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儿童心理效应提高作文训练效率
2017-06-09柳闻莺
柳闻莺
[摘要]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文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小学作文训练还不够开放,内容枯燥、无趣,与学生生活脱节,重课内,轻课外,使学生被动作文,生编硬造;千篇一律地指导更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小学生对作文“自主”和“自立”的心理需求,从而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学生缺乏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当成乐趣呢?本文认为可倡导“兴趣先行”效应、“言语充实”效应、“情感渲染”效应、“评价鼓励”效应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文训练 儿童心理效应
一、“兴趣先行”效应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不例外,必须为他们创设有利条件,以满足他们想尽快学好作文的迫切愿望,进而培养作文兴趣。兴趣作文,“趣”从何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新东西,或探索出结果,都会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如学习了第四册课文《北京亮起来了》之后,我问南昌是否也亮起来了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促使学生萌发急于一睹南昌夜景的愿望。当学生们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在夜晚领略南昌的夜景时,便再也抑制不住那伴随而来的欣喜和惊叹,开始准备观察写话课《南昌亮起来了》……
这种“兴趣先行”的心理效应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作文。
二、“言语充实”效应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置身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感受生活。课内、课外、学校、家里……时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所谓“言语充实”效应,就是让学生自我觀察周围的生活,把平时所见、所闻,或所想、所干的事,经过比较或评判,自我表达出来。为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南昌夜景时,着重观察自己喜爱的夜景。如让学生讨论立交桥上的彩灯像什么?学生们叽叽喳喳地交流开了,“你瞧,彩灯装扮着立交桥,就好像一道道彩虹悬挂半空中”“这立交桥上的彩灯就像一排排卫士,迎接我们的到来”“立交桥上的彩灯就像无数颗星星指引我们通向天堂的路”……
这种训练,即使教师知道了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每天接触了哪些事,使课内命题作文更有针对性;同时又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就是写自己的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写作的兴趣,想写、爱写。
三、“情感渲染”效应
情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整个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同样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作文训练不只是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且是发展智力和培养独立写作能力的训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这些特点,可以让他们写一些教材要求之外的内容,体会一下创造的愉快。如第四册课文《妈妈的爱》课后练习中的写话训练,说说妈妈对你的爱,再写几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反复地阅读中,感受妈妈的爱的无私和伟大,受到情感熏陶,之后通过语音上的渲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爱在妈妈的身上表现得多么真切,多么温柔,你们是否也能用不同形式不同语音表达你对妈妈的爱?引导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白发亲娘》,这种音乐渲染,使学生的真情实感被完全调动,学生思绪涌动,纷纷抢着发言。此后我让他们把所有的内容编成小童话故事写下来,学生们感兴趣极了,把平时妈妈对自己的爱都融进了故事中去,写得入情入境。
四、“评价鼓励”效应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究竟效果如何,是需要评价的。人的行为具有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的特点,行动的结果达到了目的,就能得到一定满足,评比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超越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无论多忙,我总要及时批改,尽量写评语。学生很想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而表扬、鼓励最能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受批评、申诉的效果次之,受忽视、冷遇的就更差。根据这些道理,我给学生写评语虽然字句不多,却很注意感情色彩,评语常用的词句:“你写得真好”“好,继续努力”“啊,可惜某处没写好”“请加上标点,改一下某处,我再评分”。对分数,我总是就高不就低,实行“放宽政策”。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作文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变怕写、厌写为爱写、善写,把写作当成了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