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7-06-08谢汝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

谢汝安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本文通过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提出,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定位、实施的策略及探究方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 认识的定位 实施的策略 探究的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课程的探究吗?有老师上《趵突泉》,就让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实验,了解泉眼喷水的原理,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吗?

2.一位教師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题中的话分别是谁说的。找出后再让学生分别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后会怎样想。接着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是“慈祥的爱”好,还是“严厉的爱”好为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到辩论结束,双方学生仍然是各有各的主张。这样的辩论放在阅读课上到底有什么作用,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多大的帮助?学生始终游离于课文之外,不读不思,光凭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他们能得到阅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吗?这就是我们讲的探究性学习吗?

二.认识的定位

探究性学习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因此不应该将知识目标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应重点强调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必须具备如何审视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2.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生活化的问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体验语文活动过程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语文活动过程是一个从积累到感悟再到创新的过程。只有具备较为敏锐的语感,才能真正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4.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探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研究成果(阶段成果)的最终形式以论文形式出现,因而有利于培养其写作能力。

三.实施的策略

1.深化内容,延伸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选题:一是从学科课程中直接选取或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深化、延伸。一本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它所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案例。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与学科课程打交道,从学科课程中提取一些问题,我认为是比较务实,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内容,拓展空间,延伸训练。比如:我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文时,采取个体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悟理作重难点处理。抓住“大显神威”一词,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完成作业: 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在此基础上组织组内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的?他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出有关语句完成填空:比赛时( )→盾( )→盾( )→开个( )→伸出( )→装上( )→安上( )→( )。然后组织班内交流,并要求学生结合填空运用已学关联词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最后引导学生将课内内容延伸到课外拓展:你从他的发明中有什么感受?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这样的教学就较好地把听说读写想融为一体,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参与,及时反馈,切实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2.突出主体,开放课堂,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是形成和提高的,学生在自学中能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发现学法。我以为自学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三者不可分割,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有10——15分钟的自学时间。自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回报“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第一个汇报中,学生知道了字词,并主动组词、造句,知道了哪些句子或哪一段写得好,并说给其他学生听或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还汇报了知道怎样划段,知道段中的关键句子或字词,体悟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等等。一个学生汇报后,其他学生自动站起来,用不着老师点名。他们或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或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或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位老师给学生学习和表达的自由空间,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比如,在上《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邱少云埋伏的地方距敌人很近,人被烧焦后有臭味,敌人为什么没闻到?”另一名学生马上予以回答,说那是因为刚好风往下吹。这个问题恐怕连作者都没想到!确实如此,只要你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学生时间,且引导得法,即使是小学生,他们也能学,而且能学好。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个美丽的村庄》时,事先对每一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所有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搜集有关本课的补充材料,如上网下载,去图书馆新华书店摘录,向有关人士请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等途径广罗集中,整理成小论文(要求含有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负责查找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有的负责查找我国及世界的森林破坏状况;有的负责查找全国及全球的绿化情况。上课时各小组负责人争相汇报,讨论激烈。望着一幅幅从网上下载的人类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的经典漫画,学生甚至连老师都深深地被震憾了,由此产生的情感成为感情朗读的内因,可谓议论纷纷,书声琅琅。而教师不过相机而导,寻机而问。这堂“探究研讨式”语文课很好地表达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指导其自行探究的教学理念,让人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

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把创造作为教育的必然归宿,必需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嘴、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书本上没有而又比书本知识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我们坚信探究活动课为儿童提供的广阔的创造天地,一定能多结出教育的理想之果。

3.探寻规律,变换角度,养成探究习惯

探究活动看起来有些纷杂,但是也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1)利用事物联想进行探究。 事物间的某些相似点、规律是触类旁通的。如:根据动物的自我保护本领,我们人类有哪些启发?有的说根据动物的变色的自我保护方法,我们解放军穿上了迷彩服,有的说根据用硬壳自我保护的方法,古代的士兵穿上了盔甲战袍,现代的士兵戴上了头盔,穿上了防弹衣。像这样由此及彼的联想,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正是这些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从事物的多角度进行探究。我们经常做的游戏是互相说出相反的事物,你说白,我说黑;你说热,我说冷;你说默默无闻,我说举世闻名;说得越多越妙,说得越快越好,这样有兴趣的活动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展开。学生饶有兴趣,积极参与。还有如组织学生以辨论形式开展讨论:针对校园内部分学生上网的情况,组织讨论:上网为了什么?上网的时间控制?浏览的内容限制?一个人上网还是家长在场上网?经过一番番的讨论汇报,不少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3)对事物合理想象进行探究。比如:有人从十五层的楼上跳下去,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a说他是戴着降落伞跳下的;b说下面放着很厚的大垫子;c说他是从楼上一步一步跳下去的;d说他是往楼里的房间内跳的。从上面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c与d的解答比较新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观念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又如:七巧板的图形组合,它们原来都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通过孩子们的合理想象,拼凑与组合,能拼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图案,在这里“Δ”也许是眼睛、也许是树叶、也许是乌云、也许是小鸟等,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首创性的发展大有裨益的,学生逐渐养成了科学有效的探究习惯。

