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可持续性的评测与排名:绿色指数大学排名评析
2017-06-09黄宇
摘要: 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选择大学可持续性的评测和排名为研究对象,对国际上的绿色指数大学排名系统进行了评析:近20年来,大学排名之风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但是,在诸多的大学排名中,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学的学术声望和教育水平,只有极少数排名关注到大学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印度尼西亚大学在2010年提出的一项世界性的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系统,经过数年实践,逐渐成为可资借鉴的大学可持续性建设的框架和指南。将其与现存的若干类似排名系统进行比较,指出大学可持续发展排名在原则和方法上应当关注的一些问题,可望为构建中国的大学可持续性评测和排名系统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排名;绿色大学;可持续性;绿色指数;印度尼西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106-07
收稿日期:2017-03-10
作者简介:黄宇(1973-),男,广西忻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地理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教育体系里最富前瞻性、导向性和创造性的部分,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目前,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的是,大学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需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1]。“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特别指出,“高等教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大学必须要作为研究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场所,作为所在社区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而发挥作用……高等教育也应当通过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采购、投资和设施建设,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充当表率”[2]。
大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不同方面采取行动,其中一个基本的方面就是大学自身的可持续性[3]。“可持续性”来源于“可持续发展”,最初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后来在布伦特兰报告中得到确认[4]。一般认为,可持续性即指经济、自然(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诸多因素的协调效应。如何衡量和评测可持续性,也成为推动组织、地区和国家等主体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5]。
在对大学的可持续性开展评测方面,已有大量先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检验。例如,Pope等分析了大量评测体系,将之归为“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和“综合战略环境评价”两大类[6]。Ness等根据不同评测工具的目标,要求评测工具应当超越关注环境(生态)影响的局限性[7]。Lozano[8]、Hak[9]、Ferrer-Balas[10]、Ramos和Pires[11]等人提出了评测大学可持续性的实证指标和操作体系,Boer则对美国的一些大学评测体系进行了分析评述[12]。虽然建立“经济—生态—社会”三维度的大学可持续性评测模型殊非易事(特别是在社会维度方面),但一些研究仍然就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此外,在实践层面上,也有许多大学在评测自身可持续性方面提供了大量实例。Thomashow将大学的可持续性划分为基本层面(包括能源、事物、物质材料等)、社会层面(包括管治、投入、福利、服务等)、学习层面(包括课程、设计、校园美学等),在美国的一些小型学院开展工作[13]。Koshy等人[14]、Holdsworth和Caswell[15]、Miller[16]则分别报道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些大学的案例。
总的来看,目前对大学可持续性的评测主要集中在各国的零星大学,或是个别地方和国家的报告,很少形成标准化的、可对比的数据体系,也很少在此基础上进行位序排列。“人与星球大学联盟”(People & Planet University League)从2007年开始公布英国大学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指数排名[17],这可能是最早的国家层面的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系统,但是全球性的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系统仍然罕见。印度尼西亚大学在2010年开发的大学绿色指数排名系统可能是世界上首个对大学的可持续性进行全球排名的系统[18],与世界上已有的其他大学排名系统大多关注研究和教育方面不同,这一排名系统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的环境表现。同时,这一系统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的理论出发,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刻画大学的可持续性,这也使得它与已有的调查、评分、排名和案例有所区别[19](P46-53)。
