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社会道德认同状况研究①
——基于区域比较的分析视角

2017-06-08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7年0期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规范成员

曲 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认同问题。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他强调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③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在民族团结和宗教团结问题上,他反复重申要加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认同的实质是思想、理论、情感及行为实践的认可与接受。认同不仅是“一种包含着鲜明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的心理趋向”,还包括个体或群体如何处理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以及“这些抽象名词背后更为现实与具体的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知识、情感、观念的关系”。①袁祖社:《“人是谁”?抑或“我们是谁”?——全球化与主体自我认同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 2期,第 83—84页。道德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要求在思想上的接受、理论上的认可、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行为实践上的践履。道德认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认同最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和最为真实的表达与实践”②郭建新:《论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第66页。。道德认同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道德认同问题逐渐突显,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主观主义、非道德化、价值感丧失等趋向严重。有学者甚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是社会转型期不同程度的道德认同危机的结果。道德认同危机是现代社会行动场景多元化和道德权威多样性的道德空间中社会成员逐渐丧失了一个共同认可的道德框架而产生的。在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宏观社会治理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转型期伦理道德现象日益复杂,其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善恶发生激烈碰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其他道德理论激烈争夺影响力和控制力所形成的道德空间中,道德认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但是否果如学者所言我国社会陷入普遍的道德认同危机呢?本文将利用实证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道德认同现状进行分析说明。③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课题组2014年1月至4月在北京、广东、四川、浙江等四省市开展的全国性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入户访问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203份,回收1195份,有效问卷1177份,有效率为97.83%。其中,城市648份,农村529份;男性559份,女性618份。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一、普遍性的道德认同

对当前我国道德认同状况考察的一个首要方面即是社会成员是否存在普遍性的道德认同?换句话说,社会成员是否具有一个大体一致的道德框架?如果存在的话,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道德框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一致?

就普遍性的道德认同而言,我们进一步将之细化为两个方面:社会成员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度;社会成员认同的道德价值的一致性程度。有部分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侵蚀了道德建设的基石,使道德丧失了其在社会成员中的影响力。受之影响,社会成员通过金钱、地位等外在性价值而非道德确立认同。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考察社会成员对道德重要性的认同状况:“现在中国社会需要道德吗?”从总体上看,我国绝大多数人都认同道德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认为现代中国社会的维系和发展离不开道德。有97.9%的人认为中国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道德,其中88.5%的人认为中国非常需要道德。但也必须承认,有相当比例的人(9.4%)认为道德并非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仅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重要性。还有为数极少的人(2.1%)认为道德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同区域对道德重要性给予普遍性认同,但认同程度或者说对道德重要性的理解程度有明显差异。在“中国社会非常需要道德”的选项中,回答比例最高的四川省(94.0%)比最低的广东省(82.0%)高出12个百分点,而其他两地北京为92.4%、浙江为85.7%,数据差异也相当显著。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有2.8%的人认为社会不需要道德,尽管数据比例不高但已远远超出了其他各省市(见表1)。

表1 现在中国社会需要道德吗?(%)

