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墨落处真境界 一山一水总关情

2017-06-09雷宁

东方收藏 2017年7期
关键词:鸬鹚秋水齐白石

雷宁

作为一代大师,齐白石的山水画笔简而意远,具有相当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义。本文试以齐白石《秋水鸬鹚图》为例,分析齐白石山水画审美境界的构成。齐白石山水画的独特审美境界基于带有诗画书印一体特征的笔墨语言,以画家情感的多重表达为内蕴,加之以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原则指导下的艺术加工方法构成,在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回顾动荡与变革并存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大变局中,中国文化界群星璀璨,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其中,齐白石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创作力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是广受喜爱的“人民艺术家”,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又一位大家。齐白石于诗、书、画、印无一不通,在山水、花鸟、人物等国画不同画种上也都有涉猎,且各有成就。然相较于齐白石笔下最负盛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对其山水画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齐白石的山水画可谓“笔简意远、平中见奇”,有自己的风韵和意境。在此,笔者试从齐白石的一幅《秋水鸬鹚图》入手,分析齐白石山水画审美境界的构成。

《秋水鸬鹚图》: 高度概括的画面语言

初看齐白石的《秋水鸬鹚图》,画面构图采取了“三段式”的结构:近景中,鸬鹚们戏水、捕鱼,河中水波潋滟,生机不绝;画的中段为一道堤岸,上有数株垂柳,枝条浓淡相间,交错垂荡;远处则是平缓坡岸,愈往远处墨迹愈淡,推出画景纵深,在岸上较近处有几间屋舍,一道小桥,桥上又有一拄杖老者,用笔简练。整幅画面有自由的生气,也有闲适的静谧,虽用笔颇简,却也多有动人处。

作品虽采用窄长的纵向条幅形式来承载画面内容,在画面空间的呈现上却并不只注重、强调纵向的伸展,也兼顾了横向的延伸,画景没有被有限的画幅宽度限制住,具有宽广深远的空间感。在画面氛围的表现上,整幅画气度温厚,不谋求奇峭峥嵘的画面冲击力,显得气韵圆融。

近景处,一片水波、数点鸬鹚,为配合鸬鹚捕鱼的活动,水面波紋疏密有致,赋予画面以横向的波动感,因此仅取一隅水色便能使观画者想象出大片浩荡;为避免画面因过度横平竖直而显死板,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画面中部的堤岸是一道斜岸,而非与水波同向延伸的平岸。在岸的上侧,画家以一笔斜亘整个画面,成为堤岸的骨架,再以浓淡各异的横笔绘出岸的主体,如此,堤岸的延伸便缓缓有致而不显突兀。再看岸上柳树,最左一株自画面外伸进画面内,最右一株由画面内长出画面外,空间不尽,画意亦不绝。远处坡岸以渴笔横扫铺出陆地,也推出画面的纵深。岸边近水处,屋舍三两间,小桥一老翁,画中的“人”并不明显,但却在全画中意义紧要,摹画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全画物简而意远,构图不繁复却有法度,因此画幅虽长但画景却不局促。

画家在绘制《秋水鸬鹚图》时,在笔墨运用上总体以淡墨、渴笔为主,运笔速度也总体较快,显得从容写意,整个画面澹淡而旷远。近处水纹总体用淡墨画出,但由近及远也有细微的浓淡之分;鸬鹚以浓墨点出,或一笔,或两笔,有昂首者,有回顾者,有仅露一头欲出水的,也有露出身体后半段正忙于捕鱼的,充满灵动而自由的生机,为画面一大动人处。这些水波也有疏密之分,鸬鹚多处水波密,少处则疏,同时,越远波纹越淡越平,连接到画面中部的堤岸。齐白石画堤岸时干湿笔并用,岸上柳树树干似斜非斜,空间切割合宜,垂下的万千枝条用笔轻巧顺畅而整体不显过分飘逸,树干直而不僵,枝条曲而不软,柳枝间密而不堵,枝头高低相间。较之近处鸬鹚的灵动,堤岸垂柳部分注重的是干湿浓淡的细致变化,同样极具美感与生机。远方坡岸上,墨迹随距离的拉远而渐干渐淡,陆上苍茫,而又与水相济,不失清秀之气。几笔浓墨勾成的小桥与桥上缓缓而行的拄杖老者把画面的重心稍往右牵移,引入些许人气,带活了整个画面。相较于画面前景鸬鹚们的自由活泼,远景中的屋舍老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安闲静谧,但这种静又不同于古文人画中常有的凄清孤高之静,而是贴近自然中活跃的生意的静,画面气质平和。

