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特色,追求言意共生
2017-06-10邓晓燕
邓晓燕
【摘 要】科普童话较之一般文本,更注重知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文本特点,以关键词为抓手,将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会共生并进,引领学生以心入境,感受语言的温度,使课堂在言语的情味与意蕴的理解中走向融合。
【关键词】文本特色 科普童话 言意共生
《在牛肚子里旅行》(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讲述了小蟋蟀红头不小心被牛吃到肚子里,一起玩耍的青頭运用科学知识智救朋友的故事。学生边读文边学知识,这样的科普童话是他们极其喜欢的。在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把握文本特色,将童话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体现语文特质。
一、图说故事, 理清脉络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历险,看似一目了然,其实对学生来说,即便能够通过文字的描述,将红头的经历路线转述出来,但脑海中还是缺乏直观的形象,即他们能说却不一定能在头脑中清晰地重现画面。这种情况下,出示关于牛胃的图片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师:红头被牛吃到肚子里还能活着出来,真是太奇妙了!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红头,到牛肚子里走一趟。
(教师出示标有四个胃的牛图,请学生在图中用箭头画出红头经过的路线图)
师:(引说)刚开始,红头在——(生:草丛里)没想到被大黄牛吃到——(生:嘴里)他依次经过了牛的——(生: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再次来到了牛的——(生:嘴里)最后又被牛喷到了——(生:外面)
(一生板画,其他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图)
师:好不容易脱离险境,青头笑眯眯地叫红头把这当作一次旅行。你们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
生:惊险。
生:友爱。
生:智慧。
师:这场旅行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相信学过课文之后,你们的体会将更深刻。
有了图,红头经过的地方、遭遇的险境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故事脉络的整理就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随文描述,而是随着知识的展开,在头脑中将图与文重叠,并把它转化为语言,使之印象深刻,条理清晰。
二、品读故事,言意共生
“遇险”与“智救”是故事的两大核心板块。从表面看,童话语言生动活泼,易于理解,符合学生的阅读趣味。往深处看,文字表述时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蕴都是极有嚼头的,哪怕其中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若是能细细品来,都可将教学做深做广。据此,深入浅出、至简学习是教学这篇课文时所须遵循的根本理念。
(一)以读促悟,体会“红头之险”
从红头自身来说,身陷险境中的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场遇险看作旅行的,体会红头的心境,是感悟这份险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身处适当的情境,以朗读促进感悟。
出示学习要求,体会“红头之险”。
1.自由读7~16自然段,用“ ”画出文中描写红头遇险时的句子。
2.小组讨论:说一说红头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 →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很快找全了文中的6处语句,对于红头的心情从紧张到害怕再到悲哀也概述得较为准确。但由于缺乏情境的引入,交流与感悟显得干巴,学生没有能够进入文本之中。在这种状况之下,教师请两名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轮流读红头的语言,教师读旁白,重点指导好以下三句的朗读。
句子一:“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叫了起来。
师: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刚才还在开开心心地玩,突然之间就面临死亡的威胁,它竭尽全力呼喊,希望能逃离险境。
(学生再读,声音较之刚才大声一些)
师:声音大表示叫出来了。那“拼命”的感觉呢?我们说情由心生,当内心紧张时,我们的神情、举止是怎样的?
生:皱眉。
生:五官快挤到一块儿了。
生:双手握成拳头,放在胸前。
有了这样的提示点拨,学生再读句子时,有了动作、神情的参与,紧张感自然而发。
句子二:“那我马上就会死掉了!”红头大哭起来。
(第二名学生读过句子之后,教师请其他学生做点评)
师:和刚才相比,此刻红头说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他更害怕了。
生:红头已经大哭了起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加进“呜——”的哭声。
师:在红头的心中,一旦进入牛的肚子,就绝无生还的机会,这哭声中除了紧张,还透露出什么?
生:害怕到了极点。
生:绝望。
(生再读,加进哭声,通过朗读体现出红头心中此时的害怕、绝望)
句子三:“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有了前两次“拼命”“大哭”的指导,在读此句时,学生很快关注到了“悲哀”。他们的朗读,体现了红头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力气越来越小,形势越来越危急。此时,教师话锋一转。
师:无穷无尽的草缠绕着红头,他的世界天旋地转,昏暗一片。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的红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要坚持下去。
生:我一定要渡过难关,逃出去!
师:在这场历险中,红头坚定的信念必不可少。到现在为止,你们觉得救出红头的是谁?
生:(脱口而出)它自己!
师:还有呢?
