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你写诗时难过吗
2017-06-09北溟鱼
北溟鱼
因为从杜甫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现实,所以他的诗有“诗史”之称。然而,我在读杜甫写的诗的时候,总想问他一句:“哎,你写诗时难过吗?”
因为,最近读了杜甫的几首诗,我感到非常难过。
听周云蓬唱《杜甫三章》,我认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最好。写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已经50多岁了,他逃难了大半辈子,眼看“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可以回家了,所以“初闻涕泪满衣裳”。春光大好,失地收复,杜甫喜极而泣。他快乐吗?我初读时能感受到他的快乐。然而,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结束时写下的。在这之前,他满怀爱国之情却饱经战乱之苦。“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快乐,底
下有如此久远和浓厚的心酸和悲伤。
杜甫写笑,比别人写哭更让人难过。《赠卫八处士》明明写的是让人欣喜的重逢,我却总是含着眼泪读完。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这样仓促,显得乱糟糟的。然而,那个雨夜,主人家因陋就簡,仓促间只能拼凑起来一桌酒菜,用来招待阔别20年的旧友。“夜雨剪春韭”,没有下酒菜,只好冒着夜雨去剪一点韭菜。为什么煮的米饭里面要掺“黄梁”呢?虽然“新炊间黄梁”表面上看来是为了使米饭更加香甜,但是,之所以这样做,是否是因为大米不够?你看,这就是“诗史”中记载的生活。
他没有写他们对于分别时光里各自际遇的感慨,只是写“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小孩子跑过来,好奇地看着面生的客人,问东问西,还没有对答几句,就又被叫走帮忙。《杜诗详注》里头说,要是让差劲点儿的诗人来写,小孩子问了,下面就该有几句回答。然而,杜甫却宕开一笔,在过去与眼前的事实间回转,写出了人情亲厚,也写出了岁月沧桑。
杜甫之所以写了那么多重逢,大概是因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温暖,多半来自不能满足和即将失去。在杜甫之前,曹植写人生如“转蓬”“飘摇随长风”“宿夜无休闲”。所以,每一次相逢,杜甫都那么慎重地记下来。
比如《江南逢李龟年》。这是杜甫很受读者喜爱的一首绝句,也是他最后一首七言绝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他也没有写,碰见你真好,我期待下一次见面。他很真诚,认为不可能的,就不说了。那年他59岁,就在那一年冬天,他在长沙去世了。李龟年比他年纪更大些。两个人都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再一次回首少年时代在长安城里参加过的宴会,喝过的酒,听过的歌曲,在那样一个春天里,像是有自我意识的“回光返照”。
杜甫总是回忆战乱前的长安,是最有荣誉感的长安市民,可就算是在李唐王朝的好时代,他混得也十分凑合。年轻的时候漫游京城,他写“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从诗里可以看出,他不像是很受欢迎的样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那会儿李龟年认得他吗?也许吧!满座锦衣华服,就他一个人的穿着朴素得有些窘迫,说不定也挺显眼的。
现在流行写穿越小说,人人都有握着日月旋转的野心,越乱越好出头,正应了那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可是,哪有那么多英雄?大多数人是小人物,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出属于自己的那方小小的天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诗中的小人物,能够体现出历史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