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艺的当代语境
2017-06-09俞峥林小艺
俞峥 林小艺
【内容提要】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为代表的传统髹漆技艺,在当代多元审美的引领下,在学术界广泛介入的前提中,漆艺,无论是漆画还是漆器,从创作理念、材料更新和髹饰技艺效果呈现等各方面都有了许多广义和深度的拓展与延伸,呈现欣欣向荣的当代漆艺语境。
【关键词】传统技艺多元审美材质创新当代语境
福州的“漆活行当”始于南宋时期。通常是漆工到官宦人家去髹饰已经做好的“木活儿”,如:家具、门板、牌匾等。或到宫观寺庙为各种雕像、供奉器具制作“漆活儿”,工期漫长。清代乾隆年间的福州艺人“沈绍安”在一座古寺庙做活儿时,发现寺庙匾额内的木头已经开始腐朽,而用夏布裱褙起保护作用的漆面却完好无损,这案例说明中国古代早就有以漆裱麻的方式保护木胎。沈绍安回家后用泥土仿照旧匾塑造模型,然后在外裱布、涂底灰、髹漆,等漆完全干后脱去土模,再为表面髹漆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研究出最早的福州脱胎漆器。
现在,福州漆器及漆画板的底胎制作都广泛运用到脱胎漆器特有的裱麻填灰工艺,有预防木胎变形、裂变、抗收缩等功能。所以目前“福州脱胎漆器”的统称里也包含了木胎漆器和漆画。
有记载的福州脱胎漆器传统髹饰技法有:单色髹饰(包括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或色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蛋壳、螺甸等)镶嵌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赤宝沙、宝石闪光、堆漆浮雕、雕漆、泼漆窑变、各种媒材起纹的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艺术结合起来,有的还用上刻银丝、刻金丝等,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作为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或上百道工序。而材料成本高、工期长、成品率底导致从业门人数极低,只有少数对漆艺极其热爱的人在坚守和坚持。近年,这种曾经面臨濒危的技艺开始日渐复苏。在福州,现代漆器的研发制作如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它们继承了传统福州脱胎漆器的综合制作工艺,同时在造型方面逐渐向自然、几何等多元发展,在髹饰技艺方面也大胆创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漆器的审美定位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收藏品,无论在艺术或日用领域都有很大拓展。现代漆器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拓展了当代语境,具体表现缕述如下。
一、现代材质的运用
当代漆器对胎体媒材的拓展面更为宽泛。如:绳胎漆器,可在泥胚或泡沫成型的底胎上用麻绳缠绕出理想造形,以生漆固定后脱去母模,在内部或外部(视髹饰效果而定)刮灰填缝,或再裱细麻(纤维)固定,最后髹饰。日本有位漆艺家在有机玻璃上髹漆,利用其本身平光亮的质感使整体髹漆作品富丽堂皇。
以大漆胶质的包容性,更多天然媒材与之结合成为新的髹饰技法。例如为表现森林树丛效果,可以大胆选取树叶千枝或根须以漆糊粘贴于漆器表面,待漆干时,或揭去或留下,制作过程本身充满着天趣人意。
二、色漆研炼技术不断提高提高
我初学漆画时是1984年,当时可以购买到的色漆只有红、黄、蓝、绿等单纯色彩,到今天可购买的红有:朱红、特朱红、紫红、黄标、银珠等,而黄、蓝、绿都呈等系列色谱拓展。仅福州目前就出现三家能提炼色漆的厂家。大漆炼制水平的提高为漆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从业人群架构的转变使作品诉求发生变化
(一)从单纯的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到今天大量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的架构转变,使漆器的创作和制作过程都产生重大变化,无论漆画、漆器创作更注重个人审美观念和制作过程的情感表达。与传统漆器相比主要区别表现为如下几点:
1.由单纯实用性向艺术观赏性多元发展。
传统漆器多数为实用器具,如:瓶、盘、碗、柜等。现代漆器增加了作品类别,而作品则更多趋向纯艺术观赏的层面,如抽象造型雕塑等等。从近年各种漆艺专业展览的现场资料都可以看出现代漆艺作品千姿百态,纯艺术观赏的占多数。但产业依然以实用性为主,如:家具、古琴的髹饰等等。
2.借助自然造物表达简约的当代审美。
艺术家对自然造物的敏感性及简约的当代审美使现代漆器的髹饰手法趋于简洁。充分发挥大漆的保护特性,同时表现大漆温润的材料质感,而器物只是一个载体。例如我的作品《蕉叶》就是一片简单的干枯的芭蕉叶,鉴于对其肌理质感的敏锐直觉,拾之髹漆,并在原来自然成形的基础上稍微加固定形,使其形体坚硬的同时造型更加完美,犹如一件抽象雕塑。再在某些部位施以金粉,使其自然的优美曲线更加靓丽华贵。单纯简单的髹漆就能使器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件作品得到很多朋友的喜爱。说明抽象的自然美,一样能愉悦人们的精神生活。
3.创作理念的更新使漆器装饰更注重回归材质的本体语言。
