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
2017-06-08郭亚银路东平
郭亚银+路东平
内容摘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模糊修辞来塑造意境、人物性格,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此类模糊修辞统称为语用模糊。本文结合《围城》英译本中一些典型语用模糊译例分析,尝试对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进行全面的界定,旨在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原著与译著。
关键词:语用模糊 界定 分类 《围城》
一.引言
一直以来,精确语言都倍受人们推崇。很多场合下,人们会认为应该用精确语言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主义论者,他认为:“无论现在或将来的万物都必须要归到特定的类属中区,语言的精准性是优良写作风格的根本。”[1]但伴随着模糊逻辑的出现,人们发现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一种特性不管是在自然语言中还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人们再也不能否认模糊性的功能了,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中缺失了模糊性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同等重要。或许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科技写作中更偏好使用精确表达,而人文学科写作中則青睐模糊表达。”[2]232
吴建新[3]认为使用模糊语言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或削弱对他人的批评,即遵循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格莱斯合作原则。而何自然[4]则认为语用模糊是为了使话语更合适、更得体。在查耐尔[5]的著作《模糊语言》中详细地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故意隐藏一部分信息、出于劝导目的、词义空白的填补、缺少具体的信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出权力关系或出于礼貌等十种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王宏[6]在文中概括了三种语用模糊的功能,即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体现出说话者的幽默和机智。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语用模糊在对话中是为了让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获益最大,而受损最小。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管是由于信息源不够准确还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利用语用模糊可以让对方自己揣摩信息的质和量的可靠性,避免自己断言,以减轻自己为此将负的责任,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话语中使用语用模糊是为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面或负面面子。而在文学作品中,是为了让文学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展现作者的文学风采、幽默和艺术境界,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例如在下面一段描写中国古典美人的文字中:
例1: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选自《登徒子好色赋》
在此例中,作者并未提及美人的具体身高、体型和姿态等,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模糊词语,如长, 短,白,赤等就可以让读者在脑海中勾画出符合自我审美标准的美人。这种捉摸不定、忽远忽近的美感萦绕在脑海里,比起精确描述了起到的描述效果好多了。这就是作者用一种语用手段增加了写作的修辞力度。因此,语用模糊也是作者展示文采和幽默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类型
模糊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重要特征,文学艺术的扣人心弦的力量往往寓于模糊之中,包括文化的模糊和意境的模糊等[2]230。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并不仅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一个对话信息传递过程,而是涉及到了三个非面对面的交流。译者和原作者的交流只能通过原文,原作者一般是缺席。读者和原作者的交流跨越了更大的时空。读者和译者的交流也同样如此。所以,不能像简单的对话一样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
目前语用模糊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何自然的分类涵盖范围较广,适用于文学作品,因此通过对各家对“语用模糊”这一概念的对比分析,结合文学作品语料,本文作者将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分为两大类,一类来源于原作者塑造模糊意境和模糊美感;另一类则来自于作品中人物对话所产生的模糊言外之意。后者就像真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考虑到文学作品的特点,作者将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分为:模糊意境、模糊修辞和模糊言语。
1.文学作品中模糊意境的描写
一般来讲,塑造意境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目标之一。模糊意境是指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使用模糊语言或清晰语言塑造一种模糊的意境,在读者脑海里唤起一种摸不着、看不见、却又能感觉到的模糊意境。进行模糊意境的描写,作者或译者可以使用一些模糊的自然语言,即自然语言中界限不明确的表达,也可以使用清晰语言来塑造一种模糊的意境。原作者和译者都会使用一些模糊表达来传达艺术美感。比如中文的一些四字格成语通常会包含具体的数词,但这些数字或整个成语却传达了一种模糊含义,例如:
例2:
三心二意——to have three hearts and two minds literally
五花大绑——to bind somebody with five ropes literally
七嘴八舌——to speak 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 literally
白发三千丈——to have the white hair of thirty thousand feet long
三叩九拜——to kneel three times and kowtow nine times
这些表达由于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数字不再强调一种数量,而是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义。如其中的“三叩九拜”源于一种拜神的仪式,形容一个人淘净灵魂追求真谛。后来这一成语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虔诚,而不一定是真正的“叩拜九次”——“kneel three times and kowtow nine times”[7]309。特别是在跪拜长者或拜神的时候,一般是不超过三次的。因此,在翻译这类的表达时,就要充分考虑源于和目的语文化。
除此之外,模糊意境的塑造还可以通过一些清晰语言来实现。例如:
例3:
這两天来,人都气笨了,后脑里像棉花裹的鼓槌在打布蒙着的鼓,模糊地沉重,一下一下的跳痛,想不出圆满的遮羞方式,好教家里人不猜疑自己为什么突然回家过不舒服的日子。[7]227
It seemed as if a drumstick wrapped with cotton had been beating on a drum in the back of his brain. There was a heavily muffled, throbbing pain. He could think of no wholly satisfactory way of covering his shame that would not come home and live in discomfort.
