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要,所以作文
2017-06-08袁亚玲
袁亚玲
作文难教,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害怕作文,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使写作教学贴近实际,让学生不再为写作痛苦,教师也从批改、讲解的泥潭中解放出来?
通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写作状况出发,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划分成长周期,同时在各个周期给予丰富的营养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七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也是作文周期的开始。这个阶段作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宜的作文提升计划。不过,再好的计划没有学生的实施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有解决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将作文视为表达自我感情的需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按教师的计划走上上升的轨道。
“微”作文,借鉴网络“微博”“微信”的形式,不限定内容题材,要求形成书面化的小作文。这种方式避免了网络无效信息的干扰,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写作交流环境。其评价方式是以“圈”“群”为主的即时性评价。中学生有积极的自我表现的内在动力,希望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写作方式暗合学生表达交流、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形式——“微”,消除了学生作文的排斥心理
写作不是创作,写作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叶圣陶说过:“学生写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经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强调自发的“微”作文,注重真实地写,写真实的生活,摒弃传统的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按自己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各类文体写作,允许作文呈现差异性,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
“微”作文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是记录生活的文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字数不限。“微”作文能帮助学生认清中学生的实际,认清作文的目的,使学生明确写作是为了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自由地写,自在地写,自发地写,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
“微”形式将作文拉下了“神坛”,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文要求,对作文的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目的是要学生观察生活,经常动手,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形成文字。
二、平台——“圈”,营造了学生交流的和谐氛围
网络的“微信”“微博”都有圈,志同道合的一些人聚在一起,以文会友,于人于己都是进步。在班级内让学生依照兴趣爱好和写作风格等自由组圈,可以为自己的圈取一个有创意的、动听的名字。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漂亮耐用的笔记本,设计扉页,给自己也取一个个性的名字。不规定每个人一周更新几次,但是对圈要有要求,例如规定每个圈每周更新几篇,累计评论多少条,质量如何都有统计。每周进行一次圈内优秀的“微作文”班级展示,这样就把死的要求下放到圈主身上,学生为了自己圈的成绩也会努力写作和评价。《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中,增强了群体意识,实现了自身价值,明确了写文章不只是给自己看,作文也不再是按时交给老师的作业。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乐于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评价。
三、内容——“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创新 思维
学习兴趣是一种意志品质,是长期涵养的结果,需要反复激发使其成为习惯。网络的写作如“微信”“微博”等可能随着兴趣的消失、话题的匮乏、学业的紧张而中断,为了使学生对“微”作文这一写作兴趣持续,教师这一幕后推手就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貌似非指导,其实只是没有显性的指导,具体体现如下。
1.教师下水,加入微圈。
叶圣陶先生说:“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教师亲自实践,与学生一起作文,一起赏析圈内佳作,首先对于学生的写作具有示范性,能引导学生深层学习;其次教师亲自鼓励和指导,或动员圈内成员加强对某些成员作品的评论,能促进学生持续写作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者,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依据老师的点拨指导,运用从同伴或他人优秀写作中悟得或者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来的写法,再度动笔,这样从模仿到写作的过程符合写作的规律。
2.组织活动,感知生活。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实践,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停。”一次自修课前,校园被落日的余晖笼罩,美丽极了,学生们却坐在教室里熟视无睹。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将自己所看、所思写下来,字数不限,结果学生由点及面,由氛围到心情,由景及人,佳作频出。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随手记录所见所闻,这样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学生的写作基础越来越深厚,写作思维得到锻炼,写作兴趣自然也会被激发。
3.尊重个性,建立檔案。
台湾作家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学生作文是否发自内心,是衡量文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微”作文的写作和评价方式,就是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活跃学生的思维,解放思想,挣脱精神桎梏,鼓励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放手让学生写,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写作。在平时就对学生的习作利用班级“展示台”即时展示,学期结束时也要对各圈和学生的个人作品进行评价,形成写作档案。
四、评价——“赞”,实现了学生作文的尊重需求
马斯诺的层次需求理论讲到人有社会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中学生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内在生命力,希望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智慧展示在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
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是评价也需要艺术。如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千里之行,死于足下。”对此,我的批语是:“走还没走,就死了,如何千里?”事后,学生也认为这类批语比以往那种对错别字简单地画圈或打叉的方法容易接受得多。作文批语中可以经常出现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如:“此处能否写得细腻点?”“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否合适,能换一个吗?”“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改吗?”这样的个性化评语,既指出了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所在,也点明了该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学生今后更积极主动地去作文。
在七年级学生中进行“微”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学生自由写作的宽松氛围,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教师下水引导,进行多维度的评价。这种模式是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这样的作文活动中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加强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为培养良好的个性打下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浙江省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3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