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形象分析

2017-06-09冉子川

科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世纪变迁妇女

冉子川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00—2015年共16年间的《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为样本,从人物外表、职业、受教育程度和事迹报道方面对其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将其与风笑天的《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所研究的1950—1990年女性形象作比较,展示新世纪以来我国女性形象的特征和变迁。

关键词 《中国妇女》;封面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5-0002-01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把性别平等作为重要的国策,“性别平等”成为当前中国重要的社会观念。新时期以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欧美现代主义女性思潮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新中国时期的性别平等运动提出了较多质疑,比如社会学家郑也夫就认为,这种男女平等的价值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男女一致,刚刚走出传统社会的女性应该具有更多的选择,作为一个成熟的文化体系,应该给女性这种多样化的生活与工作选择提供多样化的角色形象。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女性主流杂志是否为现代女性提供了这种多样化的女性媒介形象,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建国初期政府就极力主导的性别平等运动效果的进一步追索。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选取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份杂志封面所建构的女性形象。《中国妇女》杂志封面所建构的女性形象是什么样的?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的建构?同过去相比,封面女性形象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①

1 文献综述

1992年,风笑天发表《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1950—1990年这40年间《中国妇女》杂志报道的人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女性形象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联系。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发表《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国9家重要报纸头版出现的女性新闻人物、女性照片与女记者署名的文章,并指出女性在主流报纸中“缺席”的现象。

尽管学界对于女性媒介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一些空白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比如对于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较少,缺少当今女性媒介形象与过去的比较研究等。

2 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选取样本、分类和编码进行定量分析。

2.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0—2015年共16年间的《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样本,共384期封面,图片全部为妇女。

2.2 类目建构

本文在样本编码时,围绕封面形象所展开,共设计4个变量:

1)衣着:时装、套装、运动装、舞台装、民族服饰和制服。

2)职业:科教人员、演艺人员、运动员、军人及公安人员、企业家、政府官员、其他。

3)受教育程度:中學或中学以下、大专或本科、本科以上、未提及。

4)报道议题:成就及奋斗感悟、公益事业、婚姻家庭、其他。

其中有染烫257,占67%;无染烫85,占22%;不清楚42,占11%。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表形象

在这一阶段,女性的外在形象以时尚漂亮为主,无论是衣服、发型、妆容和姿态都展现着女性的特质。同过去相比,新世纪以来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服饰要求提高以及现代社会衣着打扮有着多样性和自主性,另外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即要求女性重视自身外形和穿衣打扮。

3.2 职业形象

从人物职业的编码中可以看出,70%以上的封面人物都为演艺人员,即职业为演员、歌手或主持人的女性,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影视明星。她们占据封面主流,因为她们的外在形象更具审美性和女性特质,更能够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

封面形象中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科教人员分别占3%、6%、3%,塑造了女性中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和科学家即著名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但她们只占少数的比重,这种在重要领域取得成就的女性职业形象和身份并没有大范围的受到关注。

通过对封面人物职业的分析,我们看到媒介塑造的当代女性形象以演艺明星为主。同风天笑在《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对1950—1990年杂志中女性职业形象的分析相比较,我们发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的《中国妇女》杂志报道的女性中,工人比例已经从31%降到了15.6%,农民则从37%降至10%;但进入21世纪以来,工农业者比例呈现出更大幅度的下降,已不足5%。同时,风笑天提到,杂志报道中属于文教科卫行业的女性从50年代的12.6%增长到80年代的51.1%,但是进21世纪后,《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单是从事演艺事业的就已超过70%,这对比20世纪是一个巨大的增长。

3.3 知识形象

从封面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在对此有提及的封面人物报道中专科及本科占较大比例,其次是本科以上,而中学及以下的比重较小。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尤其是女性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增加。

同风笑天在《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50—80年代杂志中女性文化程度的研究进行对比后发现,中学及以下学历者在20世纪50—80年代并未有大幅变动,一直在20%左右徘徊,但进入21世纪以来则大幅下降至7%,这反映了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覆盖率大大增加。而杂志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呈持续大幅增长,从50年代的5.7%增至21世纪的61%。

3.4 事迹形象

在这几个变量之外,笔者通过翻阅《中国妇女》杂志内对封面人物的事迹报道内容,发现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点:以个人奋斗的成绩和感悟与公益慈善经历结合为主。

猜你喜欢

新世纪变迁妇女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