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6-08张英飞
张英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立意求新
正如优秀教师于漪所言:“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只有拥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立意,文章才会脱颖而出,闪出绚丽的光彩。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为例,引导学生立意作文,除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富有新意: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赞颂齐緡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等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不被习以为常的看法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的精神,求异创新。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等,前者都是常规,后者均为求异。
再次,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更能培养学生的立意创新能力。如,对“有风方起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知难而退”等俗语的理解,都可以运用创新思维,逆向立论。
二、选材要新
学生作文的材料,常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总是妈妈背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人等。这是不注意选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其实,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
首先,要敏感地关注眼中的新事物,即要有时效性。如,“上网”、“彩票”、“下岗再就业”、“反腐倡廉”、“留守学生”等方面的材料。
其次,要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要有别具一格的特点。将那些极普通、极不为人注意的人和事的相异点写细,写具体。如,《我帮妈妈做“家务”》一文,习作者将读报当作“家务”来写,够新颖了,行文中又作了进一步的构思加工:自己进入初三后,参加家务劳动的权利被“剥夺”了。于是在“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妈经过“密谋策划”交给“我”一项很重要的家务:读报。结尾真相大白:原来这所谓的“家务”——正体现了父母的牺牲精神和对“我”的悉心培养,为的是让“我”考好时政题!选材新颖,行文曲折,细致具体,不落俗套。
三、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一个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的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于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和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综观近年中考作文中成功的满分作文,不难发现作文结构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借鉴实用文体,如,书信、日记、剧本、实验报告、数学求证等;二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如,《在生活中学会蜕变》一文,考生别出心裁地化作茧人,诉说生命的蜕变,全文由三块构成,各有一个小标题:“蛹”、“裹茧的日子”、“破茧成蝶”,既巧妙地暗示人生的成长阶段,又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脉络分明,而且体现了凝练概括的精美构思。此外,在行文布局时:时而放开,时而收拢,一开一合,可使文章变化多姿;有时大加渲染,有时惜墨如金,详略搭配,可使文章繁简得体;有时正面直接描写,有时侧面进行烘托,虚实结合,可增加文章的深度;等等。另外,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达到出人意外的效果等。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习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写作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让学生真正“以我手写我心”,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学生作文如果養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