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2017-06-09赵建中
◎ 赵建中
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 赵建中
名人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是保存和传承名人信息的场所。一般来说,所谓历史,就是在特定时空里,由人和事件构成的内容。城市名人的出现,体现着一座城市在特殊历史时期注入的特殊力量,影响和推动着整个历史的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名人也让这座城市更生动,更具活力。名人故居和重要事件遗址承载了特别重要的历史遗存。名人故居作为一种历史的实际载体,是保存历史、供后代切实体会历史的手段。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500年的历史的东部中心城市,不仅地理上襟江带湖、物产丰富,而且历史上人杰地灵、英才汇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军政要人、艺术巨匠、外籍名士。因此,南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历代名人活动遗留下了大量的故居和遗址。但由于自然历史的千载风雨和社会历史的战火硝烟,加上许多次的朝代兴替、拆毁重建,绝大多数历史名人故居多湮没在城市的历史地层下和过去了的时代历史烟尘里。尽管如此,南京现存历史名人故居和可以考证的历史名人故居遗址,仍然在国内外城市中都堪称翘楚。
一、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
我们常说的南京的名人故居达100 多处,最具代表力和影响力的有甘熙故居、洪秀全天王府、徐达王府、孙中山故居等。其实,随着南京市第七批国保、第七批省保和第四批市保的公布,以及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大批名人故(旧)列入保护名录。根据省政府批复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年)》,南京市共有281处历史人物居所类文物古迹。从文物价值、建筑等级、产权是否清晰等方面综合评议后,有关部门认定了110处名人故(旧)居名录,包括100处民国时期建筑,现已列入南京市第1~6批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92处,已挂牌展示的73处。主要分布于中山大道民国轴线沿线,以颐和路、鼓楼周边居多。令人遗憾的是,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与拆迁,还在不断的毁灭南京的名人故居和遗址----这些在各种历史劫难中侥幸存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的后来想起来再复建,也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同时,除少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名人故居外,已经列入规划的大多数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有的甚至埋没在普通的民宅中,任凭风雨侵袭、自然腐蚀,致使一部分名人故居已经破败不堪,濒临毁灭的境地。
几年来笔者走访了不少南京名人故居。举例介绍:
沈万三故居(不是中华门附近新建的“仿制品”),位于马道街7-9号大院,可是原建筑群大多成为民居。我们经过允许,进入到一位市民家中,家中仍保留着沈万三时期建房用的大梁,几百年仍然不腐不蠹,支撑着建筑,可见建筑技艺之高超选材之精良,更可以想见当时盛极一时的沈家大院是何等的精致。故居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很是可惜。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找不到马道街9号大院,后得知已成为秦淮区政府的某个办公大院,最后一座平房建筑刚刚被改建为办公室。隔着封锁的门窗看向里面,里面虽然保留着原建筑的梁柱,但是全是现代化的办公隔断桌椅和电脑设备,整个故居群没有一个明显的标识表明这里曾是沈万三故居,可以说,沈家大院已经消失了。明朝首富,开仓赈灾的沈万三的故居,被人们遗忘,那么再过个多少年,沈万三这段历史,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位于南大广州路校区的陈裕光旧址。十年前就已经成为办公楼,只留几块说明是故居遗址的石牌,没有参观的价值;而问起走过的学生人群,大部分都不知道陈裕光这个人,更不知道他是提倡教育兴国,振兴金陵大学使之成为世界著名学府的教育家。可以说,陈裕光被学生遗忘,甚至被南大学子遗忘,其故居被改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已经修缮的魏源故居。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和龙蟠里交界处的魏源故居,占地共1530平方米,是清末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魏源晚年长期居住之处,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接受好友林则徐重托,回到这里潜心研究世界各国兴衰,青灯做伴,终于写成名垂青史的《海国图志》,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魏源故居自名“小卷阿”,位于龙蟠里20号、22号。“卷阿”一词出自《诗经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小卷阿”原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三进九间,只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到上世纪末就只剩下一个狭小荒圮的角落了,好在门楣上的砖雕还在,从精细的雕刻中还能隐隐看出当年的优雅。院子西北角还有一株腊梅,据说是魏源亲手栽种的,现在它周围也堆满了杂物,院里几家人的厨房也设在附近,烟熏火燎的,估计这株腊梅也不会存活多久了。走进大门,院子东头还有几间古旧房子,过去是魏源家祠,后来成了洪秀全的掌印王妃元妃熊氏的避难出家之地。1864年夏初,洪秀全暴亡后熊氏出逃至此,被魏源之弟魏耆收留,并把家祠一部分改作普渡庵,让已削发为尼的熊氏在此修行。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安家落户的人家越来越多,小卷阿和旁边的普渡庵共1500平方米曾经一度挤进了40户人家。小卷阿也在岁月的风雨中日渐倾颓。如今的龙蟠里,充斥着人间烟火气,被住户,小餐馆,各种公司包围。我们隔墙而望,精心修复的故居,房屋、门窗、庭院,均恢复成180多年前的旧模样,身处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历史的悠远和闹市的喧嚣,都被隔开,可惜无缘一览(当时未开放)。
二、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开发与利用
南京的名人故居和遗址,并不像这座历史名城那样,让人们了解和熟悉,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各种重要作用----客观历史的承载物,绝佳的旅游资源和人文历史教育资源;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供给源、城市文化产业的创意供给源等。不仅仅是外地人,就是南京一般本地人,问他一下南京的名人故居和遗址,可能也说不上几个,能说出的几个里还可能会说错。
南京名人故居对外开放率不足1成,除了像甘熙故居、拉贝故居、美龄宫等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名人故居对外开放之外,其他大都或“养在深闺人未识”,或仍然是“寻常百姓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而已经开发与利用的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与魏源故居同在乌龙潭公园附近的,还有颜鲁公祠。颜鲁公祠现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12间和相关文物,占地1800平方米。馆内小道蜿蜒,曲径通幽,正前方摆放着颜公的书法,遒劲有力,让人顿生敬意。一道小门廊后,又是一番豁然开朗景象,古建筑里老树根做成的茶几。菱形门廊后,书法、雕楼玉砌、八字墙、古放生井,融合成一片清新景致。如此美景,却少有人欣赏,颜公纪念馆甚至也被大锁锁了起来。我们问了公园内休憩的人,他们称是外地的游客,只是休息。工作人员称公园里的景色虽美,无奈园区面积不大,观赏一下,只需20分钟左右,比起一些大景点,确实显得有些单调。同时,附近的乌龙潭、清凉山,旁边魏源故居等景点却分属不同部门,要互相沟通、进行商业上的连锁操作存在着不小的困难,这些都是萎靡现状的原因。