生:青头。
红头遇险,越来越险。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评价、两生对比读,课堂之中,险境步步深入。但红头真的只是一只纯粹胆小怕事的小蟋蟀吗?教者扣住句子“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引导学生想象红头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到这颗小小心灵面对险境时依然抱有执着、坚定的信念,人物形象随之饱满、立体起来。学生悟出,红头也是它自己的救命恩人,阅读、思考便有了质的提升。
(二)以悟促述,感受“青头之助”
青头对朋友不离不弃、智慧救助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头救红头的语句,在学习红头遇险的句子的基础之上,他们紧扣青头的一系列动作、语言,依然以朗读入境,体会青头的品质。教学至此,青头、红头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分学之后再合学,故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才能得到落实、完善。
师:在红头不同的心境中,青头有不同的帮助。小组合作尝试用这样的句式将救助描述清楚、具体。
(出示:当红头 时,青头 )
师:在这场营救中,青头始终对朋友不离不弃,用智慧、友爱伴随红头左右。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红头遇险的每一步,当它处在不同的位置时,青头又在哪里,仍用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生:当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时,青头蹦到牛背上,被牛尾巴一扫,又摔在地上。
生:当红头进到牛肚子时,青头跳到牛身上,隔着牛肚皮安慰红头。
生:当红头再次来到牛嘴里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师:青头与红头生死相依,红头脱险,除了自身信念坚定之外,你们认为,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青头懂科学,非常智慧。
生:青头面对险境勇敢、镇定。
生:青头对朋友有着深厚的友情。
青头之助,可从多角度感受。从位置来看,它一直在离红头最近的地方,如果给青头也画上一条路线图的话,这条路线应该与红头的路线紧紧相依。从心理层面来看,青头有智慧,不仅能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更能针对红头的不同心情给予安慰、鼓励、指导,它是具有一定水准的心理辅导能手。针对以上两点,教师采用了填空“当红头 时,青头 ”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把对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所得。并由此概括出帮助红头脱险的众多因素,其中有红头自身的坚定信念、青头对科学知识的运用、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青头面对险境时的种种出色表现,故事因此更显张力。
(三)以述促趣,揣摩表达之妙
青头运用科学知识智救红头,科普知识蕴藏于童话之中。教师出示了百科全书中关于动物反刍的介绍,让学生进行了解。
(出示:反刍是指某些动物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如羊、牛、鹿等,这些動物都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反刍是食物从瘤胃陆续进入网胃,再由网胃返回口中细致咀嚼,再依次进入瓣胃。瓣胃的叶片通过压挤,将食物变得更细碎,最后进入皱胃。皱胃是唯一分泌消化液的部分,相当于其他兽类的胃本体)
师:这样的介绍与今天的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故事更有趣。
生:我们喜欢读故事。
生:科普介绍更全面,让我们懂的东西更多。
师:是啊,不同的表达各有侧重。作家张之路爷爷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好玩的故事里,就有了这个精彩的科学童话绘本。(出示绘本图片)
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与原文有所不同,题目被改为了《青头和红头》。直到此时,他们才发现,课文的原题为《在牛肚子里旅行》。
师:如果说原来的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突出的是旅行这件事情,那么现在的题目《青头和红头》要突出的是什么呢?
生:两只小蟋蟀。
生:是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生:还有青头的智慧。
童话与科学、事件与人物,在汉语言丰富多彩的描述中各显光彩。它们之间没有好差的区别,只有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才能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精彩与奥妙。在这一部分中,教师给予学生甄别、比较、表达的自由,指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多元地感悟、客观地表述。
三、续写故事,延续情深
文中对话鲜活生动,故事结尾意犹未尽,是适合续写的文本题材。
师:孩子们,这一天晚上,红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忍不住给青头发了条微信,青头也给他回复了。他们可能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交流。
作品1:
红头:青头,今天实在是太惊险了,我现在想想都害怕。要不是你,我早就没命了,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青头:不用谢,谁让咱们是好朋友呢!
作品2:
红头:青头,我真佩服你,你是我勇敢的朋友!
青头:你也很了不起,这样的旅行可不是人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啊!
作品3:
红头:青头,你实在太厉害了,我真想现在就去找你,你多教教我科学知识吧!
青头:好啊,明天我们一起玩一起学!
以微信的形式续写故事,学生显得很兴奋,要求不高,一两句即可。孩子们所写内容与文章自然相连,感谢青头、佩服青头、要向青头学习知识都是他们最真实的心里话。
科普童话,比一般文本多出了知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让语言训练与情感体会共生并进。本课教学教师充分运用文本特征,引领学生以心入境,由面到点,由分到合,以关键词为基点感受语言的温度、字词的冷暖,课堂在言语的情味与意蕴的理解中走向了融合。
(江苏省如皋教师发展中心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