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回顾与战略思考
——本刊专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教授
2017-06-07张雁灵
我国重大灾害医学应急救援回顾与战略思考
——本刊专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教授
编者按:2003年非典突然爆发,他临危受命,出任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巨大胜利;2010年玉树地震,他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解放军四总部玉树抗震救灾前方工作组”的副组长、后勤组组长,不辱使命,取得高原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巨大胜利。在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本刊就我国重大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独家专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张雁灵教授。
嘉宾简介
张雁灵,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会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正军职,少将军衔,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泛亚洲太平洋地区世界军事医学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嘉宾简介
历任解放军266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北京军区联勤第八分部卫生处处长,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第二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等职。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关于重大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玉树地震军队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等论文成为军队卫勤保障建设与发展的指引;先后出版《回望小汤山》《回望玉树》《漫画自我保健随身行》等7部专著。
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医生在研究治疗方案
首批病人出院,张雁灵院长接受采访
记者:张会长,您好!2003年春天,我国突然爆发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特别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爆发流行,引起社会极度恐慌,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您临危受命,出任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带领着1300多名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主战场与非典毒魔展开战斗,从4月25日开始组建非典医院,到6月20日最后一批患者出院,仅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抗击非典救护人民的使命,创造了小汤山奇迹。
正如您曾说过:“非典给国家和民众上了重要一课,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改变着国家的医疗机制,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重大作用,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因此,首先请张会长介绍“非典”后我国传染病防控领域的进展。
张雁灵:2003年的“非典”疫情,虽然在国际流行病学史上,疫情人数、死亡人数并不算多,但这个病很特殊,来得很突然,传染性极强,很多医务人员倒下,人们对它不认识,很多人内心极度恐惧害怕,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没人能预测‘非典’后来的发展是什么样。
“非典”疫情初期,信息流通不畅,不同系统医疗部门缺乏沟通,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系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没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和分级标准,也没有预定一旦发生事件后的指挥系统,更没有对此的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负责制。政府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新闻传播、多部门协调、全社会动员、重大控制措施等尚未建立。
过去十几年了,从非典到甲流,从遭遇战到阻击战,我国传染病防治事业和法律制度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传染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有力保障和推动了传染病防治工作。
同时,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00余家,卫生人员接近20万人,各级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约3000个,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从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诊断后逐级报告的平均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小时。
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还将进一步完善,包括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非典”式突发性传染病将远离中华大地。
记者:张会长,2010年的玉树地震,是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并且震中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寒地带,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道路险峻,医学救援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在《回望玉树》中您写道,自己又一次临危受命,担任“四总部玉树抗震救灾前方工作组”的副组长,兼任后勤组的组长。作为玉树地震军队医学救援的最高指挥官,请您首先介绍玉树地震灾区的特点。
张雁灵:玉树地震是我国近年来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这次救灾行动是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带开展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实践。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医学救援行动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玉树地震灾区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高原高寒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震极重灾区结古镇海拔3700多米,空气含氧量低,只有海平面的65%左右,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极易产生高原反应,诱发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等严重疾病。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医学救援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困难。
二、交通不便
地震区域狭长,极重灾区结古镇位于河谷地带,救援力量缺乏足够的展开空间。玉树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214国道,建设等级低,震损严重;空中仅有一条航线,机场吞吐量小,没有夜航条件,只有高原型飞机才能起降;距周边主要城市远,离省会西宁市约800千米。有限的交通运输能力严重制约了医学救援工作的展开。
三、伤亡严重
这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震中靠近城镇,房屋倒塌严重。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基本丧失。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踪、1.1万多人受伤,其中重伤3100多人。大量牲畜死亡,当地还是鼠疫疫源地,存在较大疫情风险。严重的震情灾情,给医学救援带来了艰巨繁重的任务。