近20年来,大学排名之风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但是,在诸多大学排名中,絕大多数关注的是大学的学术声望和教育水平,极少关注到大学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印度尼西亚大学的绿色指数排名,即针对现有大学排名中的这一不足而提出,并力求在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大学中均能适用。其独辟蹊径也使印度尼西亚大学这一排名的关注度很快提升,2010年启动时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95所大学参加,2016年则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516所大学参加。本文将对这一“绿色指数”大学排名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将其与现存的若干类似排名系统进行比较,从而指出大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些方面。
二、绿色指数大学排名
1. 概念模型
印度尼西亚大学的绿色指数大学排名(Green Metric University Ranking,GMUR)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含义尚有许多争议,但已经被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关键维度(要素),即经济、自然(生态)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20]。因此,基于这一认识,GMUR在大学的尺度上建立了与之对应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概念模型[21]。在环境维度上,采取资源、碳排放和废弃物三个因子;在经济维度上和社会维度上则分别采取研究和教育公平两个因子,构成大学尺度的可持续性模型。
2. 指标和权重
GMUR根据概念模型,选择和大学可持续性相关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查阅大学的基础资料、实地探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检核和修整这些指标,例如大学的规模、地理位置、绿地面积、电力消耗、交通、用水、废弃物处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行动等。基于此,GMUR设定了不同方面的指标集。最初包括物理环境和基础设施、能源和气候变化、废弃物、用水和交通共5个方面23个指标。随着规模扩大,GMUR不断完善,指标数量也逐渐增加。自2012年起,GMUR增加了教育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研究的内容。目前,GMUR共设6个方面53个指标进行评分。每一部分的指标都被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汇总成为每一个大学的总分,基于此进行排名(见表1)。
3. 数据收集和结果处理
每年7月~10月间,GMUR向全球的大学发出参与邀请。接受邀请的大学在线填写GMUR所提供的问卷,并转换成分值。初步结果在11月公布,最终结果在12月公布。
为了保证数据的信度,GMUR的在线问卷需要使用口令才能登入。被邀大学在最终提交答卷之前,需要保证其作答的准确性。在最终结果的处理过程中,明显缺乏信度的指标将会被弃之不用。此外,GMUR也采取交叉检核的方法,鼓励大学在问卷之外提供其他资料,如景观、类型、地理位置、政策和行动信息等。利用这些资料,GMUR将对数据进行检查,并且对大学进行分类排名。
为了保证数据的效度,GMUR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数据的数字化和标准化,以确认不同大学提供的信息可供比较。其次是技术保障,避免人为打分的误差和干扰,例如通过远程通讯、GIS工具等方式采集数据。再次是实地探访,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访问了解被访大学的实际情况。由于实地探访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偏见,更多会使用在线方式对大学进行抽样调查。
4. 问卷的改进
GMUR的核心是问卷。自2010年第一版以来,问卷便根据每年的反馈进行不断改进。首先是指标数量的变化。2010年的问卷有5个方面23个指标,2011年为5个方面42个指标,2012和2013年为6个方面41个指标,2014年为6个方面42个指标,2015年为6个方面53个指标。指标数量的变化反映了指标体系的细化和调整。
其次是问卷表述的变化。根据参与大学的意见和建议,GMUR问卷中一些问题的选项得到增补或调整,能够更好、更清楚地反映不同大学的具体情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方面,2010版选项为乡村、郊区、城市、其他,自2011年起,“其他”项修改为“城市中心/高楼密集区”,从而更清楚地表达大学的校园周边环境情况。
5. 整体质量
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大学排名,GMUR质量如何,能否令人信服?在这一方面,GMUR采用“柏林原则”(Berlin Principles)进行了检核[19](P46-53)。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排名体系均应当符合“柏林原则”[22],因此GMUR是否符合“柏林原则”将是检验其质量的重要参照。经过数年的改进,GMUR的整体结构已经趋近“柏林原则”,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这也反映了这一排名的质量。
三、绿色指数排名和其他的大学可持续性评测工具
目前,至少有40个国家提出了为数众多的大学排名系统[23]。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在诸多大学排名系统中,只有极少数系统对大学的可持续性进行评测。
1. GREENSHIP
GREENSHIP是由成立于2008年的非政府组织印度尼西亚绿色建筑委員会发起的排名系统。这一系统源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能源和环境设计领袖(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LEED)证书的评选机制,在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和阿根廷得到广泛应用。GREENSHIP系统的开发主要是由印度尼西亚的诸多相关机构进行的,也在马来西亚、香港和澳大利亚得到应用。
这一排名系统的关注点是绿色建筑,依从于四个基本原则:简约性、易用性、对现有技术的运用、与本地环境的适应。其中,设计必须适应于本土的理念是其一个核心概念,也影响了GMUR的设计。