在当今时代,道德认同面临的难题是多元道德和价值观框架并存且激烈争夺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和价值观框架真正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选择。如同查尔斯·泰勒所言,缺乏统一的、与“性质差别”“强势评估”相关联的道德框架,我们将“处在冲突甚至混乱之中”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3页。。社会成员是否存在着大体一致的道德框架反映了该社会是否有相对统一的道德认同,而后者又决定了社会成员是否有一个用以评判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之价值并表达生活意义的道德视界,从而避免陷入相对主义和非道德化的境地。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哪种道德观念最为身边大多数人相信?”问卷尽可能全面罗列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这些道德观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特有的道德观,爱国主义是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忠恕之道的重要内容,是优良传统道德观的代表;但传统道德观良莠不齐,诸如“明哲保身”“相互利用的关系主义”“相互照顾的人情主义”等消极传统道德观造成了公共观念的缺失、社会不公等问题;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而产生的新道德观,其中自利利他的开明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道德观则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确实受到社会主义道德观、传统道德观和西方道德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型道德观的影响。有19.8%的人认为“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道德观被普遍认可,还有11.5%的人认为“爱国主义”道德观被广泛接受,累计有30%左右的人认为社会主义道德观为身边人所相信。此外,有30%左右的人(29.7%)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良传统道德最为身边人所相信,有30%左右的人认为消极传统道德最为身边人所相信。而认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包括极端利己主义和开明利己主义)道德观最为身边人所相信的比例累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 6.2%左右,但可喜的是,其中有近半的人(3.1%)持有的是自利利他的开明利己主义。从数据上看,当前我国社会成员从总体上持有相对积极的道德观,尽管并非都持有社会主义道德观。但消极落后的道德观仍然保持了较大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见表2)。社会成员在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大体正确,但缺乏相对一致的道德框架。

各省市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认同状况差异相当显著,四川对社会主义道德观认同的比例高达43.1%,而广东省仅为 16.0%,北京和浙江分别为35.1%、30.7%。相较之下,传统道德观对当前社会成员的影响最为深刻,但传统优良道德的积极影响与封建道德残余的消极影响持平。从区域来看,对传统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同度最高的地区是浙江,有41.5%的浙江人认为身边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忠恕之道,而认同度最低的是北京(21.3%),比例仅达到浙江的一半左右,广东为30.3%、四川为25.9%。而对消极落后传统道德观的认同情况则相反:有36.6%的广东人认为身边的人普遍接受的是传统道德中的消极落后因素(其中“明哲保身”12.0%、“相互利用的关系主义”5.3%、“相互照顾的人情主义”19.3%),北京、浙江、四川依次为32.0%、24.0%、23.6%。四川对传统道德(包括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总体认同度最低,而广东对传统道德的总体认同度最高;两省对传统道德观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认同度几乎持平,换句话说,优良传统道德观对两省保持积极影响的同时,封建落后道德观也保持了几乎同等程度的消极影响。浙江在对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面表现突出,而北京的情况则不尽乐观,传统道德的消极影响远远超出了其积极影响(见表2)。

表2 哪种道德观念最为身边大多数人相信?(%)

异质性、多样性是当代道德领域的最突出特征。诚如麦金太尔所言,“当代道德言词最突出的特征是如此多地用来表述分歧,而表达分歧的争论的最显著特征是其无终止性”①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9页。。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工具理性道德观的影响日益增强,二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长期激烈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传统道德观与工具理性道德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前两者的“优良基因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②焦国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1期,第 5页。。尽管调查数据确实表明我国社会成员缺乏相对一致的道德框架,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道德重要性认同为普遍性道德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超过3/5的社会成员对积极道德观的认同也表明了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普遍性道德认同。当然,普遍性道德认同的缺失和区域差距主要源于传统道德观、工具理性道德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相互交织却没有衔接融合,更多的却是矛盾,而这种矛盾恰恰造就了道德认同难以实现其统一性”①黄瑜:《“道德认同”的现代困境及其应对》,《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36页。。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身的认同状况。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同

在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承接,直接继承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同时吸收借鉴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中的优良道德。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基本要求、三大社会道德领域的十五个道德规范和一个总的目的”②罗国杰:《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第2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若干重要的道德范畴所构成。本文将进一步考察社会成员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大体一致的认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性质