在此例中,作者为了突出方鸿渐的窘迫境地,使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鼓槌”、“棉花”和“鼓”。但这些意象结合到一起“像棉花裹的鼓槌在打布蒙着的鼓”就产生了一种摸不着、看不见、只能靠自我感受的力量,还有“一下一下的跳痛”也是比较形象生动。因此,此例中出了一个模糊词语“模糊地”,其他的清晰语言却描绘出一种模糊的意境。
总之,模糊意境就是作者利用模糊或清晰语言来描述场景、意境和塑造人物等.
2.通过修辞产生的语用模糊效果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的定义,“修”为装饰,就像把一棵树多余的枝叶剪掉以便更美观。“辞”最先意为辩论或辩论中的语言,后来引申为言语。“修辞”一词首先出现在《易经》中,曰“修辞立其诚”。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修辞手法、修辞活动和修辞研究。“模糊是修辞常用的手段,比如婉词、比喻、借代、禁忌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的界限”[8]366。模糊修辞不是探讨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而是探讨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模糊手段的表现形式。即怎样利用修辞手段传达模糊意义。本文中所言的修辞主要是指修辞手段,比如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活动是指调整或积极组织行文或言辞的结构或语言;而修辞研究则指对修辞学相关的研究。传统上来讲,修辞被认为是一种华丽言辞的代表。基于此观点,修辞研究也经常关注具体的修辞方式。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修辞当成一种语用交际的手段。根据李军[9]的相关研究,修辞有三种基本的功效:第一,表达功能,即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来传达说话者或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第二,交际功能,即确保听话者或读者能收到预期交际效果的一种策略;第三,社会功能,即使用修辞必须要遵守社会交际原则和达到一种社会效果。
模糊修辞研究的对象不是语言的自然模糊性,而是使用修辞手段来传达一种模糊意义。“这是一门研究在交际过程中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自然语言的表现力的科学”[10]。伍铁平也认为:“模糊性经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段,就像比喻、委婉语借喻和夸张一类的修辞手段,它们使事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了”[8]363。另外,黎千驹也在文中提到:“模糊语言有一定的修辞功能,比如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和提高语言表达力的功能”[11]。
由于修辞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及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中的修辞手法也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也会有不同的修辞表达形式。因此,修辞的理解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因素。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位正在给孩子喂奶的母亲可能会说:“真是头小猪!”此时,她并没有任何责备孩子的意思,而是显示出了她对孩子的爱。但如果在另一种情形下,当一个女孩的男朋友买错了冰欺凌,女孩生气地说:“你怎么那么猪啊?”此时也不是询问“怎样成为了一头猪?”而是责怪男友的粗心大意。因此,只有根据合适的场合下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围城》中也存在大量的修辞性表达,例如:
例4:
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不,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7]27
His return home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hadnt raised a single fleck of froth on the sea of his fellow countrymen.Now, thanks to all the blather spewing out of Chief-secretary Wangs pen, he had been blown up into a big soap bubble, bright and colorful while it lasted but gone at a single jab.
在这个例子中,从字面上来讲,“万里”、“五光十色”都是模糊词语。“万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即改变的事物的真值,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有一万里的距离。也有可能是几万里,比如“万里长城”也不是确切的有一万里长。另外,“人海”也是一种比喻,即把许多人比喻成了一片海。怎样把这种修辞表达和修辞意义传递到译文中是翻译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译者可以将这种修辞形式和意象稍作调整,然后尽量模仿原则的这种模糊含义,创造出相似的模糊美感。
3.言语语用模糊
在语言交际中,参与交际的双方也会使用一些语用模糊手段,把话说的委婉些。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话语带有一定商量的余地,以便为自己保留一种进退自如的地位,不至于食言或直接触犯别人。双重语用模糊一般来自于语言交际中。人们在交际中不一定会提供适当的信息量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使用一些有言外之意的话语,让听话人自己来辨别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这或许是出于某些如社会地位差距、亲疏程度等原因。总之语用模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但这也和个人的性格和说话方式有关。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总是精心安排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根据所产生的言外之意的数量可以分成几个类型。
(1)双重语用模糊
双重语用模糊是指说话者针对两个人说同一句话,表达两种不同的言外之意。两位听话人有着自己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因此对于同一句话语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的理解只能依靠自己所知悉的语境。比如在下例中:
例5:
方先生,昨天去得迟,今天来得早。想是上银行办公养成的好习惯,勤勉可嘉,佩服佩服![7]121
Mr. Fang, you left late yesterday and came early today. This must be a good habit you developed in the banking business. Your diligence is commendable. Congratulations!
