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 40周年
2017-06-08南方周末评论员
南方周末评论员
转眼,恢复高考40年了。老三届的学生,年轻的,都已近60岁。1977年12月,高考被人为中断十年后,向570万考生重启。27万被录取的幸运儿,亲身经历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被急速撞开的狂喜。他们中的大多数,或重新接续中断的学脉,或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为自己和家人,也为这片土地,寻找一个光明的未来。
恢复高考本身即是与过去的决裂。邓小平否决了当时高校招生改革方案中的“需要单位推荐”的资格审查要求,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意味着,“血统”与身份不再成为一个人的原罪,个人的品性与成绩,成为跨入知识精英行业的通行证。
这当然是一种极大的解放,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行动。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早就应该享有最起码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也正因为有了恢复高考,追求知识的个体才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有的人,年头还在当兵,年中还是工人,年尾就成了当时还很稀有的大学生。他们靠着个人的努力,走上了人生的坦途。他们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为这个社会赢得了尊严。
有人说,高考是中国目前最公平的竞争舞台。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高考实现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筛选的主要是智力与努力程度。高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贫寒子弟,只要有正常的智力,只要愿意努力,还是很有机会考上大学甚至名校,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以这样的方式在城市扎下根的“城一代”数不胜数,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可以说,高考是中国实现阶层升等最公平、最畅通的渠道,是保障中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可以断定,无论高考怎么改革,高考这种核心价值与核心功能不会改。
40年之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5%上升到2016年80%左右,“读大学”如今已成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标配。2017年,940万考生参加高考,超过700万人将进入各类大学就读。
各方面条件都上乘的大学总是少数。与40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是一个网络学习资源极其充沛的时代,只要你真的想学习,不要说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不难获取,就是世界一流高校的很多课程也近乎唾手可得。现在的挑战,不再是没有大学可上,而是如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这需要基础教育与高考制度的持续改革。
本期南方周末出版时,2017年的高考也即将落下帷幕。祝愿今天的考生,仍然像40年前的考生一样,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