对于新造建筑和已存建筑,评测的指标权重略有不同,但均包括以下几点:适当的选址、有效用能和节能、节水、循环利用、居室健康和舒适度、建筑物的环境管理等(见表2)。这一排名主要使用于印度尼西亚,其中的一些指标也为GMUR所使用。
2. STARS
可持续性监测评估和分级系统(Sustainability,Tracking,Assessment and Rating System,STAR)是产生于美国的校园可持续性排名系统,由高等教育可持续性促进会(Advancement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发起。原先该系统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应用,现在也逐渐向其他地区推广。
STARS是一个分级系统而不是排名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指标包括大学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包括教育和研究、运营、规划管理和参与,同时也部分考虑创新方面的因素(见表3)。
STARS提供了大学可持续性的理论框架,并且能够评测和比较不同大学的可持续性,对GMUR有着直接的启示。但是,STARS是为北美大学设计的,其中的一些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并不适用。另外,STARS的测量工具比较详细和复杂,对于大学而言要完成全套评测并非易事,这也可能令一些潜在的参与者望而却步。
3. CSRC
学院可持续性公报(Colleg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ard)是2007年始于美国的一项可持续性评测系统,由可持续资产研究所(Sustainable Endowments Institute)发起,旨在对美国和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学院和大学)的校园和资产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此项活动在2012年之后不再进行,此前已对北美的300多所大学进行了评估。其评估体系包括十个方面的52个指标,包括:管理、气候变化和能源、食物和循环利用、废弃物减量、绿色建筑、学生参与、交通、捐资透明度、投资重点、股东参与等。每一方面的权重均为100分,总分1 000,再转化为5级评分的ABCDF。
GMUR尽管在某些方面与上述评测系统有重合,但并不完全一致。GMUR吸收了GREENSHIP的一部分指标,但没有把居室健康和舒适度纳入,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指标显得不是如此紧迫[24](P108)。另外,GMUR纳入了教育类的指标而 GREENSHIP没有,因为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GMUR和STARS相比有更多一致性,但是也删去了许多指标,如餐饮服务、采购、多样性、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GMUR和CSRC也有较多一致性,但并未包含食物和循环利用、捐资透明度和股东参与等方面的指标,而且增加了绿色空间、教育等指标。此外,GMUR对于不同指标的权重也和以上系统不一样。例如,对地理位置指标,GREENSHIP只占总分的17%,而GMUR占到32%;对通选课程指标,STARS占到教育方面内容的18%,而GMUR占到44%;对交通指标,CSRC占到总分的10%,而GMUR占到21%。由此可见,在指标选取和权重结构方面,GMUR虽然吸纳了已有多个系统的经验,但为适应以印度尼西亚为基准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做了选择和修正[24](P852-863)。
四、讨论和结论
总体上看,GMUR和既有的其他大学可持续性评测系统相比,在评测方面和指标体系上相对简便易行,同时也涵盖了大多数系统的关注方面。对于参与评测的大学而言,GMUR的数据准备要求较低。因此,GMUR是便于操作和实施的一个排名系统。但是,GMUR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排名系统(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排名的话),也不可能全面纳入可持续性的所有指标。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的目标应当是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鼓励大学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场域。基于这一目标,可就未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大学的可持续性评测和排名做如下简单的讨论。
大学的可持续性排名并未普及,但大学排名正如火如荼。尽管存在各方面的批判,但大学排名仍然为人所热衷。若要让大学的可持续性排名在大学排名的浪潮中站稳脚跟,首先需要清楚地界定大学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概念[6](P595-616)。从内容上看,如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切,那么可持续发展将是空谈[25]。从时间上看,大学可持续性的时间范畴也需要明确。如果不能了解未来有多远,那么谈论对未来的责任也就显得虚妄而无力[26]。此外,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应当得到恰当的表现[27]。基于联合国在2015年底公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文化方面的指标也应当纳入考量。
大学的可持续排名需要有清晰的目标用户指向。如果能够清楚地界定排名的用户群体,那么可持续性排名的开发将会容易得多[28]。如果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的目标用户群体不够清晰,那么很可能排名系统中设计的指标就会缺乏针对性。此外,目标人群的可持续意识和行动的水平和能力会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在设计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排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12](P121-137)。建立排名可能提升意识,但不能替代大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更不能替代大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些大学把签署宣言当作是一个公关机会,而对全面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努力漠不关心。”