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2017-06-09吴丽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教学目标音乐教学

吴丽娟

[摘要]公开教学中,常有一些老师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在规律和需求,上出“假”“大”“空”的音乐课,值得我们引起警惕。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日常教学,我们都应该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步步求真;教材选用精制,步步求实;师生关系翻转,步步求美。唯其如此,音乐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体感舒适、情感投入、美感升华的愉悦之旅。

[关键词]音乐教学 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教材选用 师生关系

怎样才是一堂好的音乐课呢?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说:要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音乐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换言之,好的音乐课,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课,应该是关注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并超越技能训练、锻造学生音乐思维、涵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课,还应该是师生共同出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一次神奇审美之旅。

然而,在最近参加的几次教研活动中,有几种课堂评价的导向与上述目标背道而驰,值得警惕。我们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才能避免这种不良的思潮以研讨活动为载体,渗入更多音乐老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一、现象解析

1.以“假”为美。

在一些教研课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首新歌,老师还没有怎么教,学生都已经会唱了。所有的难点似乎无须任何教学手段,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比如教学刘雪庵所作的《踏雪寻梅》一课,歌曲中有几处前半拍休止都是学生难以唱好的地方,但是在公开课教学时,常常会有些老师避重就轻,把很多时间花在演唱四次“响叮当”之处,先用碰铃模仿,再不断地变换力度、速度等来演唱。日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前半拍休止之处,学生却一下子就会唱了,而且唱得非常准确。

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一种虚假的教学,它蒙蔽了很多年轻老师的双眼。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走流程”,事实上学生是无所得的,这样的课即使课堂气氛再好,也不能称之为“好课”。正如一些外国老师听了中国的公开课所问:“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消除了学生获得学习能力的机会。

2.以“大”为美。

不少公开教学摆脱不了师本的阴影,以“大”为美,追求教学目标的面面俱到、教学场面的宏大、课堂气氛的热闹。很多老师为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所累,总期望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实现自己所有的“音乐梦想”。为此,就有了预设当中的许多个教学环节,课上又怕教不完,所以只能带着学生“玩命”往前赶,导致每个环节徒有其表,“走过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的课,看起来很美,但是因为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难以彰显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色彩,一切显得忙乱而没有生机。

诚然,课前的充分准备有利于课堂的学习,但课堂是一个师生生命共同生长的地方。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指望通过短短一堂课实现所有的音乐教学目标,所以我们不妨把繁多的教学环节做点减法,让学生闲适一点、轻松一点,这样才有时间和空间可能产生更多情感的体验、美感的唤醒,这也才是音乐教学真正的目标。

3.以“空”为美。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课堂预设虽然很重要,但更多的精彩之处应在于生成。

如一位老师上《大河之舞》,学生统一服装,课上得非常热闹。整节课老师都在不停地跳,孩子也跟在后面跳,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老师的口令之下完成,学生没有自主参与的空间。因为动作繁多,学生来不及反应,只能茫然地跟着老师走,下课铃声响起,就是连听课老师也没有记住音乐的主题,满脑子都是课上不停舞动的身影。这样的课堂只有“动”而没有“静”,学生能记得住的大概就是老师的踢踏舞鞋发出的“啪啪”声,热闹的背后却收获甚微。“实践了”不等于“体验了”,学生们虽然“实践了”,但没有自我觉醒的美的表达,有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忙乱的跟随与模仿。因此,表面热闹的“空课”不一定就能称之为“好課”。

公开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假”“大”“空”的现象,原因在于执教者的眼里更多关注的是坐在教室里的观课者,总是尝试用自己完美的表现去征服他们,却忘了他们最应该关注的儿童,使得教学背离了儿童学习的需要。

二、对策分析

1.好课,应当是目标定位准确,步步求真的课。

在教学中,当内容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设计时层次铺垫,化难为易。笔者曾听一节公开课《田野在召唤》,由于这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教师在课的一开始,采用让学生边走边唱的方式体验二声部的音高与节奏,如下谱例:

在课堂的后半时间,当学生会演唱第一声部之后老师运用了口风琴进行二声部的教学。先让学生聆听老师吹奏这一声部,再让学生们跟着口风琴演唱。由于在课堂的一开始,通过走路律动,学生们已经对这个声部有了感性的认知,这时候又聆听了老师的吹奏,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两个声部的合作,已经变得比较容易了。当有些学生找不到音的时候,老师继续吹奏口风琴来提醒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中,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出错,也许他们的表现没有一下子让听课的老师“赏心悦目”,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老师的提醒与帮助,但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里,学生们由“不会”到“会”,由“不敢唱”到“敢于表现”,这正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

2.好课,应当是教材选用精致,步步求实的课。

公开课中,识谱教学一直是让我们纠结的问题。我们不敢过多进行识谱教学,生怕学生完成不好,会让课堂气氛“冷”下来,而事实上,离开了识谱教学,音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时候,我们可以对教材实行重组、拓展、二度开发,并在音乐感知與实践中进行识谱教学,一定能收获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老师教《爱唱什么歌》。这本是一首非常简单的单声部歌曲,老师自己为歌曲配上二声部,在课初创设情境,让学生聆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演唱的不同的旋律。

在学生会分角色演唱旋律之后,老师带着学生看老师的手势,用“呱”字进行二声部的合唱,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彼此的声音,唱出和谐的二声部。在歌曲会唱之后,老师再把课堂开始进行的二声部合唱加入到歌曲的处理中去,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感知、体验多声部的美妙。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在这一节课中,老师通过将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创设情境、尝试演唱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这些音乐元素,学有所获。这样的公开课以生为本、导向正确,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3.好课,应当是教学关系翻转,步步求美的课。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完全翻转,老师不再是控制者,而是促进者。学习过程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实践中开始,在渴望中等待,在体验中前行,在幸福中升华,在不舍中暂停。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是追求美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度参与其中,不断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在课堂的一开始,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双手拍一个顺时针的圆圈(八拍正好拍一个),随着乐句拍击:

(2)左右拍腿,随着乐句拍击:

(3)在手上拍节奏:

(4)随歌曲《丰收之歌》做动作,让学生们听音乐想,拍的什么动作最多。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音乐课堂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儿童的审美历程为教学主线,老师化身为学生们开展音乐活动的“隐形的翅膀”。但是,这种师生关系的翻转并不意味着老师在课堂进程中的无所事事。相反,课堂上的老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身边,高度关注着他们,既帮助学生在迷茫的时候及时摆脱困境,还让学生尽可能少地感觉到老师的存在。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教学目标音乐教学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