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的 赛珍珠
2017-06-08南桥
美国作家那么多,可是有几个人能像赛珍珠那样,站在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几种文化的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一个都不讨好,在边缘发力,并改变世界?
南桥
5月底我去了一趟加州,去看望我南京大学时的恩师刘海平先生。退休之后,刘老师有很多时间在圣地亚哥。
刘老师是外语界的一个传奇人物。退休前,他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曾担任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席,一生桃李满园,却异常低调,让人难以置信。南大外语树大根深,如今刘老师的学生都是各地博导和院长了。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还不久,刘老师就组织、主持了美国著名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一次国际会议。参会人员来自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即便今日来看,会议规格和规模也首屈一指。刘老师操作能力很强。当时南京的公共汽车上都有奥尼尔的广告。附近小商店摆放着奥尼尔头像。一个在中国寂寂无闻的美国作家,顿时在中国文化界家喻户晓。
刘老师后来研究赛珍珠,一开始貌似不合时宜。当时的定论对赛珍珠基本上是否定的。赛珍珠不过是一个“反动文人”,人们对她的认识也就是这么个模糊的标签。赛珍珠晚年,中美尚未正式建交,未互设使馆。她在尼克松访华前,去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申请来华签证,不料却被拒绝。
不熟悉会导致莫名其妙的仇视。刘老师在阅读中敏锐地发现,说赛珍珠敌视中国人民,实在是天大冤枉。赛珍珠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她对中国的友好,和她对中国的贡献,迄今还是空前绝后的。赛珍珠毕竟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事。她一个人抵得上成千上万个文化机构。除了文学上的造诣之外,她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抗战期间,她为中国人民宣传与筹款,处处不遗余力。回到美国之后,她还支援过包括老舍在内的诸多中国文化名人。
到美国后,我遇到不少老一辈美国人,一说起赛珍珠和《大地》,他们都还知道。我是来美国后才意识到了赛珍珠的重要性。刘老师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在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采访中称赛珍珠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他用了一个我当时还不甚熟悉的词:treasure trove.这个宝库,指的是赛珍珠和当时中美文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赛珍珠,我们可以见识民国期间中美文化史上的很多人与事。林语堂可以说就是被赛珍珠慧眼识人给发掘出来的。徐志摩据说和赛珍珠关系也不一般。她的《北京来信》,即以徐志摩为原型。
不过和民国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很大的不同是,赛珍珠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女儿,关注的是最底层的中国农民,而不是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檀香扇、京剧、书法所代表的传统中国文化。她拓展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想象。
刘老师为她的正名奔走呼号。在他的努力下,赛珍珠的著作在中国重新出版。老布什总统访问南京期间,指定要参观赛珍珠在南大的故居。老布什总统曾经亲笔写信给刘老师,说他是“珍珠粉”。
过去,美国文学界也曾经不把赛珍珠当回事。和中国国内情况类似,同时代一些美国作家,也骂过赛珍珠,说赛女士不过是一中国通而已。美国文学批评界介绍赛珍珠的时候,篇幅也都不长,往往是一笔带过。原因可能是赛珍珠的作品多以中国为背景,美国批评界感觉陌生。另外赛珍珠的小说很畅销,和很多严肃文学叫好不叫座的情形大不一样,这也让批评界心生疑惑。
但赛珍珠在中国热起来之后,西方世界“出口转内销”,也开始重视起赛珍珠研究来——东风刮成了西风。奥普拉的图书俱乐部,把《大地》挖了出来,作为推荐图书。《大地》也因此进入了一些高中的推荐阅读名单。彼得·康所著的《赛珍珠文化传记》,以翔实的资料,和独特的见识,成为文化传记的一部经典之作了。后来的马克·吐温等著名美国作家的大传,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彼得·康风格的影子。而在大西洋那边,英国人希拉里·斯波令(Hilary Spurling)也写了一部赛珍珠传记,经由BBC的介绍,普通英国人也开始知道赛珍珠了。记得有一次在爱尔兰,从郊区返回都柏林的路上,我就遇到了一位“珍珠粉”,一说我当然就激动起来,聊得很开心,都没有发现车开反了——正在把我们带往北爱尔兰。
赛珍珠在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的纪念馆,都分别组织过多次访华活动,包括跟着赛珍珠足迹游中国的项目,与跟着乔伊斯访都柏林的项目一样。我还帮赛珍珠故乡的小学寻找中国笔友。所有研究过赛珍珠的人,或是看过她著作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向往文化交流,而这样跨越文化和阶层的民间交流,则是世界和平的根本力量。
刘老师退休前,他还把南大的赛珍珠故居——曾经被一学校职能部门用来做办公室——改造成了赛珍珠纪念馆,开馆仪式吸引了国际上一些赛珍珠研究的重磅人物,包括上述的彼得·康和希拉里·斯波令。而今,在镇江、南京、庐山、宿州等赛珍珠生活过的地方,这位会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作家,重新被纪念。美国作家那么多,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一些人少研究一个也没失去多少。可是有几个人像赛珍珠那样,站在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几种文化的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一个都不讨好,在边缘发力,并改变世界?
我有幸见证了赛珍珠在华形象的扭转。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浪潮,让赛珍珠热成为可能。可是潮头上的冲浪,不是人人都会的。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文化冲浪者。能这么去认识一个被否定的作家,让她在文化上“起死回生”,没有眼光和洞见是不行。
刘老师当年给我们当老师的时候,他们在学生中很受爱戴。要是那时候有评师网,刘老师的指标可都要爆表的。原因很简单,我觉得也就两个字:在乎。在乎学生的福祉,也在乎工作的意义。我觉得他研究的那些作家影响了他,他又影响了我。我在南大读书的时候是硕士,而刘老师是我们外院英语系唯一的博导。想来找他读书的人多得很,他的博士生能直接去哈佛深造。我作为一个非南大直升的小硕士,重要性可忽略不计,但刘老师却丝毫不“放羊”,而是悉心指导,而且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处处关照。他还让我参与赛珍珠传记的翻译。我逢人就说,刘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这可不是虚言:后来,鬼使神差,我真跑到赛珍珠的家乡西弗吉尼亚工作了。此后一辈子所做的事,也多关系到文化交流,所关注的人,也多为底层老百姓,比如留守儿童,撤点并校中濒临失学的人。刘老师通过赛珍珠,让我们关注中国福地上那些底层人群。我今天仍然没多大成就,不过至少思维变了很多,就如同内心的罗盘,被换掉了一样。假如当年刘老师不让我去翻译那本后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赛珍珠文化传记》,我的追求也不过是找个外企上班,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已。能被老师“洗脑”,我想就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