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不相信眼泪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九周年随笔
2017-06-07陈婷
陈婷
汶川不相信眼泪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九周年随笔
陈婷
陈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副教授,临床心理治疗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督导师,华西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中心讲师,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督导师。已从事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临床、教学等工作20余年,有着丰富的医学与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曾系统接受欧洲心理创伤治疗、中欧“亿派”舞蹈心理治疗、国际危机压力管理与心理危机干预认证等系列培训,专业方向为危机管理与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治疗、儿童青少年成长咨询、婚姻家庭情感沟通咨询、职场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先后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与书籍5部。荣获2007年WPA中国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四川省卫生厅“抗震救灾优秀医务人员”个人奖;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四川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先进个人奖。
5·12,一个平凡的日子 ,是以护理学创始人蓝丁格尔的生日命名的国际护士节,可它更是一个痛心的日子——四川汶川地震纪念日。转眼之间,大地震已经过去九年了 ,可当初亲身经历的场面还是如此的清晰,记忆也是如此的深刻 。十五万平方千米的受灾面积,地震中心区域的城市乡村几乎被夷为平地,道路、桥梁、建筑物损毁,电力、通信、交通瘫痪,医院、学校伤亡惨重,数十万人的伤亡,撕心裂肺的呼喊和悲恸欲绝的哭泣 ,一切犹如昨天,历历在目。但是,汶川不相信眼泪!中国政府举国之力进行援建,今天的灾区无论是基础建设、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码比原来前进了二十年。作为四川人,我骄傲自豪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感激,感谢我的祖国,感谢在灾难降临时伸出援手的同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中国西部唯一一所部属大型综合医院。大灾面前,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亲临一线,指挥各种医疗抢救工作,灾后心理干预也首次大规模跟进。我是此院的一名心理医生,我和我的同事也投入到抢救工作中。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受灾面积,如此短的时间内大量的伤亡,还有伤亡人员的家人和朋友,以及生活在灾区的受影响者,需要多少心理工作者?心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有效?这些心理工作者怎么指挥?技术如何把关?这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义不容辞担起了这样的重任,呼吁全国各地的心理工作者给予大力支持,在华西医院的指导下成立了十几支灾后心理干预医疗队奔赴灾区。在每个人口集中区域如医院、安置点、工厂、学校、机关以及救援部队开展工作,与当地政府、医疗、警方、驻军部队密切合作,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充分发挥与国际合作的自身优势,邀请到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前来培训和指导医疗队的工作,使我们能够在困境中负重前行。
有国外专家曾预言:地震发生后,灾区抑郁症的患病率将大幅度增加。我们分别对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等极灾重地区的受灾人群用国际通用的科研工具和诊断标准进行调查发现,灾后一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35.4%;灾后四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为11.4%,抑郁症为23.4%;灾后半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为8.8%,抑郁症为21.6%;灾后一年后抑郁症为8.4%。这个数据与国外基本一致,没有出现国外专家预言的那样,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这可能跟政府快速启动的救援行动、全国人民的积极关注支持、心理干预工作同步跟进的作用有关;同时,社会文化基础不容忽视,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四川西部山区,艰苦的生活条件炼就了当地民众淳朴坚韧、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当灾难发生后,他们积极自救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的发生,还跟当事人的年龄、有无亲人死亡,暴露在创伤环境下的时间以及参与工作等因素相关,青少年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农村人口发病率高于城市;没有工作的人群高于有工作的人群;参与救援官兵和政府公务员在后来的调查中也高于普通人群。我们对这些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得出心理援助需要长程化、专业化、系统化,分层面持续进行。
这些经验都是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换来的,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在进步中补偿”,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工作的经验,应该和更多人分享。
建立危机预案机制
成语“未雨绸缪”,说的就是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要预估风险并做好解决困难的准备。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各行各业,从管理者到普通民众,都忽略了对灾难的预见性和处置方案的设置,导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没有预案可循,只能凭感觉做事情。指导各级部门和各系统制订相应的灾难预防抢救预案,成为必须。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成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制订了一系列卫生应急预案;华西医院也成立了应急办和应急医疗队,由全院各个科室的专业人员组成,制定了应急工作流程,定期训练,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应急事件做好准备。