总体看来,《秋水鸬鹚图》所呈现的画面并不复杂,近水、中堤、远岸、鸬鹚、垂柳、屋舍、老者等,齐白石在刻画这寥寥几种画面构成元素时并不求细致工丽,因而画面整体带有简洁明快的面貌,分三段分布的几处景物在平衡整幅画面重心的同时也营造出了闲适又富有生机的山水意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我家山水”: 画作审美境界的构成

可以看到,齊白石的山水画具有迥异于当时其他山水画的创新面貌,但却没有因此而破坏山水画本应表现出的气韵及意境。相反,较之齐白石所不齿的“平铺细抹死功夫”,他的山水画简而不陋,拙而不钝,画面语言新鲜活泼,《秋水鸬鹚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关于齐白石山水画的审美境界如何构成,笔者认为,从艺术表现方法,到情感内涵与画面的融合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作为一体艺术呈现的笔墨语言

齐白石曾自言“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也有说法是“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无论何种说法为真,白石老人于诗、画、书、印皆有所擅长,这应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齐白石以其画最为闻名,他在自评时却将画放在诗画书印的最末位,其中似有为自己在其他三方面的造诣和成就鸣不平的意思,这也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齐白石的诗、印和书。

诗画书印这四者,称得上是“姊妹艺术”,彼此之间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它们构成了一种一体艺术,譬如诗意融于画则为画意,治印之法入字,则行笔写字时便有金石气。其中,以画的艺术表现最为丰富、具象,因此在齐白石的画中最能看到这种一体艺术的“痕迹”。在欣赏齐白石的山水画时,从一体艺术的视角观察,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画的艺术风格以及白石老人个人的艺术气质。

在诗画书印中,白石老人将诗列为第一,说明他应当对自己的诗颇为自信。齐白石曾为自己的诗集作了一个短序,其中写道“所作之诗,感伤而已”“虽嬉笑怒骂,幸未伤风雅”,他将诗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但这种情感抒发的方式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因此尽管诗风相当直率,齐诗也“未伤风雅”。《齐白石诗集》后重新出版,前言中评其诗“幽默诙谐,颇有真趣,但其诗名常为画掩”,幽默诙谐固然是齐白石个人性格中的一面,也常体现于他的画中;更为重要的一句点评在于“颇有真趣”四字,齐诗抒感贵在一个“真”字,对“真”的追求也体现在齐白石的画中。无论是其诗,或是其画,都透露出齐白石的率真及齐白石对艺术表现求真的追求。真而不粗,直而不鄙,便是一种境界。譬如《秋水鸬鹚图》中的题诗,其中有言,“寄言桥上还家者,羡汝斜阳江岸村”,寄此言者与羡者是同一人,都是画者齐白石本人;桥上拄杖者是为还家者,画家羡慕他的斜阳江岸小村庄,既是羡慕村景之秀美,也是羡慕村庄生活的闲适,更是羡慕还家者能够还家,诗句直接抒发了白石老人真挚的乡情乡思。于是,除由画中获得的直接的美的感受外,观画者还能在画中的每一笔、每一景中感受到齐白石对家乡的热爱,又通过寥寥数言点了出来,这种乡情与画中生意、画中人的闲情交叉共鸣,生机愈盛,也就衬得笔底热爱愈盛;融于笔中的乡情亦使画面内的鸬鹚看来更加活泼可爱,桥上归家者神态似乎也更为安闲。多了这一层诗情,整幅画无疑有了更为动人的力量,齐白石在他的山水画中融入诗意,诗画相济,画的意境便更为浑厚高妙。