[29]。如果大学只是将排名当作是提升大学声望的一个手段,并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那么大学排名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大学应当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31]。为了承担这一责任,大学需要彻底的变革[32]。在实践层面上,世界各地已有许多大学采取行动,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纳入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把环境观点纳入日常工作”的主张,并且逐渐传播开来。在1995年英國132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中已经有50所制定了环境政策,而1990年只有1所[32]。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校长委员会(Committee of Directors of Polytechnics)”在1990年和1991年出版了两部关于这方面的报告。1992年发表的报告书提出要从校园设计/美学特征、建筑物及其建筑材料、饮食供应、学校课程、能源、市场、纸张、对外联系、购物、循环利用、公共场所的维持、交通、废弃物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绿色学校的建设。在美国和加拿大,许多大学/学院也着手制定计划,减少或消除在学校运作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3]。根据美国提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非赢利组织“第二自然”统计,全美有超过200所大学/学院(其中大部分学校位于美国)运用各种方式,在社区参与、课程改革、校园绿化、关于可持续性的研究等方面开展活动。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从1994年即确定了绿色大学计划的七大指导原则,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公正、污染预防、加强科学与数据基础、伙伴关系、重构大学的环境管理与运作、环境责任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由联合国环境委员会(UNEP)的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协助该大学将“绿色”融入研究与教学活动中,其主要的目标包括教育、研究、社区参与、大学运作、建筑等。瑞典的哥德堡大学则基于《哥白尼宪章》,确立了校园的环境无害化运行、培养环境意识、在决策中贯彻环境优先的原则、持续地评估和改进环境政策、与现行环境法规保持一致等作为大学可持续发展行动的目标。在中国的台湾地区,2009年起以13所“绿色大学示范校”为典范,全面推动绿色大学工作,在行政和制度支持、资源回收再利用、校园环境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空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6](P595-616)。这些可贵的实践案例经验,也应当被汲取到大学可持续性排名的设计中来。
设计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可持续发展性排名在方法上的一个难题是如何一方面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大学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能辨识出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性。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大学和寒带地区的大学对能源的需求不会一致,位于大都市的大学和位于乡村地带的大学、发达国家的大学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显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需求、目标和特征完全不一样,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会反映出他们的区域特征。大学的规模、层次、是否属于综合性大学、新建大学还是历史悠久的大学等等,都会使他们对同一指标的重要程度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现。要对所有的大学建立一套均等的、可操作的、可比较的指标体系,在实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在开发和改进排名系统的过程中广泛地为排名的对象、排名的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机会,形成“用户驱动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参与式的开发机制”[34]。深刻的参与性可能是处理这种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有效方式。
在方法上的另一個难题是如何在科学严谨和方便易用之间寻求平衡。大学排名需要讲求科学性,要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让人信服;但同时也要考虑如何简便易行,从而让更多的大学愿意参与并采取行动。可持续发展相关科学的研究和大学排名的相关研究当然可以提供很多精细的、复杂的模型和评测工具,但是往往精细复杂的工具需要的数据量和获取数据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从而难以被评测对象所接受。也就是说工具越复杂,越难应用于实践[12](P121-137)。因此,大学可持续性的排名在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如何让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得以参与,对数据的要求不应当成为参与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Corcoran·P·B,Wals·A·E·J.The Problematics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M].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Springer Netherlands,2004:3-6.