王导谢安故居纪念馆,位于夫子庙景区乌衣巷。十几年前修建成时名为“王谢故居”,引起学界哗然,因为不仅王、谢两大家族故居遗址并非在此,而且这两大家族怎么会合居一处?后来改名为故居纪念馆,勉强说得过去。一千几百年前王、谢两大家族故居,早已湮灭无存。原址位于现乌衣巷周边附近的居民区、商业区,如能通过考古挖掘,得到遗址所在,不失为件幸事。现在虽然纪念馆中有比较详实的史料陈列和书法作品,但是失去了旧址的故居,让人觉得华而不实,历史价值不再。很多市民和游客感到非常的遗憾。
有的故居修缮不错,却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出现问题。如拉贝故居周末不开放,赛珍珠纪念馆“不定期开放”。这对于参观故居的主力人群学生群体来说,是个很大的阻碍。南京一些名人故居都是周一至周五开放,而且南京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双休日出游。很有些做父母的都愿意带孩子去这些名人故居转转,能了解历史,又能培养文化素养,对课堂学习也有帮助。可是当他们有空出游的时候,故居却闭门不开,既打击了他们前往参观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其他周末开放的故居的参观量,进一步给经营带来压力,如此恶性循环。同样也让外地的参观者失望,对南京旅游业的整体印象分大打折扣。
名人故居不像旅游景点的开发,它们大多范围小,景致、物件虽美但却相对较小、少,且大多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加上宣传不到位,分布零散,展览内容单调,没有新意,不善于挖掘其活力,只维持现状,没有趣味性、知识性。名人故居与其他景点相比,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修缮名人故居的时候,应挖掘出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这个故居背后的人、事、甚至历史!
三、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开发的对策思考
1、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先进理念。
历史名人故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大部分近现代名人故居的建筑设计水平较高,是城市延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文学家冯骥才也曾经说过:“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这些风情独特的建筑,是城市情感与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它特有的历史生活的纪念碑。”
许多部门和群众没有充分认识到名人故居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甚至有些部门和群众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在不报知文物部门的情况下,擅自拆除或翻新故居,致使名人故居的原有风貌或历史价值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这些名人故居的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必须广泛宣传名人故居的独特价值,提高社会各界对名人故居的认知度,加大名人故居宣传的力度,例如南京的旅游宣传公益广告不必再局限于中山陵风景区、玄武湖风景区、总统府,而是更加充实有意义的各个历史名人故居旧址。这对南京的整个的文化形象是一个大的充实和提升,使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之称更加名副其实。
国内关于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以南京为例,虽然古代名人故居,由于复杂历史因素,所剩很少,而作为当时中华民国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留下了许多近代名人故居,它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但南京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工作并不理想。国外在这方面有一些先进的理念,在实践上也有一些突破,对我国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内近年的有关研究,有关城市对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案例,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2、进行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专项普查及其相关研究。
必须从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的调研和挖掘、鉴别,对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的整理和归纳、分析等着手,提出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目标和方法。
及时开展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专项普查,彻底摸清南京市名人故居的数量、年代、建筑现状等情况。这里不单单指挂牌的文保,没有文物等级的历史建筑也需要纳入调查。然后对普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归类,为将来的保护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以期得到广泛的监督,避免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对名人故居和遗址的破坏。
3、进行历史名人故居保护的系统研究,分类制订保护规划、逐步实施。
首先要分析南京等地名人故居和遗址“保护”工作的各种存在问题,尤其是当代城市建设拆迁和有关部门的忽视、真古迹毁坏而假古董流行等社会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的一些做法,以求对南京等相关城市的名人故居和遗址“保护”工作研究有所启示。
从南京的城市特征出发,剖析我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自然影响因素,研究涉及探讨现代社会高科技、生态、节能、抗震为等保护方法,为城市未来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甚至旧房改造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根据南京市名人故居的实际情况,对本市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制订一套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规划与实施时应遵循“最少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以旧还旧”的原则。同时,围绕我市一些重点故居和特色故居分类制订一些专项的保护规划,做到“一居一案”,保留好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应该强调,对名人故居尽量原址保护。因为无论从投资经营、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文化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来说,原址保护都是最优方案。
