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有多远?

2017-06-08张馨

新西部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安中心国家

张馨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在未来国家平衡区域发展、承东启西、辐射引领大西北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担负着重要职能。大西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但是,西安目前的城市规模和发展思路,能够担负起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应当担负的使命吗?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与陕西代表团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表示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国家战略的推动,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快西安的发展。因此,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承担服务全国大局的重任而贡献“西安力量”,已经成为大西安建设的必然选择。

但是,当前的西安同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任重道远。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

大西安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短板制约:

经济综合实力较弱

与周边大城市相比,西安经济总量相对较小。2016年GDP为6257.18亿元,约为成都和武汉的1/2,重庆的1/3。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对全省的经济贡献度降低,聚集经济能力下降,西安GDP占全省比重一直徘徊在32%左右,而周邊的成都、武汉聚集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其经济比重均高达37%左右。西安的产业基础也较为薄弱。2016年,西安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2197.8亿元,不足成都和武汉的一半。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3827.36亿元,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可见,西安的文化、科技、军工等优势没有充分显现,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动能不足。

创新驱动效能不高

西安创新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主,企业偏少,创新以理论创新为主,科技成果质量和转化效率不高。西安科技专利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2016年,西安研发单位中大中型企业1150多家,数量少于武汉、成都;企业科研人员数量偏少,仅占科研人员总量的42.6%,低于深圳48个百分点。2015年底,西安有效专利量为67216件,其中,发明专利有效量19787件,所占比重仅为29.4%。科技创新增长效应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科技对产业的经济贡献依然偏低。2015年,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5%,而同等具有全国第三科教大市实力的武汉、南京这一比重分别为20.2%和20.8%。

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人口要素是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规模的适度增长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从人口增速来看,“十二五”期间天津、广州、上海、重庆常住人口增幅分别为19.6%,6.3%、4.9%和4.6%,而西安增幅仅为2.8%,2005年以来人口一直维持在800多万。另外,西安迁移人口的增量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吸纳水平不强,导致城市的发展活力不足。“十二五”期间,西安迁入人口54.77万,迁出人口52.66万,净流入量仅为2.11万人,而“十一五”期间的人口净流入量为19.11万,“十五”期间的人口净流入量为38.79万。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西安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国际创新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信息流通不畅。2016年,西安进出口总值为1828.46亿元,对外经济依存度仅为30%,低于成都、武汉近10个百分点。西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仅为146家,比成都、武汉分别低114家和84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低,西安只以微弱优势超过郑州。外商投资项目数少,近两年还呈下降趋势,与重庆、成都的差距很大。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但其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与其地位极不相匹配,这项指标明显落后于重庆和成都。西安在集聚海外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企业走出去、技术外溢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与世界高端创新资源对接,吸纳世界创新要素能力明显偏低。西安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通道优势和产业优势。

城市空间布局不优

长期以来,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产业过于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土地开发效益与外围组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中心城过度集聚,导致了一系列“城市病”,限制了城市发展。城市外围空间呈现出“摊大饼”的蔓延式拓展格局,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核心区域集聚,使“核心——边缘”二元化空间结构日益明显,城区的不断拓展同时也给位于边缘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带来了较大威胁。西安产业空间布局不优,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冗居七大国家级开发区和西咸新区五大新城,形成产业空间的割裂和碎片化,面临产业同构、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接轨世界,构建开放互通新格局

西安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能够提升城市能级和功能,具有全球联通性,对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在城市空间扩张的同时,不仅吸引发达地区的资本、产业、管理模式,并且在参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中,思维理念更具国际化,城市品质在快速更迭的经济形态中得到提升。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陕西自贸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等推动下,西安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具有更大优势。面向全国、服务全球,构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灵活高效的开放合作载体,是实现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辐射西北地区,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当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重点是巩固基础,培育特色,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升级。《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以关中—天水等重点经济区为支撑的核心增长区域建设,构建“五横两纵一环”西部开发总体空间格局,西安是重要的节点城市。因此,西安在交通区位、经济实力、科技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增长极核的优势,联动西部,接驳东部,依托自身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实施产业升级和布局。

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带动全省“追赶超越”发展

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出发,运用系统性思维做好大西安规划,把大西安与整个关中城市群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推动大西安多轴线、多中心发展。通过组建大西安,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理顺管理体制,打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大西安作为关中地区的经济核心和区域增长极。由此能够承担国家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引领支撑作用。

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任重道远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性或国家战略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功能节点,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最早在2005年提出。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第六章节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至此,被明确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地方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八座城市。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在未来国家平衡区域发展、承东启西、辐射引领大西北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担负着重要职能。大西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大关中,引領大西北。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西安在城市规模和发展思路等方面所存在的“短板”,使其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从这个角度来看,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打好“创新牌”和“文化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一定会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西安中心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先定中心后搭配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