[2] UNESCO.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the DESD at a Glance.UNESC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PEQ/ESD),Divi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Paris.2005.
[3] 黄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绿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9-80.
[4]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Lambrechts·W,Ceulemans·K.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Auditing Instrument for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ISHE) in Belgium[M].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3:157-174.
[6] Pope·J,Annandale·D,Morrison-Saunders A.Conceptualising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24(6).
[7] Ness·B,Urbel-Piirsalu·E,Anderberg·S,et al.Categorising tools fo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3):498-508.
[8] Lozano·R.A tool for a Graphical 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in Universities (GASU)[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9-11):963-972.
[9] Hak·T,Moldan·B,Dahl·A·L,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A Scientific Assessment,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SCOPE) Series.[M].Washington and London:Island Press,2007:361-369.
[10] Ferrer-Balas·D,Buckland·H,Mingo·M·D.Explorations on the University's role in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 systems transition approach.Case-study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UPC)[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2):1075-1085.
[11] Ramos·T,Pires·S·M.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The Role of Indicators[M].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Mapping Trends and Goo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2013:81-99.
[12] Boer·P.Assessing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Frameworks Explained[M].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13:121-137.
[13] Thomashow·M.The Nine Elements of a Sustainable Campus[J].Sustainability the Journal of Record,2014(3):174-175.
[14] Koshy·K·C,Nor·N·M,Sibly·S,et al.An Indicator-Based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Monitoring and Mainstreaming at 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M].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3:237-258.
[15] Holdsworth·S,Caswell·T,Protecting the Future:Stories of Sustainability from RMIT University [M].Collingwood,VIC.Australia:CSIRO Publishing,2004:177-193.
[16] Miller·C·L.Implementing sustainability: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M].Routledge,2011.
[17] Green League.[EB/OL].http://www.eauc.org.uk/the_green_league_2007.2016-12-8.
[18] Grindsted·T·S.Sustainable Universities – From Declarations on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o National Law[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2):29-36.
[19] Suwartha·N,Sari·R·F.Evaluating UI GreenMetric as a tool to support green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assessment of the year 2011 rank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61):46-53.
[20] 錢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138.
[21] Green Metric.[EB/OL].http://greenmetric.ui.ac.id/archieve/.2016-12-8.
[22] UNESCO-CEPES.Berlin Principles on Rank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EB/OL].http://www.che.de/downloads/Berlin_Principles_IREG_534.pdf.2016-12-8.
[23] Wildavsky·B.The Great Brain Race:How Global Universities are Reshaping the World.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24] Lauder·A,Sari·R·F,Suwartha·N,et al.Critical review of a global campus sustainability ranking:GreenMetric[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8:852-863.
[25] Farley·Heather·M,Smith·Zachary·A. Sustainability:if it's everything,is it nothing? [M].Routledge,2013:20-35.
[26] Bonevac·D.Is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J].Academic Questions,2010(1):84-101.
[27] Kuhlman·T,Farrington·J.What is Sustainability? [J].Sustainability,2010,2(11):36-41.
[28] Federkeil·G,Vught·F·A·V,Westerheijden·D·F.An 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Rankings[M].Multidimensional Ranking.Springer Netherlands,2012:39-70.
[29] Wright·T·S·A.Definitions and framework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3):105-120.
[30] Orr·D·W.Earth in Mind:On Education,Environment,and the Human Prospect.[J].Colleges,1994(1):169-170.
[31] Lozano·R.Incorpo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D into universities:breaking through barriers to chang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9):787-796.
[32] Alabaster·T.and Blair·D·J.Greening the university[M].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1996:86-104.
[33] Eagan·D·J.The campu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M].Jossey-Bass,
[34] Vught·F·A·V,Westerheijden D F,Ziegele F. Introduction:Towards a New Ranking Approach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M]. Multidimensional Ranking.Springer Netherlands,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