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振华:“如果创作者没有情怀,那什么都是徒劳”
2017-06-08
《综艺报》:当初为什么决定以屈原为原型创作这部剧?
梁振华:首先,楚辞在中国文学当中的独特意义毋庸置疑。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竟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因为读《楚辞》所以想了解屈原,这是一个中文系学生的情结。其次,我是一个湖南人。屈原就是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图腾和坐标,所以我慢慢对屈原这个‘源头有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向往。第三,我想做一个有历史感,真正能够承载我的一些情怀和表达的具体的故事。
《综艺报》:古装、现实两种题材,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具挑战性?
梁振华:从制作层面讲,古装题材难度更大,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我认为,古装剧创作是在“塑造”人性。情节编织上,其与现实题材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现实题材的当代感很容易写出来,因为这是我们生活的年代;而古装剧的历史感则需要长时间的钻研、琢磨。你要回到当初的历史情境,靠什么?当时的著书典籍,我们要从中寻找历史感,迸发灵感。古装题材制作难度也很大。从整体的服装、造景到演员匹配度,比现代戏的难度成倍增加。相比而言,现代戏只要找准了题材,找到今天生活的质感和戏剧化的空间,创作就一蹴而就。
《综艺报》:《思美人》哪段创作,你觉得最困难和难忘?
梁振華:《思美人》剧本的创作每一处都很困难,都要思量很久。我们大框架推倒重来不下5次。
“论道”是剧里思想文化含量最高的戏。屈原使齐时在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庄子、孟子、孟尝君、屈原汇聚一堂,纵论儒道法和天下大势。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这段印象很深,写得也非常过瘾。
如何将历史与现实对照关联起来,这也让我很难忘。任何历史都可以阐释出当代性。屈原与楚国的关系和历史,不只放在中国当下,放在任何国家都有启迪意义。《思美人》谈到了君主与臣子、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这都很有现实教育意义。比如,时下大火的《人民的名义》里的反腐,《思美人》也有,而且篇幅很重。屈原的改革必触及“腐败”,他的反腐从最底层一直反到了王权贵族,其力度不逊色侯亮平。屈原有一句著名的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在与权力做斗争。
《综艺报》:如果让你列举几个古装剧创作关键词,你认为是哪些?为什么?
梁振华:第一,历史感。创作需要从历史中来,生发出符合当时环境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达到整体氛围统一,但是又不等同于历史。真的历史是看不见的,是可以被创作和联想的。有些创作超过了历史,有些是“创造性”的历史。
第二,态度,我们创作的历史要有态度。比如屈原,我们的创作是反思、批判或者超越性地看待。
第三,超越性。一个好的创作者,要看你能不能从历史中提炼出超越历史的一些元素。比如《思美人》,屈原与张仪有一场诀别对话。我对张仪做出了更为“豁达”的解读。张仪对屈原说:“你留千古美名,被万世景仰,而我却被后人唾骂。但我的理想真就错了吗?世人谁了解我张仪的抱负?当秦国荡平六国,天下归一后,过了百年、千年之后,一定有人理解我。”事实也是如此,在当今我们理解张仪,楚国的颓败虽然与他直接相关,但是他的道法理想也不是一无是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怀。如果创作者没有情怀,那什么都是徒劳。
《综艺报》:你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梁振华:尝试拥抱互联网,目前在拍科幻题材的纯网剧——《天意》。这部剧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与《思美人》异曲同工,都是历史题材。但不同的是,加入了外星人等科幻元素。
《综艺报》:网剧将成为你以后的创作主打方向?
梁振华:两边均衡吧。作为内容生产和创作者,网剧没有办法拒绝。我们只要创作和生产出符合我们心目中表达需求的作品,并且作品符合平台表达的特点,不论电视台还是互联网,我都不抗拒。不过我这个年纪的创作者还是跟今天的80后、90后新生代创作者不同,我还是更愿意多创作一些经典,向传统趣味回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