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2017-06-09谭正坤
谭正坤
摘 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面貌。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和归纳,对现有几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基础教育 体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00-02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室的搜索,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筛选出了体育界专家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多部著作,如季浏教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和罗玲教授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學》中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部分等,他们的研究对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中国知网、贵州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高级检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不难发现,关于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模式的博硕士论文、期刊等履见发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同于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要反映一般教学模式的普遍性,还要反映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探讨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从体育教学模式的兴起入手,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基本属性、基本构造等,并结合十中体育教学模式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可行性。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思想和桥梁,它是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能动的双边活动过程中的策略和方式。在笔者看来,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教学原理设计出来的并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方式。每种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教学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对象,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对象、现实条件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多借助于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研究;第二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假设进行实践研究。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刘晋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一文中,通过对中、德、美、日、俄高中体育教学的比较,提出了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教学模式的方法;吴涛在“试析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对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和教学条件等几方面对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研究分析等。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主要成果有:张勇在“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中根据传统高中教学的模式,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系统的教学策略;郭芙茉、周雷、王红等在“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现状及对策”一文中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构建、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个性化、情感化、主导性、能力化”的教学模式。在笔者看来,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中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履见发表,而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则较少,仍处于教学模式的基础探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推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则比较混乱,没有专门的、具体的应用性机制,同时也缺乏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不断得到改善,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季浏教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教育组织形式和探究的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从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运用将其分为:成功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邹师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中,分别从蕴含现代教育理论角度、体育教学目标角度、体育教学方法角度、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课的类型角度将体育教学模式系统化、条理化等分为27个层面;邵伟德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中,分别从重点类教学内容、体验类教学内容两个角度将教学模式分为八个方面。从目前专家对教学模式研究这一方面看,笔者认为各位专家和学者从教学模式的不同角度分类各有千秋,但邹师的分类更加具体化、详细化,是对体育教学模式系统性的、条理性的明确划分,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4 对我国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学校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技术教学、发展模式和身体锻炼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体育教学的四段式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做简要的分析。
4.1 创造性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同样也需要创新。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罗玲教授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对体育教学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互教互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足之处在于:创造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和水平要求较高;在运用过程中分为多步,对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挑战。
4.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最早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它是为了解决学生厌倦体育课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在运动为基本手段和遵循學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步骤难以确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3 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场景的设置的一种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设置相应的场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置身情景中进行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程度提高。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置需要相应的设备,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艺术性思维较高,大部分体育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4.4 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基本相同划分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条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其目标。不足之处在于: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分层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心理问题;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创新。
5 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教学模式不仅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研究发展,而且也要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农村等地区进行开发、研究和实施。经济发达地区教学模式的研发基本上已处于饱和的状态,而我国的民族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等地区;也可以对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成人学校、特殊教学的学校、艺术类学校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校进行研究:如小学、初中、高中;同时也可以从不同年级的角度进行研究,如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可以对教学现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个案研究。
6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不足之处
(1)我国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经济原因和人口原因,人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我国的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我国农村等地区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则相对匮乏。(3)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其之间的差距,容易把两者弄混淆。(4)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还处在沿用阶段,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还不够,创新型人才较缺乏。(5)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挂钩,要把二者之间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把二者割裂看待。(6)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体制不够健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评价体制不一样,但仍要有相应体制的标准,不能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晋,邓日桑,王素玲.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1(4):92-95.
[3] 吴涛.试析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技,1993(4):69-70.
[4] 张勇.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成功(教育),2010(11):68.
[5]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