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角下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09王憬晶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定制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王憬晶

摘 要: 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是必然选择。目前,除科研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外,大部分学校已经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是对应用型人才的更具体化描述。本文通过对“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和分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定制 零适应期 培养模式

21世纪企业人才需求呈现明显的个性化、专业化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应用型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定制式、零适应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一、“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的含义

“定制式”是相对于“大规模生产”的一个概念。工业化的发达带来了大规模生产的普及,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消费者逐渐从大众化需求转向个性化的需求,大规模生产不再适应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定制式”成为大势所趋。生产模式的变化最终引起人才需求的变化,精细分工使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人才需求中逐渐显露出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定制式”人才的概念应运而生。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脱离企业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历少,教学内容较多为“纸上谈兵”。企业、行业的发展却日新月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难以预判几年后的市场状况。这些都拉开了应届毕业生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企业往往通过短期培训、“老带新”等方式才能帮助应届毕业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零适应期”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综上,所谓“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即符合市场需求,在校期间已经开始接触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需求指向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其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地提出“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使之更加具体、明确,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同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细分,如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新闻采访人才的培养、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数字媒体采编人才培养、自媒体采编人才培养、数字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图书出版人才培养、广告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和战略传播人才培养,等等。每一个培养目标针对一种行业需求,为该行业直接输送即用型人才。

(二)制订多模块、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细分人才市场创建多样化专业模块

一直以来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公选课三大部分:通识课主要为大学生基础教育课程,包括马哲、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计算机等,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公选课为学校、二级学院开设,学生选修时不受专业限制,全校选修课集中于晚间教学时段,院内选修课集中于高年级;专业课是本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集中于二三年级,其他专业学生一般无法修读。其中专业课又会因不同专业方向而有所区别,如传播学类往往下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不同方向,其通识课、公选课基本相同,但专业课会各不相同。

“定制式、零適应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方案制订会更倾向于市场细分,以模块取代专业,组建多模块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举例来说,传播学类下设广告学,广告学根据市场细分下设多个模块,如: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模块、平面广告设计模块、内容营销模块、多媒体广告设计与制作模块、自媒体广告与品牌推广模块、广告与娱乐传播模块、行业广告策划模块,等等。每个模块设置一门核心课程和两门辅修课程,针对行业内该类别岗位所需理论和实践知识安排课程内容,修完一个模块即可胜任一个特定岗位。学生按照模块选课,选择模块内一门课程后,必须在接下来的学年连续修完模块内全部课程。一名学生可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多个模块。如此摆脱了传统的学生按照专业修习固定课程的窠臼,增强了学生选择的灵活性,也提升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2.模块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模块设置中最重要的是每一个模块课程需满足学生对一个行业岗位的知识需求,能够达到修完后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的程度,缩短课堂与岗位之间的距离,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并适度地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一般来说,一个模块设置一门概论课程,辅以两门实践教学课程,如自媒体广告与品牌推广模块,概论课程为2学分,两门实践教学课程分别为2学分和3学分,概论课程介绍自媒体广告与品牌推广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课程则具体到自媒体广告创意、设计、策划、推广等环节的实际应用,是对概论课程的应用和融会贯通,以实验室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要形式,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3.加大通选课的设置比例

为避免学生专业知识过于单一,可适当加大通选课的设置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模块。目前我院采取的方法是全院四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新闻、新媒体、编辑出版、广告)分别划出八到十门模块作为全院学生的通选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两到三门课程,四个专业的学生在学分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模块修读,打破以往每个专业的学生以修读本专业课程为主的限制。这种方式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专业领域,使学生可以结合兴趣、专业和市场需求在更大的范围内组建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

(三)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对于“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鉴于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自建大规模实习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时间基地的建设成为有效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已经着手这一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当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只是挂牌而已,并不能真正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环境。一方面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较少,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实训多半安排在暑期或者每学期的最后两周,这种阶段性的安排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吻合度不高,企业较难接受。

解决这一矛盾除了逐渐增加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外,根本方式是转变合作方式,从安排学生固定时段实习实训到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一种方式是接受长期、稳定的项目委托,如自媒体舆论监测,需要常年持续下去,每一届学生自然衔接,另一种合作方式是短期项目委托,合作企业不定期地提供需要学校支持的项目,根据项目所需人力情况选择学生配合完成。相较之下,第一种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根据项目内容和要求提前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如果足够稳定,完全可以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固定实践教学课程或模块,针对性大大增强。

(四)合理调整师资结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进入高校任教,从坐在讲台下直接到站在讲台上、缺乏实践经验的科研型、教学型教师数量越来越多,社会推广型教师数量有限,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解决途径有三个:

1.促进专任教师兼职、挂职企业

通过学校安排、教师个人申请的双向渠道鼓励教师在企业、行业单位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经验,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形势,以反向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这一举措推行的难点在于鼓励政策的确立,解除教师对于教学、科研工作量的担忧,以兼职、挂职期间的实际成果取代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建立合理转化标准。

2.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

相对于专任教师而言,常年在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企业、行业人士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更了解行业、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行业、市场的需求。但是聘请企业行业人士固定授课的困难之处在于其对学校教学制度、教学规范不熟悉,轻则打破教学秩序,重则酿成教学事故,需要事前集中培训才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企业行业人士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不足,授课效果不甚理想。

3.邀请企业专家开设定期讲座

目前企业行业人士参与教学更常用的方式是开设讲座,就某一问题、现象、热点设置讲座主题内容,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了强化讲座效果,可以将不定期的、分散的讲座安排过渡为定期讲座,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讲座内容和时间,将讲座作为固定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形成更稳定、有序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冯雨,金伟林.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7(04).

[2]李桂霞,康思琦,黄保德.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陳静.媒体融合趋势下应用型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工学院2013级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

[4]肖燕雄.“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实验班为例[J].东南传播,2015(09).

[5]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视角下定制式、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传播类专业为例”成果,2016YGH042;广告学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拓展的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研究——以“微广告模块”为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定制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汽车“定制”卷土重来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