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
2017-06-08路艳
路艳
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美学理念飞入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文本的审美价值,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学研究者们追捧的话题,而文学家们也一直追求透过文本的审美性,与读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大量事实的验证,不难发现,不经过审美所获得的认识或教育,总是肤浅、浮于表层的,只能使学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表面现象,而无法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意蕴,有时甚至会产生某种误解和歪曲。
可以说,作家对文本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究,并突出了作者对读者的阅读期待,期望读者能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用审美的视角观照文本世界。孙绍振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文学现象,说的是古诗当中描写夏天的诗句缺少经典之作,对此孙绍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中的一个观点让人久久沉思,那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发生了错位,错位愈大,审美价值就愈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在阅读教学中,实用价值实际上大于审美价值。就是说,教师的阅读教学最终的指向是考试,所以教师往往是带着功利性去进行阅读教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缺少审美的眼睛和心灵,缺少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把握,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可否认,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此以往,这样培养的学生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心灵,缺少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同时,由于教师过多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试引导,以至于桎梏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挖掘,限制了学生审美的自由性,从而对文本的分析缺少创造性的解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适应考试的背景下,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当中改变实用价值大于审美价值的格局,让审美价值回归语文课堂。这也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这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上好文学鉴赏课很重要,对于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一定会通过艺术形象去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想象,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通过朗读、吟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很关键,朗读、吟诵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放录音,或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本的意蕴,审视文本的美丽,从而引起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感受和评价。例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可将美学的“优美”理念渗透其中,通过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让学生欣赏康桥之美,惊叹徐志摩的情感之美,感受全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通过朗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沐浴,激发学生的爱美情感。
“美本身都是无限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語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懂得文学审美的人。应该走进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和作者进行沟通,与人物进行对话,深刻领悟文本的艺术美和情感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文本细读必然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有了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再空洞,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有了感受美的心灵,学生的生活就不再乏味。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才能真正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审美的心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