此外,齐白石的书法和印学则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且同样在其山水画中有所体现。齐白石在印上的造诣当源于其少时身为木匠的经验。他在自己的一方印中刻下“木人”二字自谓,也自号木人、木居士,坦率地表明了自己从前的身份。齐白石初为雕花刻木的木工,后便为精于篆刻的治印者。关于其刀风,有学者评道“阔笔豪放”,并形成了“大疏大密、大实大虚相照应的生活的章法”,这也体现在齐白石的书法与画中。类似地,齐白石的书法中也蕴有金石味道,其书法强调每一笔的力度与厚度,篆书浑厚、大气磅礴,行楷笔法老练,笔风率性,其中,其篆书尤与刀风相似,苍茫朴拙,很有韵味。齐白石的笔风和刀风在其画中也不免有所体现。齐白石之山水,从构图上看,也帶有“大疏大密、大实大虚”的特点,在他著名的《借山图卷》中,有多幅有大片留白,余下小片作画;其《双肇楼图》也是如此,笔墨集中在画面右下及下方,留下大片空白,意味深长。另外,从细部的笔墨上看,齐白石之画大多不图工细而求写意,力度與厚度兼具的笔法在红花墨叶的花鸟画中十分常见,在其山水画中也可见一斑。《秋水鸬鹚图》虽无明显的粗拙之笔,但其笔意中的率直与从容当与此一脉相承,其中线条,或粗犷,或纤美,都有一定的力度,整幅画面浑然一体,画简而拙,而意却高。

再回头看《秋水鸬鹚图》中的笔墨语言可以发现,画中物简,具体到每一景物的描绘上,亦从简;笔意拙,不露锋芒却颇有笔力,即使是在画垂柳枝条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力度。简而拙的风格类于齐白石的印与书法,而在此基础上体现出的“真”,又是画意、诗意表达之真,因此,齐白石赖以构建笔下山水的笔墨语言带有诗书画印一体艺术的特点,内涵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

(二)画面的多重情感表达

除了集中体现独特艺术风格之外,齐白石的画中还饱蕴着他的情感。画无情韵则不活,画中之情也是画作审美境界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齐白石笔下的画,往往真挚而率直地表达情感,但其表现的情感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多面的。山水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较之花鸟、人物画有更为含蓄的特点,但齐白石并没有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他在作画时不强化含蓄委婉的特点而使山水画具有更加曲折的情致,而追求简单率真地传达情感。由于画中情感多种多层以及山水画这一天然特征的缘故,他的山水画情感于直率外加了一层悠远深挚,引人咂摸。以《秋水鸬鹚图》为例,这幅画中的情感表达就是多重的,不同的情感层次之间又存在着联系,共同构成画面的情感网络。

画面首先分三段描绘出了几种生存状态。前景中,鸬鹚戏于水中,昂首向天,俯身捕鱼,姿态各异,显得生机勃发,画面气氛活泼;中段的堤岸垂杨则是生动的静态描摹,枝条柔韧的力度间亦是盎然的生意;远景中,三两屋舍,过桥归家,也是一种安稳的生活状态。画面里满是生的气息,齐白石的笔画间充盈着对生命的热爱,为整幅画染上积极达观的感情色彩。

再看《秋水鸬鹚图》题款中齐白石的题诗。“堤上垂杨绿对门,朝朝相见有烟痕。寄言桥上还家者,羡汝斜阳江岸村”,前二句固然是写景,照应画中堤上垂柳这一景色,更重要的是点出了“绿对门”这样开门见景、赏心悦目的生活状态,因此当白石老人在诗末发出“羡汝斜阳江岸村”这样的感慨时,既是在抒发对画中村落美景的钦羡,也是对在这样的村落中不问世事的安闲生活的向往。美景闲情,自在逍遥,这种逍遥并不是单单属于文人的洒脱,而是“接地气”的、贴近乡土生活的欢愉,符合齐白石“湘上老农”的原本身份。这种农心农气,作为齐白石画审美韵味的一部分,也体现到了齐白石的山水画中。

齐白石在题款中还写道,“余画秋水鸬鹚直幅,求者皆欲依样为之,此第五幅也”,可见秋水鸬鹚的题材是颇受白石老人和大众喜爱的题材。齐白石画鸬鹚很多,这应当源于他早年游广西桂林的经历。1905年,齐白石应汪颂年之邀游桂林,而鸬鹚是桂林常见的禽类,想必水渚鸬鹚之景在老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齐白石偏爱桂林山水,曾写诗说“老夫看惯桂林山”,栖于桂林山水之间的鸬鹚也被白石老人绘入画中,惬意可爱。齐白石有《鸬鹚舟》一诗,诗曰:“大好江山破碎时,鸬鹚一饱别无知。渔人不说兴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或许自由自在的鸬鹚还寄寓着动荡时代中白石老人对安宁超然生活的神往和思考,《秋水鸬鹚图》也就有了时代的寓意。

