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的探究
2017-06-09徐万乾
徐万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地理课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导入方法是很多的.是导而有法,但导无定法.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场景,根据自身的水平,根据学习目的等各方因素综合作出取舍和决定,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在高中地理课的导入我们要掌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导入要求和导入方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导入要求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那么,怎样的课堂导入是成功的呢?笔者认为,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导入要有针对性。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二是导入要有新颖性。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导入的方法
1.导入要采用趣味性和启发性
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课的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的描写吗?在讲授《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课前的导入: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很多,而有的地方城市又很少?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古代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对于启发性的问题,在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前导入:我们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说明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又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前的导入:地球的四周包围着一层厚厚的“被子”—大气,人类就住在这大气的底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圈,发生着种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那么,地球大气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活动对于大气又有哪些影响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大气方面的知识。
2.导入与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有效的结合
现代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应用给地理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常见的多媒体课堂常包括多媒体课件、音乐、视频、动画等内容。教师以多媒体素材资源为载体,在经过仔细甄别和筛选的基础上,有效地将多媒体信息整合到地理课堂导入环节中,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听了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后,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條汹涌澎湃的大江,就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她的知识;而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黄河岸边去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展示水体运动形式和水循环的环节等。多媒体导入法让学习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和可视化。该方式强调教学手段由传统的被动式灌输教学转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游中学、听中学、合作学习……并从多方位感官刺激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3.导入可与历史故事导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包罗万象。中国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来称赞学识渊博的大家。对地理教学的开展,可以用一些学生了解的而且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来导入,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存在感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上课伊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观看视频,千钧一发之际天降大雨,司马懿跪地而拜,感谢苍天有眼下了如此大雨,此时抛出问题:这真的是苍天有眼让滂沱大雨淋灭熊熊大火吗?带着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刺激了学生的兴趣点,纷纷在揣测为什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功亏一篑,于是一节乏味的大气运动课变成了探究课。
应用历史事件导入,中学生能够结合其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索思考,因此历史典故设计要充满悬疑性和激发性,让有趣的历史故事服务于地理教学,切勿喧宾夺主,学生只顾听故事而不去探究地理知识。
总之,赋有艺术魅力的导入,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打动人心,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几年、十几年不能忘记,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的树立,品德的培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赋有艺术魅力的导入,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的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