布着健全的灌溉系统。田里种着水稻和小麦,里面建了一个小型蓄水库,用于旱季灌溉农作物。“这些都是春雨弄的,带来很多便利。”大部分村民并不知道周春雨已经落马,仍笑意盈盈地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他带来的“福利”。“不过你们现在找不到他,他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他在这里没有房子,都住在大哥家。”他们指着一幢灰墙二层小楼说道。
记者来到周春雨大哥家门前时,大门紧锁,无人应答。路過的一个老妇人说,“老周不在家,在村里上班,是会计书记。”她是周家的邻居韩芬芳(化名),周家的孩子都会叫她一声“姐”。记者从她口中了解到,周春雨一家有六口人,父亲已去世30多年,母亲是农民,已有80多岁,跟着他姐姐住,姐姐原来是市医院的医生,现已退休。他的二哥则是仁和集镇的“头儿”。
周春雨的父亲以前是镇上最早的一批医生,在卢龙卫生院工作,治了很多人的病,在当地的口碑非常不错。“他爸很厉害,以前我们这里没有大医院,也没有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有人病了就去扬州或者南京的医院看病,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他却知道,一下就治好了。”韩芬芳说,“可惜走得太早,春雨刚拿到大学通知书,还没去上学,他就死了。”父亲死后,哥哥姐姐承担起了周春雨上大学的一切费用,“当时几个子女,除了春雨,虽然都有工作,可家里条件并不好,但都非常支持他读书,二哥把家里的稻米和别的农作物卖的钱都给了他上学。”韩芬芳感慨道。
在她的记忆里,周春雨非常懂事,“小学在村里上学,中学考到了镇上的中学,成绩一直很好。他爸管得特别严,回到家里就让他们写作业,写完就干农活。那么小就跟着到处扯猪草、到池塘里摘菱叶喂猪。我从田里回家的时候,经常看到他把家里的稻谷用自行车驮到镇上加工成大米再运回来。”夏天时,村里的孩子喜欢结伴游泳,周春雨从来不在其列,韩芬芳家里的两个女儿跟他一个年龄段,但基本上没和他玩耍过。
谈到周春雨有无变化时,韩芬芳笑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跟小时候一样,见人就打招呼,当了大官也没变,随和得很。”她并不知道,那个曾经叫自己“姐”的周春雨已经落马。
在周春雨调任蚌埠市委书记的那一年,老家的论坛上曾有过热烈庆祝,希望他能造福人民,为家乡人争光;去年当上副省长后,贴吧也有人自豪地称自己是他的老乡。如今一转眼已物是人非,论坛和贴吧的语言也充满讽刺或遗憾,其中一条尤为引人深思,“皖人治国,无人治皖?”赵全力说,“如果不根治腐败,重塑安徽的政治生态环境,那么这句话就是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