统一指挥,有序进行
这是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心理干预的首要任务。汶川地震后,虽然卫生部在华西医院成立了心理干预医疗队,但各行各业,各系统分别有很多心理干预工作组。没有统一指挥,缺少信息沟通,导致工作重复、遗漏,目标混乱,最后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起到心理支持的作用,反而让灾区的百姓反感,对心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有序的统一指挥就可有效的进行信息互通,规避这样的现象发生,同时可以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心理干预专业化训练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灾难带来的心理影响,因此,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已经成为灾难性事件抢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我国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很多经过短程心理培训的人员也参与到工作中。但是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的工作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不仅需要心理学知识,还需要精神医学的知识,还有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人格特征、社会经验以及沟通能力等,因此,专业的系统培训和短程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可提升专业化水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仅对自己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加入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的心理志愿者进行培训,增强其专业化水平。
心理干预分级处理
任何一个灾难性事件发生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伤害。心理干预的目标人群是所有受影响者,目的是了解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情绪状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指导科学的自我调试方法,提供心理救助的信息以及传播正性信息,避免谣言;然后根据不同的情绪反应和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和干预步骤,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尤其需要识别高危人群,专业精神科医生共同参与工作是必须的。
心理干预从短程向长程化转变
心理干预的目标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稳定,稳定情绪不至于崩溃;二是恢复心理平衡和动力;三是增强心理能量,提升心理应对机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的心理干预工作做到第二级,但对于失去孩子的母亲、儿童青少年,他们心理伤害更重,是迫切需要进行心理重建的人群。因此,长程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后续的工作重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在完成了最初的灾难心理干预后,与国内教育系统、儿童精神卫生领域内的专家一起,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重建从社会、家庭,延伸到了学校的教学中,持续三年帮助受影响的儿童青少年,同时指导和帮助学校培训心理老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妇产生育专家对失去孩子的父母指导再生育的过程中,对处理丧失心理和迎接新生命的心理准备工作,华西医院的心理医生进行了持续长程的关注和支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救援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
睹了大量的伤亡,紧迫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量,导致精力的大量消耗,缺乏相应的心理自我调适技巧,疲劳、痛苦、无助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状况。因此,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也必须受到重视。华西医院的心理干预医疗队,不仅为受灾的民众服务,也同步覆盖到了救援人群。
这些经验的总结,让我们更成熟,也更坚定了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工作的步伐。五年后,四川再次经历4·20芦山大地震,震级7级,从省政府到各级机构快速根据应急预案做出反应,统一调遣各路医疗资源,系统指挥。华西医院应急医疗队20分钟集结完毕,首支医疗队12名医护人员,其中有三名心理医生由直升机空降到灾区,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后来华西医院的医疗队又成功完成云南鲁甸地震、彝良地震、尼泊尔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每次救援工作,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可是,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能不能尽可能把事后的心理救援变成常规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建设呢?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除了持之以恒的信念,还需要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多系统的通力合作与研究。
有一种怀念叫作记忆:不能忘却当初的地动山惊;有一种执着叫作承诺:当初对灾区人对亲友所许下的承诺,是否实现?有一种新生叫作改变:震前和震后的种种变化,你是否深有感触?有一种铭记叫作感恩:曾给予四川援助的恩人,我们依然在寻找……
在5·12大地震九周年的日子里,我特别写下这篇纪念专题,为亡者点燃一支蜡烛,祝愿他们在天堂安好;为生者点燃一盏明灯,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愿他们走出阴霾,走向新的生活;为曾经悉心指导我的各位老师、前辈们,沏一杯清茶,道一声谢谢;为曾经和我一起战斗工作的同道们送上一抹初夏的阳光,为我们曾经的选择无怨无悔,用更坚定的信心走在这条专业的道路上。
参与灾难救援的人员,军人、警察、医护人员、政府公务员、学校老师,甚至志愿者等,他们目