雪后方舱医院
玉树地震灾区特殊社情
四、社情特殊
玉树是藏族同胞聚居区,宗教信仰普遍,语言交流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这次抗震救灾,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受到各界关注。特殊的社情民情,给医学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在玉树地震这场艰巨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军队和武警卫生系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开展医学救援行动,为有效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救灾官兵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赢得地方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2010年7月21日至22日,总后勤部卫生部在青海省西宁市组织召开玉树地震军队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研讨会,您在会上对卫勤保障使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刻分析。接下来,请您介绍玉树地震医学救援的成功经验。
张雁灵:在本次医学救援中,军队官兵不辱使命,取得决定性、战略性的胜利。与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工作相比,这次救援工作就显得从容、有序和高效,无论组织指挥和医疗救治行动,还是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方方面面都得到根本的提升,始终突出快速救援、科学救援和联合救援。
一、快速行动,有效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1.组织指挥快
地震发生后,总后卫生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成立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制订卫勤分队派遣方案;第二天,解放军四总部玉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前方工作组和后勤组飞抵玉树,连夜与兰州军区联指,并与国家、地方卫生部门建立医学救援军地联合指挥机制。军队的卫生部门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力以赴组织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工作。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快速高效的科学指挥,确保了医学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总后勤部卫生部张雁灵部长慰问一线抢险队员
医疗队火速飞赴玉树地震灾区
2.调遣队伍快
①震后30分钟,3个医疗队以空中、陆路机动方式火速奔赴灾区,当晚抵达玉树重灾区,迅即展开救援行动;②震后24小时,医疗队已经在结古镇中心格萨尔广场搭建起“帐篷医院”;③震后48小时,紧急抽派的11支医疗队和2个专家组700余人,通过空运投送、摩托化机动等方式迅速抵达灾区一线,为“黄金72小时”内抢救伤员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3.药材筹供快
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药材保障应急预案,从全军3个药材仓库和2个地方代储企业紧急筹措急救药品、高原特需药品,集中供氧装备等药材装备,火速发往灾区。震后第3天,再次紧急调运急救及高原专用药材装备,为一线医学救援提供了及时充足的药材保障。
二、科学施救,努力提高救援质量效益
1.科学用兵
坚持就近用兵、首用精兵,着眼救人救命的第一需要,首先从距离灾区最近、适应特殊环境的兰州、成都战区所属医院调派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一线。震后第二天,又针对当地州县医院严重毁损、功能丧失的情况,调派我军装备最先进、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2所方舱医院、共446人,采取铁路和摩托化机动方式紧急开赴灾区。
2.科学救治
在急救现场,将医疗力量与搜救力量联合编组,使搜寻与伤员急救紧密衔接、同步进行,最大限度挽救危重伤员生命。开设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集中收治伤病员,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伤死率和伤残率。组派巡诊小组,进村入户,进行“拉网式”巡查,为灾区群众上门送医送药,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受灾群众中。
3.科学分流
针对当地严峻的自然条件和医疗设施严重损毁的状况,军地及时组织伤员早期转运后送,震后3天即完成1434例重症伤员空运后送,使地震伤病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专科治疗,有效提高了重症伤员的救治质量。
4.科学防控
一方面,突出高原病防治,针对救灾初期军地救援人员高原反应严重,建立高原反应日报告制度;紧急调拨2万人份高原病防治药品,配发制供氧及高原病防治专用装备,编印高原病防治手册;组织医务人员深入部队宣传高原病防治知识,加强巡查指导,对有高原反应症状的官兵及时进行早期治疗;组派3个高原病防治医疗队,同时依托2个方舱医院开设高原病防治中心,集中收治高原病患者,并及时后送重症病人,前十天即空运后送167人。通过严密有力的防治措施,救灾部队官兵高原反应发生率从初期的25%下降到2%以下,未发生死亡病例。
火速筹措药品运往玉树灾区
方舱从陆路向玉树挺进
震中的方舱医院
另一方面,狠抓卫生防疫,针对灾区自然疫源特点和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民俗民风特殊等实际情况,周密制定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方案,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5.科学指导
从各单位抽派64名专家教授,深入灾区一线开展医学救援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后方医学专家远程会诊,提供及时可靠的医疗技术支持。
三、军民联合,确保医学救援顺畅高效
1.实施联合指挥
我记得玉树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11点35分,我接到国家卫生部陈竺部长打来的电话。陈部长说,这次地震救援不同以往的灾害救援,特别需要部队的大力支持,开展军地联合,在医学救援中联合组织、联合指挥、联合救治。
地震发生当天,即与国家卫生部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四总部前方工作组、后勤组在救灾一线与国家、青海省、玉树州三级卫生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和信息通报发布制度,每天根据实际情况协同调整行动部署。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卫生防疫组充分发挥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医学救援的指挥效能和整体效益。
正是本次联合救援行动,推动了国家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建设。2012年5月15日,为充分发挥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军民联合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国家卫生部、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北京举行军队与国家卫生部卫生应急协调机制签字仪式,宣布正式启动军队与国家卫生部卫生应急协调机制。
2.开展联合防治
以军队方舱医院为主体,与州县医院医务人员混合编组,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建立2个医疗中心,分别承担州、县医院功能,充分发挥在伤病员救治中的中坚作用。军地疾控机构共同承担卫生防疫任务,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共享疫情信息,共同研究制定防控策略。军队医院对口支援玉树州县医院等,促进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
3.实行军地联合保障
军队和地方保障部门统筹安排卫生运力,对军地医疗力量联合供应药品器材,相互支援后勤保障。军队筹供的高原病防治药品和制供氧设施,统一对军地救灾力量实施保障,有力保障了医疗救治工作持续高效开展。
记者:张会长,在圆满完成汶川、玉树医学救援使命后,您都会召开研讨会,深入总结医学救援的成功经验,希望获得灾难后的历史性“补偿”。接下来,请张会长谈谈玉树救援的启示。
