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庄与清雅

2017-06-08苏金成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晓燕书家书法作品

苏金成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当下书坛创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学院的教育使得书法成了一门专业,而新媒体的交流便捷让书法学习方式与展示方式更为多样化。这些都让今天的书坛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风格面貌上都较之以前更为丰富多样。书法专业化带来了书法职业化,使得书法学习与创作成为很多人的终身职业与事业,这种情况对于书法的发展与繁荣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无论大家怎样看待当下书法的现状,讨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都不可否认书法创作本身是发展迅速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这其中离不开很多有责任的书家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辛苦的付出,包括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供职于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汤晓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汤晓燕是部队文艺创作室专职的创作员,虽然是年轻的80后书家,但是她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作品曾在全军和全国的很多书法展赛中入选或获奖,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书法大展中就入展与获奖达二十余次。她还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总政治部主办的很多大展中获奖,如在全军第五届书法展中获一等奖,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获优秀奖。这些成果与晓燕聪慧的天资分不开,更得益于她后天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追求。也是因为这些成果的取得,年轻的她被选拔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精英班,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作为80后书家中的佼佼者,晓燕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而在取得这么多成果之后,她还是保持着严谨、谦虚的学习态度。在精英班上课的过程中,晓燕每次在课堂的作业点评中,都很虚心向导师和其他同学请教。正是这种谦虚而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她不断进步,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

和其他成功的书家一样,晓燕走了一条很寂寞的学书历程。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基础起步,一点点积累,数十年如一日,一个个台阶走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书法技法进行了很好的锤炼,同时也提高了对书法艺术审美的理解与认识。今天,因为书法教育模式的改变,人们学习书法的空间更为自由。很多大学书法专业的设立,加上画院敞开门对社会进行各种书画专业的招生培训,对于热爱书法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学习门路。身处于军营的军人更是得益于部队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与鼓励,在开放的学习条件与氛围下,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从小热爱书法并有着良好基础的晓燕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环境滋养,以至于她后来进入部队之后,更是如鱼得水,进步飞快,很多学习的机会让她的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作品看到她在学习过程中打下的坚实基础,不只是技法上的完备,还有文化学养上的积累。

作为晓燕的朋友,大家都熟悉她那恬静优雅的外在形象中包含着一个温婉细腻并带有一份坚毅的内在性格。也就是说,温婉细腻与果敢坚毅是她的气质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分,而这些对于一个成功的书家来说,是完全能够将内心情感气质表现在她创作的作品中。作为女性书家,晓燕毫无疑问在书风上是区别于其他男性书家的。她作品中那种用笔的提按转折、八面出锋,其婉转自如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才情,是只有身为一个有着细腻情感的女性书家才能表现出来。

当今书坛,女性书家可谓较之以前数量增多。女性书家在书法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男性书家。她们似乎在创作上更有风采,给书坛增添了另一类闪亮的光彩。从近现代书法发展乃至当代书坛现状来看,很多女性书家创作的作品,从面貌上观之,常常和男性书家难以区分。也就是说,如果在对作者不了解的情况下,仅仅观看作品,很难从风格上一下子区分作者的性别。例如很多男性书家创作的小楷与扇面等小幅作品,看起来反而有一份女性娟秀的气质在其中。暂且不论这一现象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在欣赏晓燕的作品时就不会存在这种误读,她严谨的用笔、清雅的书风让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她那女性独有的细腻、温婉的情感,细细读来还能品出其中那份与世无争、平淡天真的心态。这就是一个书家将其内心的情感与修养诉诸于笔端并得以充分表现的结果。这些情感于学养也是形成晓燕现在书风的基础,观赏她的书法作品,整体上洋溢着的是一种端庄与清雅之气,笔笔见锋,字字珠玑,但仔细观察,其作品的每一个用笔及结字绝不呆板,都是跳荡的富有变化和节奏感的。包括一些小楷作品在内,不只是能让我们看到她的用笔、结字来自于魏晋南北朝楷书风貌,而且还有一些行书用笔的流畅意味在其中大量存在。所以,虽然整幅作品安静而富有清朗之气,但其中用笔跌宕起伏,充溢着强烈的节奏感,有很多流畅而富于跳荡的行书用笔。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这正是说明了书法的笔力之重要,笔力来自于书家长时间对其线条质量的锤炼。线条的轻、重、缓、急、转、折、提、按等处处都表现着旋律和节奏。而这种用笔赋予的韵律感,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力量,带动观者心理跟随着这种动势一起跌宕起伏,达到与书家情感的相互吻合。这就是中国书法线条精神的魅力所在!

书法作品的风格应该是书家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而不应该是简单的技法表现。当代书家大多是把自己的技法表现和形式构成理解成是自己的风格,这种理解是不完整的。要从思想和精神的高度来理解风格,才是真正的风格。晓燕在书法的创作中虽然用笔与节奏富于变化,但她最终所最求的是一种安静的美,这种安静能够使观者在喧嚣的尘世让浮躁的心情安定下来,进入一种内心清净、圆融无碍的状态。通过她在作品上所呈现出来的清雅、娴静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其艺术风格之美。作为书法创作者,晓燕在创作中通过用笔、结字、章法等形式上的巧妙布局,在作品中表现了独有的神采、气韵与意境,让观者能够从中感悟到书法的神韵美、自然美。孙过庭《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段解析书法的文字,不只是从外观上对书法的本质做了形象的描述,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他是从大宇宙观的层次对书法的生命精神进行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解析。生命精神是书法创作的高层次,也是书家终身追求的目标。

一个优秀的书家首先应该主观上具有创新意识,要在主观思想上有突破传统的精神。书法作品风格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既是书家对审美客体的独特而鲜明的表现的结果,也是书法欣赏者对书法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体会、品味的结果,因而它在某种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了书法创作与欣赏的本质特征之一: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无限丰富性与多样性。晓燕的书法作品中端庄而清雅的书风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她对作品风格的追求来自她对自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然后形成的她在艺术上的创作个性。作为书法创作的主体,她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她的作品之中。其次,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她在成长历程中的感受,正是她所处的环境给予了她创作的心理感受与精神升华,并把内心感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因此,她从体验到构思,直到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了她现在的独特风格。

当然,风格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也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晓燕还很没有形成了长期恒定的书风,她还在变化中,只有不断地变化才预示着她在不断地进步。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书法家汤晓燕

汤晓燕,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江苏省青联委员、南京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成员。现供职于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2008年3月被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单位收藏,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香港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作品获远太杯全军书画大赛一等獎、全军第五届书法展一等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妇女书法展最高奖、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优秀奖等。

猜你喜欢

晓燕书家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奇怪的保洁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妻子的“空巢中年危机”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不带手机的司机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