传统脱胎漆器基本以写实或装饰图案的髹饰手法来表达美感者居多,而当代漆器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作品,从设计的一开始就注重回归漆的本体语言。这些抽象或意向的作品犹如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从更高的意境来思考对特殊材质的美感最客观的承载,使观赏者在视觉感受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共鸣。当然这需要观者有较高的审美品味,并且时刻存在着不被认同的风险。例如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大西长利先生的脱胎漆器作品,有的光亮如镜,有的直接展露麻布底胎,但其作品从整体到每一个局部都能体现的漆的气质以及艺术家精益求精、气势磅礴的精神气度。我的作品《茶盘》,没有任何纹饰,只是认真髹漆研磨,大漆的温润内敛的质感就足够迷人。
4.追求多元化的艺术效果使传统髹饰技艺在制做程序上有所改变。
由于大漆媒材的环保特点及其展示出来神秘迷人的多元表象,使许多跨界艺术家对大漆充满好奇。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先生(中央美院教授)的作品大量运用到福州脱胎漆器制做工艺,将各种不同的髹饰技艺充分发挥运用到极致。仿铸铜、仿铁锈、仿木纹、大漆蛋壳镶嵌、贴金箔等各种髹饰技法所表现的材质肌理及其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而铁锈等肌理效果则不一定遵循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制做程序,在最后完成阶段不进行过多的打磨、推光、揩青,而采用贴粉不罩染的技法,直觉表现粗狂的锈迹斑斑,而硕大的雕塑作品依然发挥了传统脱胎漆器以“轻”为特点的整体优势。
5.实验性作品层出不穷。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陆续开设漆艺课程,师生们的创作题材涉及面相当广泛。在漆器的具体制作过程中(包括媒材的选择、色彩造型、髹饰技法等等),创作理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漆艺家或院校师生在长期与漆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有突发性的思维,将某些材料叠加做些试验性作品。有专业工作室就可以立即动手,工具、材料随手就来,完全是享受一个实验性的制作过程。也许最初的想法失败了,但可能出现更多意外的惊喜。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思的,真正达到与漆交流、互动的最佳状态。今年暑期“第二期非遗班”学员就曾强烈要求我在课堂上演示“漂漆”技法。我分别以漆板(平面)和古琴(漆器)为例,演示松节油漂漆和水漂漆的创新修饰技法。此技法操作过程充满着实验的随机性,对漆性掌握不好的人慎用。
①各种技法穿插使用。
将多种工艺结合使用,画面更显新意。例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吕剑文在学习过程中将漆线雕技法与描绘磨显技法巧妙结合。蓝、白色漆描绘传统的海浪造型,一条金色的漆线雕“龙”喷薄而出,惟妙惟肖。我的漆画作品《漆语》,同样是多种技法穿插使用,突出大漆的红黑色,结合浅浮雕效果,此作品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之“中国美术提名奖”,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②从造型、髹饰到展示方式都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方向。
再以“第一期非遗班”学员作品为例,同样造型的脱胎漆器在不同学员的髹饰设计创作中会体现不同状态。有的作者有意在脱胎漆器缝合处露出底胎的麻布效果,再以局部平光亮的传统髹饰手法去对比粗犷的质感。有的则利用未缝合状态的脱胎局部造型,以再分模加底板的悬挂展示方式来髹饰成器。这些作品突出创新,在学术层面体现独特的观赏趣味。今年11月我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授课时,有个“大三”学生就以泡沫板为底模,用脱胎裱麻刮灰来造型,再不断贴撒瓦灰的创新修饰手法,制做系列汉画砖的效果,我鼓励这样的创新。
③大胆运用现代纹饰与配色。
我有一件漆艺手镯作品,以简洁的黑底白线条(蛋壳镶嵌)穿插灰度色块,技法上以变涂磨显为主,这款手镯有很强的现代装饰感。
(二)制作人员队伍的多元化。
好的作品讲究形式的独创,是作者在完全诠释大漆媒材的特殊性后,以自由的方式表达真正要言说的东西,是作者与各种材料交流融合的结果。制作是对设计的实现,由艺术家自己或带领团队进行的制作活動,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这些活动使当代漆器从造型、髹饰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突破。我的系列作品有时会故意留下脱胎制作时的残缺,甚至留下胎体合模时缝合的部分麻线痕迹,增加了作品的情节感和手工的趣味性。
(三)工匠创作队伍在学习中成长。
原来只会做简单造型和髹饰的工匠们,在与院校师生的广泛合作中相互学习,从中得到启发。从福州一些漆艺个体作坊的产品可以看出其审美趣味在发生变化,产品造型、修饰都更趋向当代简约的艺术诉求。“艺”和“术”的交融更加多元,更加完美。
好的作品讲究形式的独创,是作者在完全诠释大漆媒材的特殊性后,以自由的方式表达真正要言说的东西,是作者与材料交流融合的结果。大漆本身的天然性就蕴含着无限“禅”意,从漆器创作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更是充满着禅意。我喜欢静静地与漆交流,与漆共同呼吸。在不断寻求突破的过程中,我希望作品的前瞻性与大漆的生命力一样,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也希望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现代漆器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用最原生态的材料、最传统的技艺、最质朴的工匠精神创作更多符合当代审美的、具有当代语境的艺术作品。生活将充满诗意。
(责任编辑:席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