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画“若为工”,文章可天成

2017-06-08杨正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层次感蚕豆色彩

杨正奎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就是新诗著名的“三美理论”。

学习了“三美理论”的相关知识并研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我觉得当下作文教学也可以从他提出的“三美理论”中汲取营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说“音乐的美(音节)”侧重的是听觉方面,那么“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则偏重于视觉方面。我想重点说说“绘画的美”对作文教学的启发。

我们知道,“诗画同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歌中,诗与画常常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很多诗,都是“诗中有画”的,如我们熟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诗中有画”的经典之句。你看,茫茫大漠一望无际,一道孤烟直上云霄,黄河曲曲折折伸向天边,一轮红日缓缓下落……这两句诗无论是景象的层次感,还是色彩的丰富度,都显得画面感十足。尤为可贵的是,在色彩组合之间,诗句所呈现出的苍凉意境、雄浑气势、壮阔境界令人惊叹。难怪作家毕飞宇说:“因为这10个字,我信了,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过盛唐。这10个字就是盛唐的证明书和说明书。”他对这两句诗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闻一多先生的“绘画的美”理论正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诗画同源”特色的传承。研究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我发现他的新诗在“绘画美”方面主要体现为:诗歌画面讲究层次感,诗歌语言富有色彩感,诗歌细节体现动态感。如果引导学生将这些方面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那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描绘生活的手法会丰富许多,作文也将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感。

一、选取不同的视角,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我们知道,绘画须注重画面的整体层次感。景物的远近高低、明暗变化、虚实浓淡等均能决定画面的层次感。和绘画一样,写文章选取不同的视角,借鉴绘画的一些方法,也能用文字表现画面的层次感,来实现文章“绘画的美”。

下面以闻一多先生的《春光》为例,来谈谈如何选取不同视角来表现文章画面的层次美。

静得像入定了的一般,那天竹,

那天竹上密叶遮不住的珊瑚;

那碧桃;在朝暾里运气的麻雀。

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

蓦地一道阳光晃过我的眼前,

我眼睛里飞出了万支的金箭,

我耳边又谣传着翅膀的摩声,

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

忽地深巷里迸出了一声清籁:

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

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画面层次变化之美。

这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让人心旷神怡的春光图和深巷中的盲人乞讨图。两幅画面的对比做到了以乐景衬哀情,将诗人对盲人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助景物的高低、动静、明暗等不同视角描绘画面层次丰富之美。

第一幅图首先描绘声音,最初是“静得像入定了的一般”,接着仿佛听见了鸟儿轻微的呼吸声,麻雀“在朝暾里运气”,最后传来“翅膀的摩声”。随着声音出现在诗人眼前的便是色彩,绿天竹、红珊瑚、碧桃、金色的阳光。画面由静而动,由暗而明,丰富而又极具层次感。春天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景象都充分表现了出来。

3.调动各种感官,联想、想象画面的层次之美。

第一幅春光图,侧重听觉和视觉;第二幅图描绘的完全是声音,却调动了读者的联想,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令人同情的垂死老盲人的形象自然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这些体现“绘画的美”的视角和方法,如果让学生体会并运用到写作中,可以让文章画面富有层次的美感。下面是我的学生的一篇作文《好一树樱花》的片段。当时校园的樱花开得正盛,这位学生这样写道:

远远望去,巨大的树冠上,缀满了柔嫩的浅粉色花瓣,像一把撑起的大伞。伫立在树下,微风送来一阵阵淡淡的花香,诱人却不浓郁,醉人却不浓烈,仿佛置身花的海洋。

抬头仰望,花瓣一簇一簇,紧紧挨着,仿佛怕把彼此弄丢。花朵上会时不时飞来几只黄色的小蜜蜂,辛勤劳作。一片花瓣也不过指甲盖般大小,却如同婴儿的皮肤般柔嫩,好像一碰就会碎,一捏就会滴下水来。

白天自下往上看,粉红的花海映衬着湛蓝的天空;夜晚自上往下看,皎洁的月光下,那一树花冠朦朦胧胧,仿佛树上笼罩着一层银色的光芒。

小作者正是注意到了“远望”“伫立树下”“仰望”“白天自下往上看”“夜晚自上往下看”等不同的观察视角,笔下的樱花才变得摇曳多姿,畫面也才变得丰富而有层次感。

二、运用多彩的词语,表现画面的丰富感

绘画还需要多种色彩合理搭配,才能彰显画面的丰富感。同样,文字描绘的画面也应如此。

我们来看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死水》中的几句诗: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四句诗色彩丰富,对比强烈:“铜”是暗的黄紫色,翡翠是青翠的墨绿色;“铁罐”是锈的黑褐色,桃花是明艳的粉红色;“油腻”是散在水面在阳光下现出斑斓的杂色,“罗绮”是光彩照人的彩色;“霉菌”是灰、黑、褐等色,云霞是夺目的橘红色。这两句诗呈现出多彩的画面,诗中运用了大量表现色彩的词藻,而词藻的绚丽多彩恰恰反衬了“死水”中事物的丑陋不堪,使这一潭“死水”显得愈发面目可憎,可厌。

