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探究与实践
2017-06-09赵文筠
赵文筠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阅读对低年级孩子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从四个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阅读:第一,培养语言的生成、创设情境;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第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培养;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孩子们刚刚进入学校学习,对所有的事物都是好奇,但认知水平很低,那么,对语文阅读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每次阅读,都是一次艰辛的活动,都是一个将知识积累、整合、内化、然后再倾吐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孩子们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我从中悟出了几点体会及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探究,语言的生成、创设情境
美国心里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的喷发,可以看到比他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所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學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低年级的孩子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年龄小,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情感才会被激发才有表达的欲望。其实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让学生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在开课之前就要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氛围中,那么,创设情境非常重要。低年级孩子好奇心特别强,想象力也非常丰富,他们善于形象思维,利用一些挂图和课文中的插图,使课文的图景和情节生动形象出现在孩子头脑中,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更能随心去体会。又如:我在教学《谁跟羚羊去避暑》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炎热的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蝉儿在树上拼命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柳树也无力地垂下了枝条,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你们是怎么避暑的。”学生说:“我吃冰糕”“我在家里开空调”“我在家吹电风扇”……,孩子们叽叽呱呱,一句句话从嘴里脱口而出,于是,我马上顺势导入:“你们很会想出这么多的办法避暑,动物们又会怎么做呢?想知道吗?”(想)“那打开书14课就告诉了我们”。让学生观察图,小羚羊都请了谁去避暑,然后引入课题。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的想象,一下子把他们带入了语文营造的氛围中了。
二、探究,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一定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因为兴趣是他获得好成绩的动力和源泉,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因此,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激发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使我明白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持续集中,他们对新鲜事故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堂上增设一些游戏表演,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
低年级孩子对新鲜事物也很感兴趣。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便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发现一个孩子长久蹲在地上,专注盯着地面发呆,我会悄悄走过去,了解清楚他在干什么,然后就悄悄离开,开课时,我会抽一点时间,让他站在台前,大声告诉伙伴,刚才看到了什么,孩子的讲述那才叫一绝,语言的流露,真实、清楚、自然。如果老师这时把近段时间学的词,有机的帮助孩子加进去,效果更佳。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可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内化为自身语言。而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广博的阅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低年级的语文阅读量非常大,孩子们才刚刚进入学校不久,学到的知识不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完那么多篇课文,无疑是件难事。但我们教师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每节课尽量让孩子多读,借助拼音让孩子们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再在全班检查,纠正读错的字,采用多种方式读。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