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桩发生在收藏品交流会中的趣事

2017-06-09卢伯雄

东方收藏 2017年7期
关键词:银元交流会民国

卢伯雄

赵某是一位票证收藏兼经营的爱好者,前不久从外地到长沙来參加“湖南省第二届全国粮布票收藏交流会”,会议期间经人介绍特到交流会旁的大麓珍宝古玩城楼上的湖南省收藏协会鉴定中心找了笔者,向笔者咨询2张民国十八年的“江省广信公司凭帖取钱壹佰吊”钱帖。虽然出示的钱帖并非实物,而是保存在手机相册中的图片,但拍摄的图片效果比较清楚,咨询的内容是要考证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和目前市场行情的估价。(图1)

“广信钱帖”历史背景

光绪三十年三月(1904年4月)黑龙江将军达桂、督统程德全(注1),奏设广信商务(有限)公司,以振兴商务为旨,隶属官商合办企业,由府派监理官督导之。拟定公司资本为银50万两,官商各半,先拨官股20万两,即行开业。确定总公司设首府卜魁(齐齐哈尔),分公司先设呼兰府、绥化府、巴彦州、海伦直隶厅四处,其公司“广信”的英文译名是“黑龙江广信联合企业(辛迪加)”公司(后改为“广信公司”)。经营业务范围,以存放款、汇兑、贴现,买卖金银、证券、外币为主;兼营货物商品(包括粮食),集运贩售;投资各行各类和市政设施,享有发行银钱票帖之权。

程德全的上奏得到朝廷批准后,广信公司开业于光绪三十年十月初一(甲辰年,1904年11月7日),实收官股银20万两,商股银312,300两。同日起发行上海精印的“銀元钱”帖,面值有1、2、3、5吊四等,及银两票1、3、5、10、30、50两共六等。规定银一两合江钱(注2)3吊;小银元(小洋)十角合2吊200文。至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又发面值为10、50、100吊帖三等。

初时广信当局议定自光绪三十三年起,每年盈利不予分派,拟作为收回商股之款。而事实是盈乃虚盈,唯账面数字而已,且贷放呆账、倒账均未处理了结。如广信贷给卜魁电灯公司款,有时达百万元之数,势成骑虎。而贷放款之唯一来源,全赖印制钱帖,因此充斥民间。至宣统元年改印小张新帖,并随市情,规定3吊400文合小银元10角。由此开始,随着钱帖的发行额之增加,与小银元之比数亦随之下降。至民国十四年初,钱帖200吊才合小银元10角,仅为光绪末年的百分之一。

广信公司至宣统三年末,共发行钱帖一亿吊余。民国纪元后,又陆续增发4.000万吊。民国四年三月再次印制新票,并用来回收以前所发各钱帖。曾一次销毁了800余万吊。但至民国四年底,在外钱帖达16.000万吊(合小银元1.050万元)。经省财政厅令截止发行。民国五年至六年七月以后,为了“征蒙经费”,先后开发钱帖1亿多吊。以致市间钱帖成灾,总额为26.000余万吊。民国八年省财政厅拟订了“收回滥币办法”七条。民国九年由商务会代为办理收换,以维市值。时以50吊兑换小银元10角计,亦需现款小洋340万元,成效如何?不详。民国十三年广信公司发行四厘债券,定每元合120吊,收回钱帖。由于债券亦不能兑现运用,致钱帖再次贬值。其间仍印发钱帖,藉以适应习用之地行用。而一百吊面值之帖,实为半元而已,且不能等值兑得银角。加之当时地方上已逐渐习用大洋(银圆)票,致此民国十八年版是最后一种钱帖,也是广信公司发行的最后一张纸币。

广信公司,虽由都统程德全所启奏筹设,而公司实务则是委置他人经管。实权全操控在控制财政的“善后局”中的宋小濂(呼伦贝尔盟副都统),魁升(候补府)及徐鼐霖(海伦直隶厅同知)等诸大员手中,且把持经久。藉无限制印发钱帖,从事投机活动,操纵市场,甚至垄断粮食供销……。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经御史奏片弹劾广信之种种劣迹。结果以“程德全用人不当,不能始终……”等为由,敷衍而过。此时程德全已卸任,被调任奉天省巡抚。

(注1:程德全(1860—1930),字雪楼,四川云阳人,光绪三十年为黑龙江都统,次年署将军,三十二年改称巡抚,1911年11月5日在苏州宣布独立,举为江苏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命为内务总长(未到任)。袁世凯执政后,又任命为江苏都督。民国二年三月,程驻上海,亲自审理“宋教仁谋杀案”的凶犯,并公布案情,故遭袁之忌恨。二次革命宣布江苏独立,失败后,居上海租界作寓公。注2:江钱,系当时对黑龙江各地所发行钱帖、钱币或银票等的简称)

