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年俗
2017-06-08李佳雪
李佳雪
“二十三,糖瓜甜;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听奶奶说,以前这些顺口溜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而现在却没有几个孩子甚至是大人能够说出了。这些顺口溜没有了口耳相传,就这么渐渐地消失了。事实上,消失的不只是顺口溜,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年俗。随着年龄越长越大,我发现“年”正越走越远,年味越来越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除夕之夜,本该是团聚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说说自己一年来的收获,推心置腹地谈谈明年的打算。不过,聚倒是聚在一起了,但是人手一部手机,大家很少用语言沟通。由此我想到近年网上疯传的一个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现实正是如此,年轻一代都捧着手机,而老人们却静静地坐着,偶尔看一眼电视,再看一眼玩得正嗨的“手机党”,更多的时间还是沉默。是的,互联网网住了全世界,却让人与人之间推心置腹的沟通变得异常困难,甚至连给孩子们的压岁钱,都被手机微信、支付宝等软件发红包代替了。
况且,现在大行其道的“洋节”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年前有剩,年后有情”,这原本是对春节最朴实的期盼,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年轻一代的目光被春节前的圣诞节所吸引,“年前有剩”变成了“年前有圣”,而春节后的情人节更是使“生不逢时”的春节更显得暗淡无光。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尤其是这种非物质的年俗更是需要传承,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那么就不要怪别人来“抢注”文化了。
年俗的渐行渐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坚定追寻传统文化的信心,找寻那些已经丢失的年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年俗的同时也能够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让这些年俗能够历久弥新。
点评
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年俗”的渐行渐远,文章从一则“顺口溜”写起,引入正题后,具体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本该团圆的除夕夜成了“手机党”们的狂欢,科技的发展讓人们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困难,是进步还是退化?大行其道的“洋节”逼得传统的春节靠边站。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的节日”被别人用来“抢注”,怎一个“悲哀”能形容!文末,作者指出了出路,坚定信心,还要在继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让“年俗”能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