道德规范是道德价值属性的具体体现,哪些道德规范被社会成员纳入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意味着社会成员将哪些规范认可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性质的规范,也进一步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性质的理解和认同状况。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哪些内容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和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③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第44页。。“大公无私”、一心为公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为人民服务”认同水平不高,仅为5.9%。而对“为人民服务”三个不同层次要求的认同水平呈递减趋势:作为最低层次要求的“遵纪守法”是社会成员最为认同的道德规范要求之一,有13.3%的人赞成,仅次于“爱祖国”;作为较高层次要求的“顾全大局”仅获得2.7%的人支持;而作为最高层次要求的“大公无私”更是仅得到 1.5%的人认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公德要求在宪法的层面上得以确认。从数据上看,在“五爱”中,“爱祖国”(19.1%)、“爱人民”(12.3%)、“爱社会主义”(9.6%)的规范要求是最为普遍接受和认可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比例位居该题选项的前四位;而“爱劳动”(3.3%)、“爱科学”(2.1%)两规范只被很少一部分人看做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五爱”累计共得到近半人数(46.4%)的接受和认同。相对而言,其他规范如团结互助(5.9%)、爱岗敬业(5.7%)、勤俭持家(5.2%)、爱护环境(4.7%)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而如爱护公物(2.7%)、公正(2.6%)、平等(2.5%)等规范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将其认同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见表3)。

就何种规范属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显著。关于“为人民服务”及其三个不同层次要求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总体数据的区域差异很小,最高仅有约2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单项数据差异相对明显:浙江人最为认同“为人民服务”(6.4%)和“遵纪守法”(14.3%),而对“大公无私”(1.0%)的认同水平最低;北京人最为认同“为人民服务”(5.1%)、“遵纪守法”(12.3%),而对顾全大局(3.1%)和大公无私(2.1%)的认同水平最低;广东人对“顾全大局”(2.4%)的认同度最低。就“五爱”总体上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广东以累计50.5%的比例位居第一,浙江以44.1%的比例位居最末,四川为46.3% 、北京为44.9%。就“爱社会主义”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浙江省的数据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市,仅为7.6%,而最高的四川省为 10.8%,中间差了3.2个百分点。在“五爱”中,浙江人更赞成爱祖国(20.4%)做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略高于其他省市。此外,从全国数据来看,关于“勤俭持家”“爱岗敬业”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全部选项中所占位置居中,但浙江省的数据(勤俭持家占7.9%,爱岗敬业9.5%)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甚至比最低的省份高出一倍还多(见表3)。

表3 哪些内容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此题为多选题,可选三项。以下数据为平均值)(%)

事实上,上述问题中的所有选项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成内容,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先进性道德要求与广泛性道德要求的不同,总体性道德要求与不同生活领域道德要求的不同,稳定性与发展性的道德要求的不同。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与对先进性道德要求的认同相比,广泛性道德要求显然得到了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五爱”比“为人民服务”的认同水平更高;而“为人民服务”三个不同层次要求中,道德认同水平与道德要求层次呈反比。先进性道德要求“反映着社会道德要求的最高境界”①罗国杰:《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第7页。,在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了我国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而广泛性道德要求则反映着社会成员切实的道德需求,在当前社会的道德认同中占据重要地位。先进性道德要求与广泛性道德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前者提供价值引导,后者确立实现路径。社会成员对二者道德认同状况的差异,要求今后的“道德建设既回归生活又引导生活”②焦国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1期,第 6页。。此外,相较于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我国社会成员更倾向将总体性道德要求认同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相较于发展性的道德要求,社会成员更广泛认同稳定性的道德要求。就上述三个方面的道德认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与不同。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评价

“道德体系的结构绝不是‘板块’的拼接,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建构。”①陈延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1期,第 1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特殊的、相对完整、稳定的”②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14页。且“开放的、不断发展的”③焦国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1期,第 5页。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发展性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是其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但发展性也可能会妨碍社会成员对其的道德认同。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题目“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还需要加强哪些内容?”这道题通过考察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期望内容,借以反映他们对动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评价性看法和态度。