4.民主平等,营造氛围,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不同寻常的提问都要表示尊重。例如:“黑板上水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一次在洗涮黑板后,一个学生提出的。教师没有回答,而是把这个问题引到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讨论解答。孩子们有的说水到黑扳里面去了,有的说跑到空气中去了。于是引发了云、雾、雨、雪的探讨,利用这个问题老师带着学生作了一次发现的旅行。同时,也给提问的学生一个极大的鼓舞,他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这样谁还不愿意提问,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呢?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里,孩子们可以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又如在教学李广田的《花潮》一文中,一学生问:“‘星期天我去看花。一句中应用逗号,因为后一句‘进了公园门……没有指出谁。”我前后对比反复研究,认为学生的意见的正确的,文章中确实有恙。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表述异见,教师不将其视作“异端”,这难道不是在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氛围中所学成的吗?因此我们要鼓励想法,想法越多越好,越奇特越好,一些奇异的想法似乎漫无边际不符实际,但我们认为重要的是它能突破习以为常的习惯思维,触发新颖有用的思考。

当然,课堂上也不是无组织的状态,完全放任的环境,教师在这里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教师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大语文教育观。正如奥斯本强调的那样:有效的自由联想,接受稀奇的和标新立异的观念,可以促进发散性的形成。

四.探究的方式

1.质疑探究

曾经听过王菘舟老师上《草船借箭》,一上来老师就说:“这些天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在困惑老师,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然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然后老师呈现专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想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学生回答:反复读书,认真思考。老师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在这部分中,老师重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如引导学生选择解决专题的方法,对小组合作研究的分工建议,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等等,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也是引导学生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或以引导,或以点拨,或以矫正,或以碰撞,或以激励,或以启迪,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探究不断深入,信心不断增强。最后老师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

2.重点探究

一般来说,教学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重点问题,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重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比如学习《孔子拜师》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提出本课学习最重要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观点十分一致,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于是整堂课就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由于这个重点问题确实对全文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又给学生的讨论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

3.角色探究

课本中的有些课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就某一重要问题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訴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孩子们立即就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我解答,大家纷纷告诉我,因为我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给我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有理有据,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有个聪明的“小海洋动物学家”还给我出主意,“你可以去参加海洋哺乳动物运动会,海狮、海象、海豹一定会热烈欢迎你的!”

4.相融探究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还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由于小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在诸多方面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就要将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例如学完《秋天的雨》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了本文,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秋天奇异秀丽的美所感染,你能否把你所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有的去上网搜集资料,查找图片,寻找有关作品等素材;有的同学在一起编舞蹈,绘图画;还有的找到了优美的乐曲再配上自己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注重了语言的探究,而且还注重对其它学科的探究。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找到了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秋天的诗、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使感受更加真实、具体。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像,编出了舞蹈、绘出了图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到的美。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都进行了探究,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艺术素养。

5.实践探究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詹天佑》一课,教到“设计‘人字形线路”这部分时,学生由于缺少体验,一时弄不明白火车“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句话的意思。这时老师设计如下几个实践操作:(1)每位學生利用手上的笔进行试验,把笔当作带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顺着“人”字形线路行驶,老师有意识地到几个小组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初步明白“过岔道口”究竟过到什么位置才能折向西北前进。(2)由学生拿着笔到黑板上继续走“人”字形线路,老师适时提醒、点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句话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身的成功体验,情绪极其高涨,个个沉浸在喜悦之中。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与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使个性充分发展的方式,“看花容易绣花难”,一切还得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我个人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我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力争在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二00一年专辑(一)“研究性学习”案例选,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的提出
酒店专业实习生的角色冲突研究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职高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