“广信钱帖”的演变与价值

1.江省广信公司在清末民国年间发行的凭帖取银元或凭帖取钱壹佰吊,为广信钱帖中的最高面值,其双龙图案的版式从清末一直延续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初印制的银帖沿用清代的老版式,到民国初年仍在发行使用,后改版的银帖从印制上也是大同小异,除清代年份改为民国年份外,票面上的文字略有不同之处,清末时期的票面为:“凭帖取(银元)钱×吊”,民国时期改为:“凭帖取钱×吊”。设计上以100吊钱帖为例,清时期的票面图案,钱帖正上方为双龙戏珠,民初时期发行的“银元钱”100吊也是双龙,但其的存世量非常稀少,特别是“银元钱”中的2吊钱帖,据有关资料记载存世约3张,是广信钱帖中的罕见品。历史演变,这个时期的几等钱帖都成为了稀少或罕见的品种,在市场上的价格都十分昂贵。

2.从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和藏家收集的实物,如民国七年、民国十年、民国十三年,经改版后的钱帖正上方图案分别为双旗旗帜和牡丹花图案,像赵某这张民国十八年100吊又是一种版本,不同之处是钱帖上部左右为双把粮食稻谷图案,由此可见不同年代的广信钱帖版本,不仅在票面图案上做了大的改换,同时对背面的文字也有改变,清末时期发行的背面文字为满文和汉文的双文字对照说明,民国时期改为仅有汉文一种文字。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江省广信公司与黑龙江官银号合并,改组后即发行黑龙江省官银号纸币,致使广信公司所发行的各种版式银(钱)帖,限期通过兑换后未能延续使用而告终。

3.民国十八年“江省广信公司凭帖取钱壹佰吊”钱帖,因使用时间短,被兑换了的较多,但留存下来的数量也不少,这张品相较好,市场参考价每张在800元左右(图2)。

当笔者把咨询的问题解答完后,只见赵某拍着脑袋连呼“这就吃亏了!真正的吃大亏了!”我即问他是怎么一回事?赵某便把来龙去脉的情况说了一遍。

原来一年前,他去沈阳参加一个票证收藏品交流会摆摊,一天有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来到摊前问收不收老钱庄票?他即问是什么样的钱庄票,中年男子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旧纸片,他接过一看原来全是“江省广信公司凭帖取钱壹佰吊”的纸片,共有30多张,既有民国十八年的,也有民国十、十三年的,当时他自认为这是一种地方公司发行的钱票,可能是用于公司职员的酬劳兑付,即吿诉说并非钱庄银票,是黑龙江广信公司发给职员酬劳的内部兑换钱票,类似于改革开放前的工厂和农村使用的工分票,又忽悠着說这种东西存世量多得很,市场的收价非常便宜。中年男子听后也未讲什么,只说是从马路对面拆旧房的墙壁内得到的,今天见这里在开古董交流会地摊摆了一大片,吃完中饭就从工地出来看一看,顺便带了这些东西过来看有人收不收,也就随便换几条烟钱。说实话对这些东西弄不懂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既然老板知道用途肯定是内行,这一大叠有35张,虽然不值钱但都是几十年前的老东西,就300元卖给你算了。

他当时二话没说就买下了,回来后用手机拍了几张图片问其他藏家,大家都说他捡了漏一张都不止300元。今年上半年他去武汉参加一个古玩收藏艺术品交流会时,将这些钱票摆在摊位上开价400元一张,被一位貌似玩金融票证收藏的行家未还价即掏出1.4万元全部买走了。他当时还蛮高兴,300元的成本一年不到卖了1.4万元,哪知这次来长沙开交流会,见他摊位旁的另一摊位上也摆了2张与他已卖出的“江省广信公司凭帖取钱壹佰吊”钱票是一模一样,拿过来一看,1张是民国十三年,1张是十八年且品相还不太好,就问摊主要卖多少钱,摊主回答说你要的话,最低价十三年的1200元、十八年的800元。他一听,就说这样的公司兑换票是内部钱票又不是银行或钱庄的银票,这么高的价谁要?哪知摊主一席话把他惊呆了!摊主说:“这位老弟,你是真看不懂还是忽悠我?这明明就是民国初期黑龙江政府公营投资公司发行的正宗银票,是可以在市场流通和讫付承兑的钞帖,与官办银行发行的银票是同一属性,并不是什么內部钱票,当时称之为‘江钱,在《中国历代钱币收藏与鉴赏全书》中有记录,其中清末民初的一些版本标价都在几千到几万元1张,书中还介绍了几种版本是属于罕见的珍品且无价可估。”

赵某说完后又从手机中翻出几张图片告诉我:卖出去的35张中有6张是民国十年的,10张是民国十三年的,其他的19张都是民国十八年,请你帮我看一看这两种值多少钱一张?笔者接过手机一看,说:“从图片上看品相有8品左右(图3、4),民国十年的市场参考价1800元,民国十三年的市场参考价1200元。”

当笔者告诉他市场参考价后,不愧是摆摊的生意人心算反应真快,赵某当场笑着说:“做生意好几年了,过手的东西从没错卖过,这桩生意还真是阴沟里翻了船,到手的财白白丢了2.4万元。大伙对当今古玩收藏品市场都评价说‘买家没有卖家精,已无漏可捡,只有被忽悠的买家没有亏本卖的卖家。看来我倒是当了一次‘虚精的卖家遇上了精通的买家,值钱的东西被贱卖还自认为是大赚,这‘知识=财富的名言还真是灵……哈哈,有趣!有趣!”

猜你喜欢

银元交流会民国
期末复习交流会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创新她力量 筑梦新海峡”交流会举行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真假银元
第三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2015)在京召开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