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堂
2017-06-09张茂江
张茂江
【摘 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展现语文课的魅力,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灵动课堂;小学语文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觉得很幸运,因为新课程的语文教材蕴含着人类文化的底蕴美,能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欣赏感人的名篇,产生心灵的共鸣是件让人陶醉的事情。但传统的语文课堂普遍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场面。如何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定不移的走特色教学之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断锤炼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力,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扎实训练,为我的语文教学拨开了迷雾,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一、转变教学方式,调活语文课堂气氛
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不能只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在语文课堂中插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会让语文课更精彩让课堂鲜活灵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鲜活语文课堂“动”起来穿鲜活灵动的课堂让语文更精彩创设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因灵动而精彩。
1.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如蔡红芳老师课上的音乐加上图片的渲染,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到了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场景中。
2.引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管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上台表演“小碎步”,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道了怎样的步子是“小碎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强调合作,相互启发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
此外,要调节课堂气氛还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用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二、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谰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
1.声情并茂,体悟情感
“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例如在教《怀念母亲》一课时,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季羡林爷爷从小在外求学、远离母亲,直到母亲逝世才回家奔丧,内心悲痛不已,后来又去国外求学,远离祖国母亲,心里时时怀念母亲,这种怀念之情让他无法安睡,食不下咽。在教学时我配上哀伤的音乐以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学生轻易地理解了文本。
2.激活想象,学会创造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文字中读出不简单,把文章读得丰满,我常在教学时设计一些补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了。
3.拓展延伸,注重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让课堂上的所学变得更有意义。曾经听说美国的四年级学生,当他们学到“移民”一词时,老师就鼓励孩子们调查他们的家世,弄清自己的祖先是哪国人,同学间可交流调查所得。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教育的开放意识。除了调查、访问等实践性的作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業。如学完《掌声》一课,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掌声的含义,编写小诗《掌声像什么》。这样尊重个性的作业,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走进课文,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世界,去思考、探究、解决心中的疑团。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是哪种方法,终须抓住一个关键定可大有作为,那就是“以生为本”。让我们把40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价值,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语文课堂中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孩子们真正喜欢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