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2017-06-08谢文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接受者提供者无纸化

谢文娟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0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谢文娟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0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具有高效性、共享性、协同性、开放性的特征,知识交流的具体流程主要有知识输入、知识吸收、知识输出和知识反馈等 4个步骤;知识交流主要有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Sindergaard模式等3种模式。提出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模式的实施策略,应以E-science环境为前提,推进无纸化知识交流进程;以数字图书馆为载体,保障信息资源渐趋完善;以读者获益为目的,丰富知识交流新模式;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融汇各研究领域知识。

E-science环境;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

E-science是 2000年英国提出的一种“电子科研”,它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着眼于科学领域的全球合作,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数字化平台[1]。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是一种无纸化知识交流的模式,相对于传统纸质的知识交流模式,具有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共享性更强的优势。基于 E-science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无纸化知识交流模式将成为知识交流的主流。本文通过对知识交流新模式的研究,提出实施策略,力求能推进我国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新发展。

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特征

1.1 基于E-science环境的高效性,知识交流的互动性增强

自 E-science环境形成以来,信息传播实现了其高效性,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互动性不断增强。传统的知识交流虽然被称作是知识互动,事实上仅仅做到了知识的输出而已,绝大部分的信息是依赖于出版商将其出版为刊物,而后供科研人员阅读,书面信息是信息交流的唯一方式,科研专家是知识输出的唯一主体[2]。这种交流模式很难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流和意见反馈。在 E-science环境下,信息交流逐步趋于数字化,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体验、参与、互动性更强。

1.2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共享性,知识交流以信息资源为主

E-science环境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数字化环境,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能平等地享受最先进的科研信息,信息的载体不单是有形载体,如纸张、胶卷、胶片、磁盘,还包括了以声、光、波传递信息的无形载体,数字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可以跨越区域、没有时间限制,面向需求者开放,可以及时收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储存在数字图书馆中[3]。数字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了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1.3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协同性,知识交流摆脱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

E-science环境为全球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让知识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知识交流的载体主要为纸质信息资源,需要用户向图书馆提交申请获取所需书刊,这样的过程往往会受到图书馆开放时间和图书馆地域的制约[4]。在 E-science建立的平台上,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到需要的文献,并进行下载。这种方式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处于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都能共享到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

1.4 基于E-science环境的开放性,知识交流实现虚拟化

E-science环境是一个高开放性的环境,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可以在此环境中平等地进行交流,用户可以注册帐号匿名留言,也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虚拟的身份能够更好地保障用户安全,在与其他用户的讨论中更加客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5]。此外,虚拟身份将用户的等级观念弱化,促使更多的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进行更为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感受知识交流的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

2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步骤

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形式和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过程主要有 4个步骤,知识输入、知识吸收、知识输出和知识反馈。

2.1 知识输入

数字图书馆是用户进行知识交流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的平台。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第一步是知识输入。知识输入的实现取决于知识提供者的知识输出,也就是说知识提供者要在自身学识和所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消化和吸收,形成自身的隐性知识,而后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进行发布,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提供者所发布的显性知识会作为数字图书馆平台上的知识资源储存起来,从而实现其知识输入。

2.2 知识吸收

知识吸收是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资源在进行显性化处理后,会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上共享,知识接受者通过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检索到相应内容后,知识接受者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息需求进行知识吸收。知识接受者对于知识的吸收主要通过 3种方法。其一,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将数字图书馆内固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内化吸收,为己所用。其二,通过E-science环境所搭建的平台与其他的知识接受者进行交流,从而加深知识的吸收。其三,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与图书馆内馆员及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知识交流,帮助知识接受者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

2.3 知识输出

亦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再创造”,是知识交流的中心环节。知识接受者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探讨,再加以自身的思考,将在数字图书馆接受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用于科研。此外,在与其他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会实现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提供者的不断转换,他们会将自身已消化吸收的知识再次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数字图书馆内发布,这就是知识接受者向知识提供者转化的过程,而知识提供者则亦能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交流,重新获取新的知识[6]。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在转换过程中往往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所以,要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优势,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输出。

2.4 知识反馈

知识交流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知识反馈处于知识交流的延伸部分。在E-science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中,知识交流形式多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在自由的交流中,用户将知识提供者所输出的知识内化吸收后,可在数字图书馆内给知识提供者留言,将信息反馈给知识提供者或图书馆馆员。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及时纠正发布信息中出现的错误,达到净化信息资源的目的。同时,知识在进行反馈之后,经过整理、加工、分析等手段,又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重新进行信息的输入。