确立重点,分步实施。对全市所有的名人故居进行系统分类,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分类保护。先要确保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故居得到及时保护。同时,对于一些暂时无力实施大规模维修保护开发的故居,可采取必要的手段尽可能的维持现状,如进行必要的补漏防塌、更换电线、配备消防器材等措施,等将来有能力时再进行保护、修缮。
4、进行历史名人故居开发利用的整体研究,实施开发利用的“发展”措施。
要分析国内外历史名人故居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为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充分的资料、案例和数据,客观分析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立足现实,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对南京历史文化传承、人文教育构成、城市建筑风貌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城市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南京名人故居和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两个相关的问题,保护到位,才能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成功,保护就能进一步引起关注和重视。除了历史原因,许多名人故居在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中被拆,留下的实属“幸存”。从利益价值上来看,名人故居有着先天的不足,有些功能单一、规模不大,在城市中分散在大家小巷,甚至里弄。另外加上产权、保护维修资金等问题,显然是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铲平的。名人故居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蚕食,目前还在继续消失。有的故居恢复得毫无历史感,修旧如新,甚至随意迁址。要从名人故居和遗址开发利用的巨大意义,去研究、启发、探索保护工作思路
要从历史学和地理学、建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以及人文经济学视野思考城市名人故居和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去挖掘它的各项资源特征、结构存量和隐藏含量。近十多年来,南京进行了甘熙故居、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改造和清代江宁织造府纪念性重建等较大规模的名人故居或遗址的开发利用建设,由于缺乏对项目本身的研究、科学周密的安排和相关配套设施,社会效益差强人意,经济效益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开发利用工作要凸显凝练在名人故居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建筑价值和人文精神,思考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客观本体价值和历史演进价值,同时研究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资源化,深入挖掘名人故居和遗址的资本属性和价值属性,寻求支持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
比如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资源拉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设计包装名人故居游览专线。南京许多名人故居基本上都是成片相连的,不同片区故居与故居之间相距也不远,不仅可以设计线路来动游客来参观游览,还可以开辟专门的公交线路,让游客觉得省心、方便,也能吸引人,自然就有客流量。名人故居旅游产业由此可以发展起来。
5、关于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开发的两个难点。
现存南京历史名人故居产权关系复杂。目前,南京名人故居的产权大部分归政府、部队、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小部分归私人所有。除了少部分开发成旅游景点外,其余的名人故居都作为办公和住宅使用,政府在保护、维护过程中涉及到产权上的法律问题和实际困难。在南京有关部门认定的110处名人故(旧)居中,其中部队38处(占比34.54%),大单位(含高校)13处,国家所有(含省级机关)34处(占比30.90%),市属产权(房管、安居集团已收购)11处,私人产权14处。由于保护资金及统筹推进等方面的不足,未能整体有效实施保护和展示,现仅有10余处开放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展示。
我们认为,应该努力理顺产权关系;但不必完全坐等解决复杂的产权关系后再行动。在资金等条件到位时固然可以在理顺产权的情况下搞好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开发;产权一时无法理顺,也可以与相关业主、单位积极沟通,毕竟我们有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作后盾。而且,保护性修缮和适度对外开放等,不会损害相关业主、单位的权益。
南京历史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开发的资金严重缺乏。虽然南京每年都会拨出相应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但用于名人故居保护方面的相对较少,保护经费捉襟见肘,使得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显得力不从心。
从多方面来看,很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名人故居保护专项资金。目前,根据《南京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需新设立专项资金的,需提供文件依据、绩效目标、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市政府审批后方可设立”,根据《文物保护法》,名人故居应属不可移动文物,其保护和修缮的责任主体是产权人。市级现有文体惠民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文物保护和修缮,对责任主体确实难以落实的文物进行保护和维修。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名人故居,给予适当扶持,支持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专项资金扶持。
另外,南京在甘熙故居、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改造和清代江宁织造府纪念性重建等名人故居建设中,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尽管一些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运作程序和方法等也值得反思,但仍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可以在更科学的操作中,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未来,也许每个城市的经济都有趋同性,唯有城市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可复制。南京浩如烟海的名人故(旧)居和遗址就是这个古老的城市不可多得的一张名片,将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珍珠”串成城市清晰可见的历史文脉,已成为南京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