“卫勤使命—2009”实兵演练——高原行军
张雁灵: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灾难不是以巨大的社会进步为补偿的。人类社会从来就是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进步的,也只有在斗争中反思、在斗争中总结、在斗争中认识和运用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行动,既实战检验了卫生建设与卫勤准备的扎实成果,也对进一步加强多样化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进一步完善卫勤应急组织指挥机制
这次抗震救灾,卫勤组织指挥层次提升,在各级军事、后勤指挥中占有重要席位,组织指挥机制有所创新和突破,减少了指挥层级和环节,增强了医学救援卫勤组织指挥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有力提高了医学救援效率。未来还要根据灾害救援首先是救人救命的特殊要求,进一步理顺指挥协调关系,提升指挥层次,在重要指挥机构,特别是一线指挥机构设置卫勤席位,形成权威统一、扁平精干、顺畅高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组织指挥机制。
二、进一步强化实战化卫勤训练演练
这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有效实施,得益于军事卫勤准备的扎实推进,也得益于近年来一系列演习演练,特别是“卫勤使命— 2009”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联合演习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多次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和国际维和的锻炼考验。未来还要继续将训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抓好院校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卫生人员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坚持抓好专业队伍训练,着眼不同环境、不同样式、不同条件卫勤保障要求,积极拓展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各类卫勤分队实战保障能力;坚持抓好综合演练,促进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自主创新
这次抗震救灾,能够在高原高寒地区成功实施医学救援,并有效保障任务部队官兵身心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运用了几十年来积累的医学科研成果,特别是高原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未来要着眼多样化卫勤保障需求,加强高原高寒、热带丛林、地下坑道、长远海航行、新型战机高载荷、核与推进剂作业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军事作业卫勤保障研究,创新卫勤保障理论方法,研发防治药物、专用装备和救治技术,为卫勤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进一步发展先进卫勤保障手段
从汶川到海地,再到玉树,三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行动中,以方舱医院为骨干的二代卫生装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要着眼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按照先进、精干、系统、配套的原则,改进提升二代卫生装备,增强卫生装备的信息化功能;改造研制可空运部署的野战方舱医院,可在不同战略方向合理配置;加快专用卫生飞机研发进度,增加救护直升机数量,提高空运医疗后送能力;发展远程医学系统,增强医疗救治技术支援能力。
“卫勤使命—2009”实兵演练——组建方舱医院
五、进一步拓展军民融合式卫勤发展路子
未来要继续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将军队卫生事业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不断深化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卫勤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军队卫生事业建设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卫勤保障能力。
有效抵御自然灾难、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破坏力、预防次生灾害,今天仍是一个世界性、长久性的难题。在应对重大自然灾难上,我国卫生系统与其他方面的救援力量一样,有着坚强的组织领导、有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有着社会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紧迫感,要能够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我们的主动作为把握住灾难之中蕴含的促进文明发展的机遇,赢取灾难之后的历史性“补偿”,在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降低灾难危害性等方面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走在前面。
记者:张会长,每一次灾难降临的时候,白衣天使总是冲在最前面,救援现场处处有医生的身影,履行着自己救死扶伤的天职。然而,灾害事故现场可能依然充满了危险,您是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最后请您谈谈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医学救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寄语。
张雁灵:中国医师协会是广大医师之家,目前我国注册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人数超过400万,协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加强对医师的全方位培训,努力提高我国医师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医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行业的监督管理作用,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无论发生任何人员伤亡的灾害,救人都是第一要务,都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救援现场,医务人员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必须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医学救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抢救更多的伤员。
其次,由于灾害现场情况往往十分复杂,不同的灾种,存在不同的潜在危险,比如地震、火灾、坍塌、洪涝、气象、交通、漏电、易燃易爆与有毒有害物泄露、核辐射等,需要采取不同救援措施,救援人员应该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在开展医学救援之前,应该对现场情况进行初始评估或判断,切莫贸然行动,避免救援的医务工作者自身受到伤害。
在火灾或爆炸灾害现场,需要确认是否还存在爆炸物;在交通事故现场,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必须在后方按照规定的距离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尽可能不在行车道施救,尽快完成紧急处置,尽快撤离危险地带;在坍塌事故现场,需要确认是否还存在二次坍塌的可能性,需要穿戴防坠落物的装备。
再次,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尽可能多了解灾害医学救援的知识,掌握不同灾种的救援措施和防护要求,做到有备无患;平时也应加强灾害医学救援演练,提升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有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为应急医学救援,不但考验着医务工作者的体能,还考验着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医师协会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家”,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共同推动协会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