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并育”: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框架思考
2017-06-09陆东明李支连
陆东明+李支连
摘 要 提高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性,就实践的经验教训来看,力行“五化并育”,即由“培养系统化、目标层级化、措施精细化、考核严格化、总结科学化”构成的培养格局或框架,或是破题关键。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校 职业精神培养 框架思考 五化并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01
Abstract Improve the five-year career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fiv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namely "culture system, the target level, measures of refinement, strict examination, summarizing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pattern or framework, or is the key.
Keywords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spirit cultivation; framework thinking; fiv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从哪里来?就实践的经验教训来看,培养系统化、目标层级化、措施精细化、考核严格化、总结科学化构成的“五化并育”格局或是破题关键,本文基于实践思考,阐述“五化并育”的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框架。
1 培养系统化
培养系统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多部门、多学科、多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育人事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依存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大系统,脱离了特定大系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①其职教模式的系统工程特质值得借鉴。就当下国内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体制而言,学校、企业、社会(家长、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是显性系统要素,各方人、财、物及育人理念、育人制度、育人策略、育人方式等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幻化生成关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最宏观的育人生态系统,我们的现实主体——学校领导、系部领导、企业负责人、各科教师、各专业学生及其家长等就在这个系统里面“载歌载舞”。
预设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既定、社会行业的氛围导向既成,就学校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而言,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系统化表现为:一把手校长团结带领分管校长及校级部门负责人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协调一致地决策、督导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事务主义”地偏离职教初心;系部一把手主任团结带领系部分管主任及专业教研组、教研室、工作室负责人立足实际、讲求实效、团结一致地执行、落实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工作,力戒“本位主义”地切割职教初心;学校系部校企合作部门及负责人团结带领团队战斗人员认真负責地开展突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校企合作活动或项目工作;学科教师就自己的学科教学自觉主动的挖掘资源、创新办法、坚韧不拔地落实有关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班主任团结学生家长教育班级学生脚踏实地、珍惜机会、点滴进取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这样一个系统,忌讳的是目标模糊、立场摇摆、形式主义、得过且过。
2 目标层级化
目标层级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而非单一鹤立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层级性,即由基础性目标、专业性目标、职业性目标组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而抽象的螺旋上升样态。这样的目标体系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具体环节相联系,是一个“自然生成”的实践体系。
首先,人文素养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从而成为更高基础的具体培养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学校教育及初级广泛的家庭社会教育,累积的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不可避免地成为职校生活的素养前提。五年制高职校继续存在、虽有所损益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及德育管理工作,抱持良好愿望打造职校生应该具备的更高层次人文素养及行为习惯,成就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基础性目标。其次,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化培养目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划标志——专业理论、专业实训、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使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理论课教学、专业实训课教学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则进一步强化或初步检验淘选这种素养和能力,综合成就的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特色专业性目标。最后,敬业美德或敬业精神是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经由常规德育、常规教学的确定性教育培养,再经由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非确定性磨砺锻造,其中行为习惯、素养、能力反复熔化、几经融合,最终使学生参差不齐地具备了“职业人”资质,这样的一个结果,就职业精神培养而言,成就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职业性目标,也是职业学校能够达到的职业精神培养的最高目标。
3 措施精细化
措施精细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案举措的制定和落实要精心细致,本着实践精神和实践原则,在做得到的范围内,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预期效果、每一个方法手段,都尽可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精细化的哲学依据是实事求是及实践第一。
不忘终极目标,着眼具体目标,措施精细化主要表现为:(1)常规德育环节以学生人文素养外化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学生常规管理中、学生干部培养使用中、德育活动开展中等,都应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方案可行、过程可控、效果可期。(2)常规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学科教学资源挖掘方面、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在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在课堂教学效果估测评价方面等,在充分尊重学科教师首创精神的前提下,都应有严格要求、严格检查、严格评判,要摒弃“我们这里只负责专业教育”②的态度和做法。(3)校企合作合作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提升为主要工作目标,在相关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在学生企业实习的组织安排中、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进退取舍中,要努力做到教育宣传到位、组织实施严密、管控分歧有效、权益保护有力、效果评价及经验总结客观公正。(4)技能竞赛环节以学生职业精神全面展示和升华为主要工作目标,应该在承认“精英化”培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较高标准地组织实施。在赛前、赛中、赛后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各个工作细节中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规范、预期及意外管控,要思考到位、规划到位、落实到位,要努力克服随意任性的工作安排或工作指导。
4 考核严格化
考核严格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检验要立足长远、不忘初心、坚持原则、坚守标准,要敢于并善于做“恶人恶事”。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要想取得实际效果,就得有点滴进取的精神和意志,对待效果检查或验收,就得有严肃严格的态度和作风,就得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
具体而言:(1)常规德育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结果要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执行奖惩,对于德育考核不合格或问题严重的学生,学校、系部、班主任、家长要协商一致地“治病救人”,杜绝不了了之、无原则迁就或“徇私枉法”。(2)常规教学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对学生在校常规学习效果的严格考核或评价,关键是探索实现切合实际的“教考分离”,杜绝“自行出卷、自行考核、自行阅卷、自行评判”的无效考核模式。(3)校企合作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严肃、公正、透明的校企协议,由校企双方(最好引进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比如政府、行业协会、家长等)嚴格考核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成效、问题等,作出带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客观评价,杜绝“无考核”或只交材料的“无效考核”。(4)技能竞赛考核的严格性,主要是基于“精英化”教育培训的现实考量,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地考核参赛学生的过程行为及思想觉悟,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杜绝以“大赛成败论英雄”或“一个奖牌遮百丑”的评价恶习。
5 总结科学化
总结科学化,主要是指五年制高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既要有实践探索,也要有理论思考,要重视针对性科学研究,围绕“合规律、合目的、合利益”三原则进行经验总结或教训反思,推动职业精神培养“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专门化向专业化”③转变。合规律,即符合职业精神培养的教育逻辑;合目的,即符合职业精神塑造的“初心”;合利益,即符合最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诉求。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总结意识。无论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环节,总会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也免不了会有失败和教训,后续的培养工作必须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行,没有总结会迷失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逻辑。其次,要进一步鼓励总结行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免不了要说长道短、扬长避短,免不了要与传统培养惯性相冲突,不能因为害怕丢面子、伤感情或惹是非而回避总结,也不能避重就轻、似是而非或无关痛痒的瞎总结,应该实事求是、正大光明地进行科学总结。第三,要进一步提升总结能力。总结是需要技能技巧的,总结能力或本领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能力突出表现为:对总结时机的把握能力、对总结角度的选择能力、对总结方式的创新能力等。第四,要特别关注总结效能。总结不是为了做事有交代,不是为了做事留痕迹,更不是为了各种创建准备验收材料,从根本上讲,总结是为了更好更快推动后续工作。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总结,必须保持清醒的、一贯的提高后续培养工作效能的良好愿景,坚决摒弃好高骛远、天马行空、与当下及未来实践缺乏足够相关性的总结习性或做派。
注释
① 励效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济解释[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
② 刘德恩.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哪里来——日本职业学校的考察与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
③ 崔景贵.职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创新与范式变革[J].职教论坛,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