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大市场下的热话题及冷思考
2017-06-08
“土十条”大市场下的热话题及冷思考
紫金山金铜矿湿法系统改造工程
编者按:《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历经3年多时间,易稿50余次后,终于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市场异常期待的“宠儿”。但企业的热情和市场的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出现不过2年左右的市场中,百花齐放的热潮引发了大家对土壤治理商业模式的思考,新兴的产业、待完备的政策,还存在哪些问题?企业该如何应对?作为“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承办单位之一的高能环境修复公司(以下简称“高能环境”)总经理魏丽,接受了本刊专访,对“土十条”大市场下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解读。
去年,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1月环保部颁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在中央政策推动下,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发布了地方“土十条”,各地纷纷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土壤修复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在这个出现不过两年左右的市场中,百花齐放的热潮引发了大家对土壤治理商业模式的思考,新兴的产业、待完备的政策,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企业应如何良性发展。
自带光环的“土十条”亮点何在
从摸清情况到依法治土,从分类管理到风险管控,从推进修复到分配责任,“土十条”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规划及行动部署,其将成为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应对重点环境问题的又一行动纲领。
无论是市场,还是“土十条”本身,业界可谓是翘首以待,“自带光环”的“土十条”到底有哪些亮点?孕育着怎样的市场空间?
(1)摸清底数,强化监测。我国缺乏全面详细的土壤污染数据,因此,“土十条”开篇即要求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治土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2)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土十条”明显体现出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的治理思路。具体来讲,农用地按污染程度分为未污染和轻微污染、轻度和中度污染以及重度污染三个类别,分别采取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及严格管控等相应管理措施。
(3)风险管控,保护优先。土壤污染不仅成因复杂,较难察觉,且易累积,稀释性差,治理起来周期长、难度大。因此,土壤质量维护尤其要注重污染风险的管控及优良土地的保护。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得当,则能够从源头上防止可能损害的发生。
(4)开展修复,加强技术。被污染的土地需要采用各种技术加以修复,再根据修复情况重新利用或作其他安排。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修复工作及其相关技术就是关键所在。技术方面,要求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土壤污染基础性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分批实施200个应用试点项目,遴选出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5)政府主导,责任明确。我国土壤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土壤污染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如何划定尤为重要。同时,强调部门协调联动,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在“十二五”的政策热潮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预计“十三五”期间的市场规模达千亿元以上。
土壤修复市场的“大蛋糕”引发企业一阵投资热潮,可谓是环保企业的“掘金时代”。但热度之后,应回归理性。面对一度处于沸点的“土十条”,有业界专家仍表示怀疑,“土十条”能否掷地有声,甚至落地生根?
“土十条”能否掷地有声引业界揣疑
由于我国的土壤修复尚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始阶段,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此外,与之前预估的万亿市场不同,一方面,“土十条”将风险管控作为核心,让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土十条”的主要指标,对土壤修复行业和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疑似矛盾的要求,让大家陷入冷静的思考。
(1)业界期待或成问号
落实“土十条”,可谓是细节决定成败。如“土十条”实施的前提是知道污染“家底”,其中科学可靠的详细调查是基础,采样技术规范制定和实验室质量验证是关键。但我国目前尚缺乏全面详细的土壤污染数据,甚至部分地区缺乏监测点位和人员配置。因此,看似更为“劲爆”的“土十条”,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的市场与治理效果,目前还是个问号。
(2)风险管控意寓何在
今年年初,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特别强调:土壤污染治理思路不是投入几万亿元的“大治理”。“土十条”出台后,更是将风险管控作为核心,而并非产业界期待的修复“盛宴”。
土壤治理思路更加科学合理,对行业的市场预估回归理性,对治理监管和要求更加严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土壤修复相关企业至少近1000家,99%的修复企业都是近年才出现的。所以对“土十条”带来的市场预估值应回归理性,为过热的行业“降降温”。
不可否认,“土十条”的治理思路更加贴合实际,也对治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土十条”提出,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不仅对修复过程进行监管,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还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业界认为,对企业治理的过程监管更加严格,将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3)行业水准是否匹配
相比“水十条”,“土十条”的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没有之前想象的大,但对相关产业的要求更高,行业水平距离“土十条”要求还有差距。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面临技术储备不够、人才队伍不强、工程经验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使这一新兴的潜在规模巨大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规范和引导,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要想达到目标中的规模尚需时日,需要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自主研发水平。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引进等实现技术的不断突破。
(4)商业模式是否明晰
一直以来,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是业界探索的重点领域。有观点认为,由于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我国土壤修复市场一直依靠专项资金带动。而业界期待,“土十条”能推动行业赢利模式的形成,促进企业尝试新的治理模式。
关于土壤修复资金的来源,“土十条”中提到加大政府购买、发展绿色金融、发债等方式,但关于污染主体收费模式、财政补贴的资金来源、金额等具体详情仍较模糊,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尚未明确。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其实这项工程耗力、耗资,资金缺口巨大。目前,我国的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3/4。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缺少稳定的支付体系,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细节把控+有益探索或前景可期
土壤污染防治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严格守法、公众的积极参与及社会的全面监督。
引入市场手段,解决资金瓶颈。依据“土十条”,为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我国将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专家认为,引入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检测结果更准确,更有利于第三方监管,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投入巨大、资金瓶颈是土壤修复不能承受之重。有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33万公顷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种。据此计算,完成全国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资金将非常惊人。
责任插上技术的翅膀,助力“土十条”落地生根
土壤修复巨大的市场前景,催生了不良企业以及无序的市场。对此,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表示,环保部将探索建立环保企业黑名单制度,力促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环保行业的竞争秩序,建立完善多方监督体系,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由于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和修复技术的不同,其成本差异也较大,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从每亩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污染地块的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则在每立方米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按照“土十条”的要求,“根据试点情况,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迫在眉睫。
“在土壤修复领域,高能环境修复公司经过几年积累,在技术应用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在同行业中,高能环境的技术类型最多,技术应用也较为广泛。国家发布了15种常用土壤修复技术,高能环境都有了成功的技术应用实例。”高能环境总经理魏丽介绍到。
但在进行土壤修复时,是多种技术的混合应用,且要根据需要对症治理。魏丽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土壤修复和医生治病类似,有的需要手术开刀治疗,有的需要药剂治疗,有的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以及化学监测的方式,实现‘自愈’。”
腾格里经济开发区旧工业区废弃地及芒硝湖场地综合修复治理工程
“开刀治疗”和“药剂治疗”这样的方式,在业界是应用较广泛的,适用技术也很多,诸如晶格封闭技术、协同氧化技术、热相分离技术和生态屏障技术等。但是“自愈”疗法,是依照污染源自身可降解的特性而采用的“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方式,高能环境创新性地使用了这一修复理念,并在腾格里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最终得到了业主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讲,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模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高能环境沉潜20余年的时间里,一直秉承“安全修复”和“绿色修复”的修复理念,自成立之初,便倾力践行污染阻控,是污染阻控技术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如今,“土十条”体现的“管、控、防、治”的思路,其实就是要倡导污染阻控。高能环境以超前意识引领行业发展,已经成功将技术应用在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矿山污染治理与水体污染整治、农田与耕地修复等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着眼未来,环保行业要实现技术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装备化,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助力“土十条”落地生根。作为一家秉承责任、坚持梦想的环境企业,高能环境将不断加强对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高能助力,为企业打样,为环保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