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吐纳
2017-06-08赵飞
赵飞
春风十里应是诗的季节。
很多时候,喜欢在深夜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眺望小区前面的白塘生态植物园,因为那里是我和儿子经常一起散步的场所。记得一个傍晚,散步时儿子忽然仰着头对我说:“爸爸,夜晚的白塘好寂静啊,真像一只猫在我的额头踩过。”多好的体验,在这个夜晚,一个孩子就是一个诗人,他在用心灵和诗歌与这个世界对话。可是如今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真实写作之间隔着多少个孩子。
因为眺望,所以我们的视野和心灵可以抵达远方。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中都有一片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这世界只属于他自己,很少为他人所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或者苍白的方法,我们只需营造一个静谧的让心灵驰骋的空间就足够了。高岗之上,季风肆意,心灵悦动,这就是一首灵动隽永的诗!
苏州的春风里已经没有一丝江南的氤氲了,劣质的丝巾叫卖声和炸臭豆腐的气息在小镇古街上滴洒一地。过去的一切熟悉或者陌生的事物都在这个夜晚呼啸而过,一个异乡人像极一株植物被移栽在这里。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柔软的黄昏/随着晚来的春风淡远/院外/那些还来不及卖弄的油菜花/已是泪水涟涟……”本期的“双飞圆桌”想以现代诗歌为话题,期待从这种庄重且优雅的文体中继续探寻写作之道,回到写作的本原上来。
在编读本期“双飞圆桌”杨正奎老师的文章时,读到这样的一段话,随手摘之:“我发现他的新诗在‘绘画美方面主要体现为:诗歌画面讲究层次感,诗歌语言富有色彩感,诗歌细节体现动态感。如果引导学生将这些方面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那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描绘生活的手法会丰富许多,作文也将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感。”
杨老师提到了“色彩”“动态”“移植”几个词,这是他的一种期待,是对诗歌、对写作的期待。如今的学生作文已经“沦陷”了,在无数暮气沉沉的词汇中,在套话宿构中湮灭。最后,杨老师还深情祈望:“善于用文字来绘画,那么文字便会更臻于自然、生活的天成之美。”
赵文静老师在文中也有同样的思考:“……揭示了‘中国文学的美在语音层面的特征,尤其注重汉语语音的节奏和韵律美,汉语特有的形象之美是与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紧密相 关的。”
《瓦尔登湖》中说:“热爱自然的人,都不会是坏人。”同样,用诗歌说话的人一定会是一位善良的人。
在这个春天,我们怀揣田野与星空,希望我们的每一次写作教学都是刮过原野上的煦风,教师、学生在写作面前的姿势应该是匍匐于大地。凡是匍匐的,在形体上或许是微小或者柔软的。这样的概念界定可能不精准,但一定是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无碍于他人怎么看,只是感觉而已。写作不是由空洞的口号或者那些看上去很宏伟的词语堆砌,出现在我们文章中的词语一定是我们熟悉的,有着生命的温度,有着温婉的笑颜,是人生道路上随时可以遇到的朋友。
人的呼吸是浮泛于生活表面上的词语,它们经常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情感轨迹,写作就是把这些碎片的、浮泛的词语郁于内心,用自己的情感、心绪汇聚成一股詩意的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