3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数字图书馆中经常用到的交流模式包括 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及Sindergaard模式,见表1。

Lancaster模式出现的时间最早,奠定了无纸化知识交流的基础,打破了传统的纸质知识交流的局限性,并将知识链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有效构建,让普通人及各学科的专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但其没有体现出知识交流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强调其单向性。而Aitchison模式的出现有效弥补了Lancaster模式的缺陷,使知识提供者与知识接受者能更好地进行互动,完善了 Lancaster模式的信息链,使知识交流更趋多元,用户也更加广泛。Sindergaard模式出现的时间最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结合,使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提出了非正式交流平台的搭建,让无纸化知识交流更加完全。

表1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3种常用模式

4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实施策略

4.1 以E-science环境为前提,推进无纸化知识交流进程

无纸化知识交流是现代社会知识交流的发展趋势,从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到Sindergaard模式,E-science环境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更为先进和开放的平台,使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能平等参与到学术交流中,从而推进无纸化交流的进程。目前无纸化知识交流的模式没有完全展开,在一些乡镇地区,仍采取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交流,交流中参与用户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这些地区的知识交流受限[7]。所以,在乡镇地区要普及互联网技术,搭建起E-science环境,为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提供现代化的平台,让各个地区的用户都能平等享受到信息资源,推进无纸化知识交流的进程。

4.2 以数字图书馆为载体,保障信息资源渐趋完善

完整的信息资源是知识交流的前提,要想更好地系统实现知识交流的模式,最基本的步骤就是将数字图书馆作为载体,保证其信息资源的完善。与传统的纸质文献储藏不同,数字图书馆储存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完整的将专业人员的科研成果、期刊论文及国内外涉及较少的领域的文献都收录其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交流模式的作用,让用户能在现代化的知识交流模式中获益[8]。

4.3 以读者获益为目的,丰富知识交流新模式

自数字图书馆建立以来,Sindergaard等知识交流模式已经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自己所需的文献,促进了知识交流模式的应用和普及。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读者的数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4.4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融汇各研究领域知识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交流模式是要实现各领域知识的和谐交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立的目标。在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丰富性。数字化的信息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各个领域的读者都能进入 E-science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知识的交融、分享、互通[9]。

5 结语

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对旧式的知识交流方式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无纸化知识交流的进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势必会向着高共享性、高开放性及高交互性的方向发展。

[1]孙薇.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5):113-115.

[2]胡媛,毛宁,严炜炜.数字图书馆社区用户社会化知识交流模式与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6(11):17-25.

[3]屈文建,李琳倩,胡媛.高校数字图书馆社区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7):59-64,5.

[4]陈小荣.基于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科研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1,24(4):31-33,58.

[5]刘加兰,陈芳,肖萌.E-science环境下专业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知识服务[J].云南科技管理,2010(6):18-20.

[6]陈成鑫.E-science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108-112.

[7]孙倩.E-Science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7.

[8]段绩伟.数字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4(9):75-77.

[9]周青建.基于移动云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43(6):87-90.

Research on Knowledge Exchange Mode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E-science Environment

XIE Wen-juan

(Nantong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Nantong Jiangsu 226001, China)

Knowledge exchange of digital libraries under E-science environment is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 efficiency, sharing, synergy, and openness. The specific processes of knowledge exchange have four steps: knowledge input, knowledge absorption, knowledge output and knowledge feedback; knowledge exchange mainly have the three modes: Lancaster mode, Aitchison mode, and Sindergaard mode.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mode of digital libraries under E-science environment,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E-scienc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paperless knowledge exchange process; setting the digital libraries as the carrier to ensur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king the readers’ benefits the goal to enrich the new mode of knowledge exchange; targe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to integrate knowledge of other research fields.

E-science environment; digital libraries; knowledge exchange mode

G250.76

A

2095-5707(2017)03-0012-04

谢文娟.E-science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3):12-15.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3.004

2017-02-03)

(修回日期:2017-02-28;编辑:魏民)

谢文娟,馆员,研究方向为参考咨询。E-mail:yn1658lib@163.com

猜你喜欢

接受者提供者无纸化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大力推进
无纸化入学报名多多益善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与民事责任分析
基于隐私度和稳定度的D2D数据共享伙伴选择机制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网络言论自由的行政法规制研究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做商用车行业新材料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访同元集团副总裁赵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