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分析
2017-06-10吴辰光
吴辰光
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分析
吴辰光
(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河南 确山 463218)
对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薄山林场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硬阔最大,其后依次为:马尾松、油松、湿地松、栎类、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杨树、竹林、灌木林;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价值为6 136.58万元,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价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栎类、马尾松、硬阔、杨树、刺槐、油松、灌木林、湿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
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薄山林场
选取薄山林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该林场森林结构与分布,对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模型,对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林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南20 km处,东经113°50′~114°30′,北纬32°36′~34°44′,总面积6 622 hm2,森林覆盖率82%。林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786 mm,日照时数2 145.9 h,无霜期220 d左右;东部土壤属黑粘土,其余均为黄棕壤。
1.2 森林资源
薄山林场系桐柏山余脉的丘陵地,植被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植被类型,主要树种为栎类、马尾松、刺槐、杨树、侧柏。根据薄山林场森林资源调查及近年来林业统计资料,2016年,薄山林场森林面积6 244.13 hm2,其中乔木林地面积为 6 038.47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6.71%;灌木林地面积为205.66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29%。
2 研究方法
在林场不同类型森林选取典型林地,设置标准地,调查了生物多样性,按照公式(1),计算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1-2]。
(1)
式中,P为样品中属于第种的个体的比例,如果样品总个体数为,第种个体数为n,则i=n/。按照公式(2),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分级赋值,计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1-2]。
(2)
式中,生物为森林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单位:元/年;生物为单位面积年物种损失的机会成本,单位:元/(hm2·年);为森林面积,单位:hm2。
全国的Shannon-Weiner指数共划分为7个等级,每个级别给予一定赋值[3]。Shannon-Weiner指数划分方法为:当指数≤1时,生物为3 000 元/(hm2·年);当1≤指数<2时,生物为5 000元/(hm2·年);当2≤指数<3时,生物为10 000元/(hm2·年);当3≤指数<4时,生物为20 000元/(hm2·年);当4≤指数<5时,生物为30 000元/(hm2·年);当5≤指数<6时,生物为40 000元/(hm2·年);当指数≥6时,生物为50 000元/(hm2·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
由表1可以看出,薄山林场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硬阔最大,其后依次为:马尾松、油松、湿地松、栎类、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杨树、竹林、灌木林。
表1 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价值
3.2 单位面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
单位面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硬阔最高,马尾松、油松、湿地松、栎类、刺槐较高,杉木、火炬松、水杉、杨树较低,竹林与灌木林最低(表1)。
3.3 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价值
根据不同类型森林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及其所占面积,计算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价值(6 136.58万元),在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价值中,栎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马尾松、硬阔、杨树、刺槐、油松、灌木林、湿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表2)。
4 结论
薄山林场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硬阔最大,其后依次为:马尾松与油松、湿地松、栎类、刺槐、水杉、火炬松、杉木、杨树、竹林、灌木林。
单位面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硬阔最高,马尾松、油松、湿地松、栎类、刺槐中等,杉木、火炬松、水杉、杨树、较低,竹林与灌木林最低。
表2 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
薄山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价值为 6 136.58万元,不同类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栎类>马尾松>硬阔>杨树>刺槐>油松>灌木林>湿地松>杉木>火炬松>水杉>竹林。
在森林采伐更新时可适当增加硬阔与针叶树的面积,不断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
[1]王云才,王敏. 美国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经验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11(02):36-38.
[2]田国双,曲艳梅.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系统构建研究[J]. 林业经济,2011(11):74-76.
[3]李文慧,张润涛. 试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J]. 林业勘查设计,2009(01):31-33.
(责任编辑:王文彬)
S 718
B
1003-2630(2017)01-0028-02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