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2017-06-08曹秀华
曹秀华
摘 要: 分析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农家书屋”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家书屋 持续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50-01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农家书屋”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遵循“农家书屋”发展规律,探索“农家书屋”长远发展模式,实现“农家书屋”发展的规范化,满足广大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各种条件优化“农家书屋”发展环境,并形成能够与未来社会目标相适应、相互互动的良性机制。“农家书屋”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形式。尽管他的规模很小,功能还不够完善,但它同样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服务功能。所以说“农家书屋”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和发展。建设“农家书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农家书屋”能保持长久有效的发展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筹规划,资金到位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家书屋”属公益性文化设施,其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以政府资助建设为主,鼓励社会捐资,农民自我管理的模式。要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但是农村地域辽阔,各地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政府投入采用比较灵活的全局统筹机制,部分资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社会捐助和农民自筹资金。书屋建成后,图书修补或购置新书、书屋设备以及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仍需投入,目前“农家书屋”建设正处在建设热潮,但建设后期它们能否长效发展取决于后期资金的持续投入。后期资金从何处来,目前尚不清晰,这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长远发展。
二、制度的建立,管理的规范化
“农家书屋”要实现长效发展,必须具有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农家书屋”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加强“农家书屋”各项制度的完善。目前“农家书屋”采用的是以农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管理过程,有效预防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現的问题。“农家书屋”建设和正常运转需要完善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针对书屋特点,建立图书借阅、书屋管理及图书损坏赔偿等相关制度;对书刊报纸和影像制品的分类编号帖签、上架等程序制定了统一的标准;通过建立登记薄,规范了书屋物质的登记和管理。其次确保书屋的开放时间。对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的书屋,规定每周至少准时开放5天,以方便读者前来阅读和借阅。引进和培训书屋管理人员。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农家书屋”这一“惠民政策”的执行者,要求书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后,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水平。目前的管理员多数都是兼职的,没有任何报酬的,这样就直接影响到管理员的积极性。管理员如果不懂图书管理业务,一旦藏书达到一定的规模,图书排架不规则,造成不便查找,这些都影响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
三、整合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将文化部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各种惠民工程资源与“农家书屋”工程进行整合,及时引导和加强各书屋间的合作,农家书屋是以村为单位,村与村之间相距不远,这是书屋间建立横向联合的有利条件,同时,不同的书屋在收藏内容及管理模式上不完全相同,通过书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可以实现书屋的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借鉴,使每个书屋的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投入建设、减少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达到统一管理、丰富“农家书屋”的内涵,达到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丰富书屋的文献种量和数量。国家已将县图书馆作为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县图书馆可以把“农家书屋”纳入基层服务点建设中并申请专项经费,可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受的庞大资源,可依据农牧民需要,选送有关科技、健康、影视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改善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匮乏和文化落后的局面。让农牧民广泛接受最新信息,开拓视野,引导农牧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从而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文献资源的采集和更新
“农家书屋”建设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优势产业,制定出采集计划,突出文献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托克逊县的乡镇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如红枣,葡萄,孜然,花生,白高粱等。这些乡镇的文献资源的采集应优先考虑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重点满足农牧民创业致富的需求。采集的文献资源,易于农民朋友接受。“农家书屋”还需要考虑书籍更新的问题,以免图书多年不变,内容陈旧,农民逐渐失去看书的兴趣。
五、提升服务,吸引读者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教育阵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普及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农民读者。举办民俗民风、健康生活等讲座,根据时节开办各种展览,提高农民群众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度。一是在“农家书屋”创办的初始阶段,可以选取几位在村民中较有影响力,较有科技致富意识的村民朋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为“读书示范户”引导他们去阅读并从中获取知识,再引导他们去传播,以点带面营造全村读书氛围。二是定期配送农科技术、生活常识、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等书籍到书屋使大家通过读书学习,既能提高文化水平和致富本领,又能自行解决日常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专门为“农家书屋”购买儿童读物、益智玩具,开展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把“农家书屋”打造为留守儿童成长辅导站。三是开展一些趣味性读书活动,如读书心得,精彩演讲,即兴小品,对答楹联,比诗赛歌等;以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以上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了书屋的服务功能,提升了书屋的服务质量,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六、加强督察工作
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督察工作,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各书屋之间的工作交流,及时开展督查和评比活动,对书屋的软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服务范围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核,对管理显著的乡镇、村委会、书屋管理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物质奖励,从而使“农家书屋”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和使用,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它要发展,必须保持长久的吸引力,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宝丽,刘颖.对贫困地区乡镇图书馆的调查与思考.图书馆学刊,2010(2).
[2]刘燕.社区图书馆网络的健全以及特色服务,图书馆学刊,2009(4)
[3]赵桂红.“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图书馆论坛2010
[4]杨杰,李青山.图书馆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图书馆学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