在中文中,“佩服”一般是用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或赞扬别人的才华。但例子中的这句话是赵辛楣对方鸿渐说的。从前文中可以得知赵辛楣从第一次见到方就把他假象成自己的情敌。所以这句话产生了两种意思,从表面上看来在别的听话者眼里,是对对方的称赞,而方鸿渐能够听出其中的隐含意义是当面嘲讽。下文中方对此回应“过奖,过奖”。也是在表面上接受了赵的“佩服佩服”。所以至少在赵辛楣眼里,此句话传达了双重含义。在翻译时,译者采取了直译的方式,让熟知前文语境的读者自己品味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2)多重语用模糊
即说话人在同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言外之意。此时不是所有的听话者都能做出恰当合理的解释,只有与说话者有共享语境的听话者才可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思,而其他的听话者只能根据自己所知悉的背景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例如:
例6:
有人提议请他们报告恋爱经过,他们当然不肯。李梅亭借酒蒙脸说:“我来替他们报告。”鸿渐警戒地望着他说:“李先生,‘倷是好人!”梅亭愣了愣,顿时记起那苏州寡妇,呵呵笑道:“诸位瞧他发急得叫我‘好人,我就做好人,不替你报告——子潇,该轮到你吃喜酒了。”[7]538
There was the inevitable proposal that they describe the story of their love affair, which of course they refused. Under cover of the wine, Li Mei-ting said, “Ill tell it for them.” Hung –chien shot him a warning glance and sai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Mr. Li, you are such a nice man.” Li stopped short, suddenly remembering the Soochow widow. He laughed loudly and said, “you see, everyone, hes so nervous he calls me a ‘nice man. Well then, I will be a nice man and wont tell it for him.”
在此例中,鴻渐说的“倷是好人”在不知情的旁人听来,的确是求李梅亭不要爆料他和孙小姐的“恋爱经过”。其实暗含其他意思,这里只有方和李两个人心知肚明。后文中也提到苏州寡妇,方暗示如果李把他的秘密都出去,自己就把李和苏州寡妇的事也说出了。李听明白了暗含的潜台词。如果不结合语境,这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共享语境的人才能了解会话的含义。
(3)暗示型语用模糊
即不直接对听话人说明,而是采用暗示或含糊其辞的方式传达言外之意。此时对于话语的理解要依赖于前后给出的提示。例如:
例7: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7]90
As though waking from a dream, Mrs. Chang said, “why, how stupid of us, we havent settled with Mr. Fang yet. Mr. Chen, Mr. Ting, let me pay him and we can settle it among ourselves later on.
这句话就张太太相对在场的“有例为证”、“海军大将”和方鸿渐传达不同的含义。并不是真正责怪谁“糊涂”。说和方鸿渐清账,蕴含着以后张方两家的联姻没戏了,而替陈、丁二人付账,称“咱们”,在陈丁二人看来是一种拉近关系的表现,预示他们是一个团体,而把方排除在外,也表现了张的慷慨大方。可在方鸿渐听来,打牌输了付账是应该的,陈丁二人是客,张太太代付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从上下文看,方也没有与张家联姻的打算,所以也没有往深处想,没有听出张太太的言外之意。但这句话说者和听者各有各的小算盘,是传达了多种语用模糊含义。
(4)转移型语用模糊
即说话人没有直接对听话人言谈,而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来间接传达意图,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例6:那人说自己不清楚,想来是多少钱一天。张太太说:“那么府上的厨子一定又老实又能干!像我们人数不到府上的一半,每天厨房的开销也要那么个数目呢!”[7]84
He replied that he was not quite sure, but thought it was so much money per day. Mrs. Chang exclaimed, “Then your cook must be both honest and resourceful. Our family isnt half as large as yours, yet our cook spends the same amount every day!”
这是典型的转移型语用模糊,张太太的话,表面上是夸奖富商家的厨子,以至于“那人听得得意”,其实是借厨子的“勤俭”讽刺“这种人家排场太小,只吃那么多钱一天的菜”。这种大挪移的表达方式,既是为了照顾听话人的面子,也保全了对话双方的交际,避免正面冲突。但由于双方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富商儿子想摆阔,以博得张家的青睐,成全婚姻;而在张家人眼里,这种不是“阔气”而是“小气”。翻译时译者把“想是多少钱一天”,这里的多少在说话者看来可能是强调“多”,在听话者听来却是“少”,译者译成了“so much money”,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也达到了等效翻译的目的。
三.结语
文学作品在创作和翻译的过程中都好比海明威所谓的“冰山”,原作者对于语言的把握是十分精确的。无论对人物塑造、意境描写,作者都能做到恰如其分地传达那七分美感,这还要归结于语用模糊的强大功效。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作中这些语用模糊的正确理解关系到翻译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所以,本文结合目前为止各家学者对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进行了更全面的梳理,给出了更加细致的分类,以期为读者在阅读原作及译著时提供一定的向导。
参考文献
[1]Kosko,B.模糊思考(林基興编译) [M].台北: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4:69.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建新.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1989,(4):5-9.
[4]何自然.浅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1990,(3):28-41.
[5]Channell,J.模糊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1.
[6]王宏.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2):9-12.
[7]钱钟書(凯莉,茅国权译).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63-366.
[9]李军.语用修辞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41.
[10]曹丽美.模糊修辞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1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45.
(作者介绍:郭亚银,甘肃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ESP教学;路东平,兰州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