现在的学生观察生活不够细致,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容易失去本来的颜色。在作文中,他们对生活的描写也容易大而化之,泛泛而写。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在一堂“写出生活的画面感”的作文课上,我从王维诗的“诗中有画”切入,引导他们感受丰富多彩的画面,体悟丰富多彩的生活;接着共同赏析了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和鲁迅先生的《雪》的开头,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色彩的词语对表现感情的妙处;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表现颜色的词语来说说他们印象深刻的画面;最后,学生整理 成文。

下面是一位学生作文《蚕豆飘香的童年》的选段:

当黄色的蝴蝶漫天飞舞的时节,田间地头的蚕豆花便盛开了,空气里弥漫着沁人的花香。蓝紫色的豆花随风摇动,仿佛千万只蓝凤蝶停栖在碧绿的蚕豆丛中。不久,成串嫩绿的豆荚便像变戏法般长了出来,细细嫩嫩的,翠绿可爱。春日融融,很快催熟了豆荚。当豆荚由绿转青,变得饱满圆实时,便可采摘享受美味了。

这位学生整篇作文以“蚕豆”为线索,通过描写蚕豆的成长与剥蚕豆、煮蚕豆、炒蚕豆、穿蚕豆、戴蚕豆、玩蚕豆等生活场景,表现童真童趣和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个开头,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色彩的词语,不仅将蚕豆生长、成熟的过程描写得细腻,而且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色彩丰富,画面感强。

三、关注变化的细节,表现画面的动态感

“绘画的美”,除了应注重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画面的细节变化。除了静态的画面之美,文字还应表现画面的动态美。闻一多先生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画面的动态之美。如他的这首《稚松》:

他在夕阳底红纱灯笼下站着,

他扭着颈子望着你,

他散开了藏着金色圆眼的,

海绿色的花翎—— 一层层的花翎。

他像是金谷园里的

一只开展的孔雀罢?

这首诗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动感变化的画面。“他在夕阳底红纱灯笼下站着”,“站”字,描绘出稚松在夕阳余晖中傲然独立的形象。“扭着颈子望着你”,“扭”字,一下子就勾画出了一个倔强不屈的形象。“他散开了藏著金色圆眼的”,“散”字可以看出稚松的洒脱而富有生机。

整首诗,作者用绚丽缤纷和富有动感的词语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一棵在夕阳余晖中傲然独立、生机盎然的稚松形象。

定格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而文字描绘的画面同样离不开细致的动作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定格在我们脑海中的画面是这样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除了静态深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服饰让我们感到父亲的老态颓唐,还有那些表现动态的“蹒跚地走”“攀”“缩”“微倾”等词语让我们感动于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和无微不至的伟大父爱。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细节,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细致地描绘出令人回味的动态画面,他们的作品将会呈现出别样的“绘画的美”。

请看学生作文《坐车记》中的片段:

原来是一段大上坡。我曾骑自行车走过,特别难蹬。而眼前的这位老车夫,不仅蹬着笨重的三轮,而且还带着两个人……我不由心里一怔。再看他,身子微微前倾,两手支撑车把,背部微弓且紧绷,两脚在用力地蹬着踏板。随着他身体的起伏,车子有节奏地发出一阵阵刺耳的摩擦声,似乎应着我心中的紧张之情。我不由担心他是否上得去。

这段文字对老车夫骑车上坡的艰难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画面具有动态感,同时融入了小作者对生活中社会底层的车夫的关注和同情。

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的三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各自独立的,它们互相关联、有机融合,诗歌因此才能产生更大的美感和更强的感染力。同样,作文教学中借鉴“绘画的美”的理论也不是孤立的,也应该与其他写作理论有机融合。如果仅就“绘画的美”来说,注重文字绘画的层次感、色彩的丰富感和动态变化感,一定能更好地展现出生活画卷和自然画面的美,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绘画的美”。化用两句古诗词句来说,“图画若为工”“文章可天成”,如果写作者工于图画,善于用文字来绘画,那么文字便会更臻于自然、生活的天成之美。

(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学;210000)

猜你喜欢

层次感蚕豆色彩
妙手生画
蚕豆花开
且将蚕豆伴青梅
蚕豆大嘴巴
基于蚕豆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简单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