数据显示,“法治建设”(35.7%)、“公正制度”(25.4%)、“平等原则”(10.9%)以及“和谐观念”(9.7%)获得了社会成员的认同且将之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需要加强的内容,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该将法治建设做为其重要内容(见表4)。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不仅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承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平等原则、公正制度和法治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比较表3和表4的数据将发现,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道德认同仍停留在固有观念上,将“五爱”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仅有极少数人将公正、平等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多数人又希望将公正、平等、法治及和谐观念纳入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并吸纳新的道德价值内容。这些新的道德价值实际上也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但问题在于很多社会成员并没有将这些新的道德价值认同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区域来看,四川和北京两省市更关注法治建设,分别有44.5%和43.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应将法治建设纳入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而广东和浙江仅分别有28.4%和26.9%的比例,数据差异显著。浙江人更认同公正制度、平等原则、社会发展和竞争规则等价值观念,分别有31.1%、12.6%、7.7%、7.3%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市的数据;而他们对法治建设(26.9%)、和谐观念(8.0%)、审慎决策(0.7%)以及与环境友好(1.0%)方面的认同则居四省市之末。相对而言,北京居民最不认同竞争规则,最为认同是与环境友好(4.1%)。这可能与近年来北京雾霾污染以及市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有关;广东省选择社会发展(3.7%)和平等原则(9.7%)的比例最低。广东与浙江同是GDP位居前列的经济大省,而就社会发展是否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须加强的内容,浙江居首而广东居末。这两组数据差距的根源有待深入分析(见表4)。

表4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还需要加强哪些内容?(%)

三、当前我国道德认同的基本概况

当前我国道德认同状况总体而言比较乐观。尽管受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价值观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人仍然通过道德而非其他价值观确立认同,普遍认可道德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在由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复杂交错所构成的道德空间中,社会成员总体上对积极道德观(尽管并非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观)的认同要高于对消极道德观的认同,并以此确立自身在社会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性质的理解和评价与党和国家的主导道德观价值观基本一致。有近半数人将“五爱”视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将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团结互助、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此外,绝大多数人期望将法治、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观纳入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而十八大报告已明确地将这四方面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简言之,当前我国实现了足以保持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认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道德体系构成了社会成员道德认同的重要内容。这充分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认同危机,具体体现为四大方面。(1)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传统道德观以及西方道德观等多元框架选择上缺乏相对一致的普遍性认同。具体来说,对传统道德观的认同比例要高于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认同比例,而对传统优良道德观的认同比例与对传统消极落后道德观的认同比例基本持平。(2)社会成员对广泛性道德要求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对先进性道德要求的认同。(3)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认同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认知谬误。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认为法治、公正、平等、和谐等价值观并非但却应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误认同。(4)不同省市之间道德建设与道德认同存在着发展性的差距和区域性的差别。

其一,在道德框架选择上,四川对社会主义道德观认同的比例最高,沿海开放省份广东和浙江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认同比例较低。广东对传统道德的总体认同比例最高,浙江在对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方面表现突出,而首都北京似乎受传统消极道德观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二,不同区域对“五爱”归属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同差异显著。广东人更赞成将“爱人民”做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更支持“爱社会主义”;浙江人最不认同“爱社会主义”,而主张将“爱祖国”做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三,不同区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期望差异显著。四川人和北京人更关注法治建设;浙江人更认同公正制度、平等原则、社会发展和竞争规则等价值观念;广东人似乎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未来发展最为不确定,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清楚自己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期望。

这些道德认同危机的表现可能会造成我国社会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与分歧长期存在,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怀疑。也应看到,很多道德认同危机的现实表现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基础上与中华传统道德相承接、并吸收人类优秀道德文化成果;如何坚守道德理想主义,又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落在实处;如何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提炼、概括、建构、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①陈延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第51页。;如何在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原则的前提下,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在物质与精神双富有的前提下,尊重区域道德建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自身蕴含着并孕育着许多新的道德因素。因此,既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道德认同危机,但同时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悲观,或者将之等同于道德滑坡。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曾晓强.国外道德认同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11(4).

[6]焦国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7]刘仁贵.道德认同概念辨析[J].伦理学研究,2014(6).

[8]管爱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道德观道德规范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