《秋水鸬鹚图》中所含情感的最后一个方面,便是隐于“寄言桥上还家者”这句诗中那一缕深厚的乡情。齐白石多次在诗中提到自己的故乡,“饱谙尘世味,夜夜梦星塘”,乡心难忘,对于离家多年却因战乱而不得归的齐白石来说,家乡不仅是充满纯真安乐的童年、少年记忆的地方,也是当下光景中的“桃花源”。正因为有这份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无论是如《秋水鸬鹚图》中的鸬鹚、垂柳、小桥等寻常景物,还是牧童老牛等乡下随处可见的景致,都饱含齐白石的一颗乡心。思乡却不可回乡,记忆中与画中的故乡愈发美好,受外力所拘的无奈而生的慨叹也愈发深沉,映射到画中,画中乡情也就愈加深远。

总而言之,对生命的热爱、对超脱的乡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三种情感交织在齐白石这幅《秋水鸬鹚图》中,使得画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蕴,这不仅是白石老人自我情感的真挚体现,也有时代背景的投射。同样地,这三种情感出现在齐白石许多山水画中,成为齐白石山水画审美境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韵味

有了笔墨技巧、情感基底,最终指导一幅画成型的是艺术创作方法。关于作画的原则,齐白石有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有原型,有腹中宿构,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写实,则不为画家而为画匠;倘完全不追求“似”,又脱离现实基础,画便不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论断指导着齐白石作画,也包括他笔下的山水画。

齐白石笔下的山水,往往有现实原型,这归功于齐白石“五出五归”的经历。在这期间,齐白石走遍大半个中国,见到钟意的景色便反复摹画,这些人生所见在摹画、思考、调整的过程中内化入齐白石心中的艺术范式里,最终经由手上画笔定稿于纸上时,便已有齐白石自己的风格。齐白石在作画时特别强调“我”,要体现“我”的风范,体现“我”不同于古人之处。他强调“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也强调创新,反对当时流行的“四王”临摹之风。他在为大涤子画题诗中写道:“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类似的景物在齐白石的笔下便有齐白石自己的味道,脱离流派的束缚,但又不至于脱缰飘飞,脱离现实,依旧遵循“似与不似之间”的法则。然时流却未必赞同齐白石迥异于古人的山水画风,对齐白石的山水画颇有非议。齐白石对此当然是介怀的,但仍旧选择坚持自己的看法。他曾自题山水诗一首,在其中自嘲也自信地说“卅年删尽雷同手,赢得同侪骂此翁”。事实上,齐白石画山水,有自己的艺术创作原则和艺术风格,不落窠臼,簡拙而意远,他的尝试在今日也被证明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

例如,在《秋水鸬鹚图》中,堤柳鸬鹚等是桂林景物,而根据题款中的诗句,远景中的村舍小桥等日常景观应当是齐白石家乡的景色。齐白石从桂林山水和家乡景色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最终作成的这幅画,既有桂林山水的秀丽鲜美,又有家乡风景的安闲惬意,而画的美感也正在这似是而非之间。鸬鹚、柳、屋舍等画面元素,均以简易的寥寥数笔画成,具有“纯化”的特点,而具体的笔法和笔墨施为又有质朴而拙的特征。齐白石画山水,善于以简洁的画面元素构成完整的画面情境,且不论是画面元素自身或是整个画面情境,均不脱离实景的特征,有山水真意,也有个人风格。可以说,《秋水鸬鹚图》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齐白石山水画具有的艺术张力源于齐白石在时代浪潮中获得的生命体验及其对时代、人生、艺术等诸方面的内省,基于现实而超于现实,得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真谛,是齐白石山水画成功创新的一个实证。

综上所述,《秋水鸬鹚图》是齐氏山水的一件典型作品,在其审美境界的构成中,无论是带有诗画书印一体特征的笔墨语言,还是经过多重表达的画中情感,或是由生命体验积淀为基础、赋予齐白石独特山水画风格及艺术追求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在当时属于一次大胆的艺术创新,但在今天看来,是在解构旧的山水画创作观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后人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猜你喜欢

鸬鹚秋水齐白石
秋水无声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齐白石买假画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秋水共长天一色》
鹗VS鸬鹚,真正的“鱼鹰”之战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