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与“履”

2017-06-08郑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审视深思教育活动

郑敏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鉴于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与教育活动本身的特性,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尝试着创建一种“足”与“履”相适应的师生关系,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健步如飞”。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育对象 教育活动 审视 深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83-0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把师生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亲情关系论、师友关系论、师道尊严论、礼义关系论、师生交相成论。

那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该创建怎样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呢?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绝不可简单地等同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更不可等同于号令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当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校的各项德育活动中承担着主要管理者的工作,同时,他也是组织者、引导者。

想起《淮南子·说林训》中曾云:“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所谓的“削足适履”,往往用来比喻不恰当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实际情况,勉强凑合。以此来反观我们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否也可以用“足”与“履”的关系来加以审视与深思呢?

如果说学生是“足”,那么教师是否就是套在这“足”上的“履”呢? 大了,不可,不便于前行;小了,也不行,会伤到“足”;只有不大不小,正好适合,这“足”方可健步如飞。

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关系,首先取决于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工作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鲜活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便是同一个人,他也是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中的。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心灵,面对他们呈现给我们的奇丽而又独特的个性时,我们怎么可以一视同仁呢?我们怎么可以仅仅以经验层面的方法来取代创造层面的探索,而放弃了自己每一个改革和创造的机会呢?如此这般,我们浪费的岂止是自己更多的创造?我们浪费的,恰恰是无数个奇才成长的机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个性差异、才能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差异,立足学生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给师生关系一个恰当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关系,还取决于教育活动本身的特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的对象,即人,又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探索性与创造性,可以说是教育活动的突出特性之一。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各种人类优秀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自然是需要学习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更需要结合相关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式与方法,对教育理论、理念加以创新性的加工。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也是如此。教师绝不可以简单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方式或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不仅需要立足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需要立足自身具体的教育现实。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活动创造性、探索性的特性。

由此可见,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更需要多一份努力,多一份细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自身面临的教育现实,尽可能寻找适应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可过高地要求实际的教育对象,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旦学生对自己有了充分全面的认识与定位,他已经学会行走了。

当然,在创建师生之间这种“足”与“履”的适应关系时,教师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恰恰相反,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不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性与引导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其一,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最终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俗话说“亲其师,重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在教育过程中,探寻适合“足”的“履”,旨在实现“足”的“健步如飞”,而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其二,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必须以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全面了解为基础。这是前提,是我们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并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优势、不足、需求等各项差异,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对症

下药。

其三,创建师生之间“足”与“履”的适应关系,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教育现实的方式与方法,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对所学的教育理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并加以探索性的创造、创新,从而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猜你喜欢

审视深思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对“桃花源”的追问与深思——关于《桃花源记》的深度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